
会员
有毒中草药手册
更新时间:2020-01-17 11:50:04 最新章节:主要参考书目
书籍简介
有不少医务工作者对中药的毒性缺乏正确的认识,笼统地认为中药大都直接来源于生药材,因而其毒性小,安全系数大,以致于因服用中草药造成人体内脏(如肝、肾、心、脑)损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有毒中药的概念尚无统一规定,既无统一的概念、更没有统一的标准,已严重影响了中药的现代化。明确有毒中药的定义,研究和总结相关的信息与数据,客观全面的反映中药毒性与不良反应可能在临床上造成的不良后果,明示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为中药应用与临床医生掌握提出合理的用药指导,不仅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医药被全世界接受所必须的要求。为更好地普及中药的毒理知识,让中药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正能量,让中医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笔者在本人的读书笔记中选出200多味常用和比较常用的,但又有毒性或有一定毒性的中草药,包括那些在临床上尚未发现有明显的毒性,但动物实验却有毒的药物,和饮片尚未发现有毒,但它所含化学物单体是有毒的药物,简要地介绍其主要功用,重点地介绍其毒理知识,编辑成册,努力为中药的标准化做一点微小的贡献,并以此资料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上架时间:2017-1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陈历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系我国清代著名医家汪昂搜罗古今名方,精心整理编撰而成,书成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刊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全书共分3卷,以正方及附方的形式选录古今临床常用方剂700余首,其中正方388首。全书按方剂的功用性质分为补养、涌吐、发表、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等21类医学23.2万字
- 会员《伤寒总病论》为宋代医家庞安时所著。本次整理以清道光三年(1823)黄丕烈士礼居复刻宋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共6卷。全书重点针对病因、发病两方面进行阐发,力倡寒毒、异气说,提出伤寒、温病分治法,其中,对温热病的论述非常有特色,指出由异气所致的温热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文理通顺,内容简明,用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颇有价值,可供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人员参医学6.4万字
- 会员本书分12卷。首绘人身部位穴位图、外科器械图、伤科治疗手法图共44幅,尤以治疗手法图生动形象,附以手法歌诀,一目了然,易学易记。卷一为经义、脉要、针灸基础理论,载有病源歌诀、脉证歌诀、宜忌歌诀、针灸歌诀。卷二论骨度、骨脉、骨节、骨格、部位、经筋。卷三载手法总论和器具总论,均录自《正骨心法要旨》。另有陈氏接骨歌诀及胡氏自编上髎歌诀。卷四论伤损内证的诊断、治法。卷五、卷六论诸骨生理病理、诊断治法。卷七医学22.7万字
- 会员本书由“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精选而来。该丛书畅销十余年,累计数百万销量,久居图书畅销榜前列。所选医籍,多为医家推崇,尊为必读经典医籍,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所选医籍均为各位专家遴选精善底本,加以严谨校堪,为读者提供精确的原文。本次修订拟从开本、装帧形式、用纸方面进行调整,同时针对原书错讹之处进行订正,并改写导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说明等。本书为清·李用粹编撰。全书8卷,列提纲门、内因门、外体门、上窍门、胸医学18.3万字
- 会员柴氏中医世家,医名深重,影响广远,在山西中医界有“南柴”之誉。柴氏中医在疑难病诊治方面有独到的经验,而肾病是其特色之一,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柴瑞霁先生作为柴氏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是肾病中医治疗经验的集大成者。本书集中体现了柴瑞霁先生在汲取先祖智慧和当代成果基础上,经过近50年的临床探索后总结提炼的对各类急、慢性肾病的中医治疗丰富而有效的经验,展示了一整套独到而宝贵的辨证用医学20.5万字
- 会员笔者结合多年行医感悟,理论联系临床,对《伤寒杂病论》汤方进行系统诠释,通过方释、药释、讲析、注释,力求达到开一方而知多证,开一证而知百家的思路,使临床应用有法可循,有方可依,从而达到师古而不泥古的目的,做到学经典,用经典,讲经典。其讲解通俗易懂,可作为中医初学者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入门用书。笔者所编著《仲景方药精华》,力图古为今用,力求达到开一方而知多证,开一证而知百家的思路,使临床应用有法可循,医学33.1万字
- 会员中草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许多中草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能够辅助治疗各种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认识中草药不仅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个人健康素养,还能促进中西医结合,重视自然疗法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本书汇编了30种常见常用的中草药材,方便读者了解其生长环境、习性和药理作用以及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每天认识一种中草药材。医学3.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