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奢华的感伤(序)

张柠

姜晓彤出生于1989年。她的文字风格,无疑是属于近年来流行的所谓“80后文学”的风格。姜晓彤身上混杂了“80后”的特立独行和自说自话,“90后”的心理孤独感和语言的荒诞感。从世纪之交开始我们就发现,这种带着一代人心灵印记的“自叙传”式的文字,具有广泛的阅读群体,以及巨大的市场价值。随便走进一家图书大厦,我们总能看到大批的年轻人,或倚靠着书架,或直接坐在地上,神情凝重地翻阅着一本包装精美的书籍。这些书籍有一个共同的LOGO:青春文学。

所谓“青春文学”,有着一种共通的情感取向:感伤,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奢华的感伤”。姜晓彤的文字也有相同的特点。这种奢华的感伤,从80后写手初涉文坛的时候开始,便泛滥成灾。这些年轻的写作者,在他们最美好的年华中却常常感到“痛彻心扉”、“泪流满面”,甚至时常慨叹自己“青春易逝”、“年华老去”。我们无法理解这种无缘无故、无迹可寻的“孤独症”和“感伤病”,更无法理解这种苍老的时间观。

但是从近十年来的青春写作来看,这种俯拾皆是的寂寞、孤独、疼痛、受伤,似乎是这代孩子们一个共同的精神特质和自我内心写照。每个孩子似乎都有着类似的情感创伤:情窦初开时期的暗恋苦恼、人生轨迹中难免的离别伤感、父母离异造成的自我封闭……然而,与春树等人的“残酷青春”不同,姜晓彤这类作者们的青春时光,并不是以摧毁自我、恣意放纵的“垮掉”为目的,他们的“悲伤”源自对自己已逝的过去生活的缅怀,他们的“孤独”源自温暖回忆对比下今日的形单影只。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

至少从观念上看,在“宏大叙事”遭到瓦解、或者被瓦解的今天,鲁迅曾经批评过的那种“咀嚼身边小小悲欢”式的写作,似乎变得合理合法了。大众文学阅读需要的是休闲,是消遣,是共鸣,因此,个人化的“喃喃自语”仿佛要变成这个时代文学叙事的主流。

姜晓彤这本新书,包括了她初中至大学期间写下的部分文字,有散文、小说、诗歌,可以说是一本充满成长印记的少女“私密日记”。私密性的内容、笔记化的形式,是本书的最大特点。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琐碎记录,帮助她构建起一个女孩子一步步走向成人,走向成熟的心灵之路。这不仅是一个普通的青春期少女的成长笔记,更是这一代孩子们面对陌生而千变万化的世界时,发出的内心的喊叫。

“彤·心飞扬”这一部分,更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作者原始的日记时间和完整形式。这种有明显“博客体”的文字,带着强烈的网络文学痕迹,含混不明的网络语言、不时跳出来的英文单词,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你,这是新媒体时代催生的新文学产物。对于有着类似生活经验的80后、90后来说,这是一本可以在其中发现自己成长轨迹的私人日记。对于现代都市人中的“网络依赖症”患者来说,这又是一部轻松的消遣读物。

他们这一代人的文字,有明显的反传统倾向。在他们笔下,文学是“自娱”的,而不是“载道”的。那种年轻人独有的大胆和不羁,既令老一辈作家望洋兴叹,也为以严肃、沉重为传统的中国文学市场打入了一剂强心针。姜晓彤直接宣称:“我绝对有做hooker的潜质,别笑,这不是堕落问题,是个人观念。”即使像卫慧那样以“大胆”而著称的写作者,也不敢如此明目张胆。木子美好像也没有这样的胆量。没错,在这些年轻人那里,敢想敢做、敢怒敢言,才是他们所崇拜和标榜的。驳杂的生活环境和爆炸式的讯息接收,使得这代人有着异常敏捷的思维和独特的语言。“情感和时间私奔了”“声音和爱情一样冲动”“我体内的阴郁成分像扩散的癌细胞”……这种文字组合的陌生化所造成的语言疏离感,刺激着无数读者的好奇心理,成为“青春写作”的招牌语言。

15岁便漂洋过海的姜晓彤,文字间流露出更多异乡游子心灵的无所归依和漂泊感。在她笔下,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一代年轻海外学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外面洞开的新世界,在给这些年轻的孩子们带来崭新生活的同时,也给这些本来就容易受伤的年轻的心灵蒙上了又一层思乡的阴影。在“忧伤”的80后之中,姜晓彤的“忧伤”也许并不算特别,但是,在电子科技的世界中长大的80后之中,姜晓彤孜孜不倦的写作态度着实令人惊叹,这个刚满二十岁的女孩至今已有近百万字的创作。这个在网络时代长大的孩子,带着自己“周岁抓周”时选定的那支“笔”,始终坚持认为文字是“倾吐情感最好的方式”。

在文坛一本正经、如临大敌似的讨论着“文学已死”话题的同时,以姜晓彤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正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延续着新媒体时代文学的生命力,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仿佛看到了新时代文学新的生存之道。我曾经读过姜晓彤的长篇小说《日不落的逃亡》,觉得这位留学英伦的理科生,有较好的文学感觉和语言能力。现在,她又要出版这个文集了。理工科学生多动笔写点东西有好处,不至于被公式将脑子弄僵化。期待她写出更有分量的作品。

张柠

2010年12月17日写于北师大

(张柠,著名文学评论家,著有《叙事的智慧》、《诗比历史更永久》、《时尚鬣犬》、《飞翔的蝙蝠》、《文化的病症》、《土地的黄昏》、《没有乌托邦的言辞》、《想象的衰变》、《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再造语言巴别塔》等。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介批评》主编,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学术委员,《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