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认同·表述:文学与人类学的跨界议题在线阅读
会员

遗产·认同·表述:文学与人类学的跨界议题

李菲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20.8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24 20:24:12 最新章节:绿岛,绿岛:旅游景观与历史记忆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论文集辑录了作者从人类学视角出发,以跨学科方法进行文化遗产研究及文学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第一部分“文化遗产研究”集中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理论问题。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形态中隐匿的西方文字中心主义话语的揭示,既是反思的起点,也是研究展开的基本脉络。相关论文以这一创新性观点为引领,对文化遗产的器物、图像、记忆、身体实践等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探讨。第二部分“文学与人类学研究”则聚焦于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的表述议题,贯穿以族群认同、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的考察线索,强调理论思考与个案分析紧密结合,也代表了作者在本领域不断探索的一些收获。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6-03-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李菲
主页
  • 会员
    墨尔多神山脚下,大小金川蜿蜒流淌于嘉绒藏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甲居神秘的玛尼,梭坡、中路欢舞的卓和巴底、太平桥神圣庄严的达勒嘎……这些鲜活的地方性族群传统与世所熟知的汉语名词跳锅庄,不仅是民俗学我称与他称的区别,也不能被轻率地理解为类比性总称与个别专名的类属关系,它们之间的不同是根本性的,是一个名为嘉绒的共同体在神圣与世俗之间践行的一套族群文化表述模式:在以歌与舞为表征的身体实践系统中,可以联
    李菲民族史20.9万字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比较文学变异学自2005年提出以来,已得到哈佛大学DavidDammsch,芝加哥大学HaunSausy,法国索邦大学BernardFranco等著名学者的深度评介。本书全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两大部分进行创新阐述:第一、二、三章从学科外部分析变异学的学术背景、哲学基础和创新路径;第四、五、六章从学科内部分析变异学的理论内涵、外延边界和实践方法。主要创新有:第五章梳理出文学变异的四条规则,
    王超文学38.7万字
  • 会员
    本书全面回顾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关系,并将之总结为三个方面:从历史进程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体系建构,推动了它的空间拓展,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从理论范畴看,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意识形态范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理论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中现实主义范畴的核心资源,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论是20世纪中国文
    季水河等文学29.2万字
  • 会员
    本书意图用“小说伦理学”的目光去“穿越”约瑟夫·海勒的小说作品,让理论与作品彼此交往,从而以这种方式,让它们各自的可能性能够获得更好地展开。小说伦理学是一种专门针对小说的新的伦理批评思路,这是它的第一次系统性实践。这一思路借鉴了叙事学和修辞学等理论视角,将小说分成了故事、叙述、修辞等不同层面,从而所面对的小说伦理问题也分成了故事伦理、叙述伦理、修辞伦理等不同层面的问题。这也是第一次从伦理角度对海勒
    王涛文学21.9万字
  • 会员
    作为对城乡社会生活的反映、想象与建构的独特审美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从时间、空间、价值等多个维度,全面书写了城市化进程和“城一乡”关系中的物质交换、情感交流、空间交往和价值选择。这些小说一方面以矛盾冲突为叙事主题,揭示了城市化所产生的复杂社会问题以及传统价值的断裂;另一方面以交往叙事为审美姿态,积极建构和谐社会中的道德、信仰、伦理、美学新秩序,为“城乡中国”走向“美丽中国”的文化建构
    张继红 郭文元文学25.1万字
  • 会员
    文学关注“人”,特别要表现人的“三性”,即:“兽性”“人性”与“神性”。设置“神性”的标准,不是为了达到“神性”,而是为了获得“人性”,不至于处身“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表现“人性”,总是不能离开“神性”的立场;文学是“人学”,总是要有“神学”的参照。这是文学的魅力。本书认为,相对于“启蒙”“革命”“批判”“生存”等现实主义要义,当代中国文学的力量也源自神学精神层面的“博爱”,“博爱现实主义
    丛新强等文学20.3万字
  • 会员
    《古代阅读观的现代阐释》着重从学理性角度用现代人眼光对我国历代读书人关于阅读的心得体会进行深入探析研究。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读书的国家,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和悠久的读书历史,在中国的科考时代,有一句话是相当流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耕读传家为此成了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传统。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书典籍中,记录下了许多读书人关于阅读的心得体会,并在历代读书人相互影响接受传承
    陈道谆文学25.4万字
  • 会员
    本书对中唐诗僧和僧诗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唐诗僧和僧诗既是佛禅文化的表征,又是中唐文学不可缺少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代佛教兴盛、诗歌繁荣相互影响的结果。中唐诗僧有着亦僧亦士的双重人格,其诗以其独特的文学品格对唐诗的繁荣起着重要作用。本书从总体上把握中唐诗僧和僧诗的共通特征,并划分为通俗派和清雅派。重点研究了寒山、拾得身世及唐末宋代,寒山在士林、缁流被广泛传播。对皎然等中唐清雅派的代表人物的出身、学识、思
    杨芬霞文学18.6万字
  • 会员
    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本书试图对这一时期的叙事诗进行系统的梳理。全书确定叙事诗的内涵,分析叙事诗产生的原因以及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等不同阶段的叙事诗的基本情况。围绕不同时期叙事诗发展的内在理路,就热点与焦点问题展开研究,描述与把握这一阶段叙事诗的演进轨迹。并借鉴西方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模式上总结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
    李鸿雁文学24.3万字
  • 会员
    英国19世纪中产阶级日益壮大的语境中,本书以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小说文本为中心,考察“趣味”概念在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发展轨迹,尤其关注上述阶级焦虑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科学、音乐、美学等)之间的对话,以发现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中产阶级是如何获得自身的文化认同并成为英国19世纪文化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有关“趣味”话题的讨论早已成为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与公共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就
    何畅文学1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