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元刊杂剧三十种》之通俗性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4 20:29:02 最新章节:作者简介
书籍简介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元杂剧中最早、最为重要的元杂剧剧本集,其面貌也最接近元杂剧的真实情况。《元刊杂剧三十种》在戏曲创作史、演出史、出版史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而《元刊杂剧三十种》与明刻元杂剧、明抄元杂剧相比,显然更通俗、更清新活泼,因此,“通俗性”是《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一大特征,那么要想了解元刻杂剧通俗性的面貌,则需要对其通俗性的表现、原因及意义进行全方位研究。本书系统研究了《元刊杂剧三十种》在刊刻、语言、科白、曲子、视角等五方面通俗性的细微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元曲选》在通俗性上差异,最后深入探讨《元刊杂剧三十种》通俗性的原因以及研究通俗性的意义。通过研究,提出通俗性的核心是求新求异求变化,如此才能新鲜不腐,并从通俗性的角度,反思当下戏曲难以繁荣的原因之一是“高雅有余,俗性不足”,因此,戏曲改革要立足观众,应从戏曲的各个方面加入通俗化的因素,以期达到新的繁荣。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10-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批评及文艺问题的重要论述为理论资源,探讨了有关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的各种新语境、新命题,分析了文艺批评在推动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文化强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方面的价值作用。同时,本书以“文德”论、“文治”论、文艺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等一些文艺理论的传统命题、重要概念、热点论争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它们的思想内涵,探讨它们对于当下我国文艺问题的诸多启示。以上问题都是新时代我国文学20.4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研究雪莱在中国现代文学不同时期的译介与接受,以1905年梁启超主持的《新小说》刊载的雪莱画像为起点,讨论雪莱在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译介者中所突出的特质和呈现的观点,以此考察其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及发展之关系。文学29.8万字
- 会员《古代阅读观的现代阐释》着重从学理性角度用现代人眼光对我国历代读书人关于阅读的心得体会进行深入探析研究。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读书的国家,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和悠久的读书历史,在中国的科考时代,有一句话是相当流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耕读传家为此成了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传统。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书典籍中,记录下了许多读书人关于阅读的心得体会,并在历代读书人相互影响接受传承文学25.4万字
- 会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在我国的快速普及,大众媒介全面参与并有力推进着我国文学的快速演变,杂志书就是新时期媒介融合的最新呈现。本著作选择新文学生态下的青春文学杂志书作为研究对象,从梳理青春文学杂志书发展历史入手,运用文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外部生态变化及其对内部生态中作家(编辑)、文本、读者、传播媒介、营销渠道等诸多要素的影响与关联变化,文学19.6万字
- 会员本书以新世纪乡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社会转型中的农民现代体验进行探讨,深入新世纪以来农民的情感世界与文化症候,提炼出怨羡、焦虑、浮躁、疾病四种宏观现代心理体验,分析农民土地意识、性观念、人际关系、宗教信仰和乡村社会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知识观念、消费观念等,呈现新世纪以来农民剧烈的文化心理冲突、人格嬗变和乡村秩序变革,视野宏阔。全书始终贯穿历史意识,坚持人的观念的理解和把握,注重文学内外部结合、宏观文学40万字
- 会员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主要呈现为诗意化和写实化两类范型。诗意化形象往往与“内倾型”人格的生命形态相关联,昭示了主体人格对于“诗性”生命形态的体验与守望;写实化形象往往与“外倾型”人格和意识形态高蹈的社会生活相关联,折射了主体人格逐渐趋向现实人生的境遇,彰显了“合理性”旨归。本书首次系统化探讨了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与生命“诗性”、“合理性”等精神文化内涵的“互文性”问题,具有独特的文体文学19.5万字
- 会员体育在美国的历史进程中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体育也在不少美国作家的作品中对表达主题和塑造人物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尚未引起文学批评界的重视,若予以关注,也仅仅是局部提及。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对德里罗小说中的体育叙事进行系统探讨的专著,让体育作为关键词进入严肃文学作品的阐释视野,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范式。本书从隐性叙事、历史书写和主体性等角度,深入系统地揭示出体育叙事与话语构建、身份认同文学16.6万字
- 会员现代中国古典主义诗派主要指对传统有着较深认同、与新文学自由诗派形成批评关系的诗歌流派,主要包括甲寅派、国粹派里、南社成员、学衡派、新文学阵营中的新格律派等。这些古典主义诗派虽也主张对古代诗体进行改造,但是改革思路与新文学派大异其趣,本书系统考察了近现代中国具有古典倾向诗论家的“新诗”观念,并对其背后的语言结构、时间意识、发展理念、价值取向等进行了深入开掘。这种研究对于古典派与自由派的对话、对中国新文学15.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