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是什么促使人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应当是信念,信念又来自哪里呢?来自教诲,来自书本,有时来自生活本身灵光一闪的启迪。
年轻的李斯正在楚国做着郡里的一个小文书,按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生哲学,李斯不久会交一个女友,建一个家庭,生几个儿女,上下班,领薪水,柴米油盐地居家过平淡的日子。李斯这个年轻人好观察、好思考。一天他如厕时,一只精廋的耗子听见他的脚步声,一下子蹿进墙洞中,露出个尖尖的小嘴,一对贼眼惊恐地盯着李斯防备不测。不久在粮食仓库里,李斯又见到一只老鼠,个大、体肥、胆壮,见他进来竟无半点怯意,顾自坦然地饱餐米粒。同一物种、两样情景,李斯心头一颤,厕中鼠与仓中鼠完全不同的做派,诧异让他顿感诧异,不由得联想到了人,随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人的洒脱与猥琐、风光与落魄,不正像这些鼠辈们吗?关键看你处在哪个层次上。
这个顿悟,是李斯人生走向转折的开端,也是他寻求富贵的原始动力。李斯决定自己绝不能做个厕中之鼠,而要努力成为器宇轩昂的仓鼠。确立远大的理想不难,难的是你得具备使理想化为现实的各种条件。李斯对此很清醒,他深知自己的知识积累尚不足与成就大业,对于名利场这个巨大的舞台,他还缺乏系统的认知和驾驭的能力,很有必要去充电。于是,他放弃了不起眼的文书工作,来到齐国,拜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况为师,专修“帝王之术”,——世界上还有哪所大学现在开设这个专业?李斯钻研得很用功,几年的寒窗苦读,他学有所成,荀况也给予其较高的评价,并打算推荐他这个弟子到楚国春申君那里去发展。不料弟子却有他自己的想法,李斯“度楚王不足事”,他认为楚王胸无韬略,去春申君那里混不出个什么名堂,而东边的韩、赵、燕、齐等均已显衰象,只有秦国国势强盛,有望一统天下,于是他决定西入秦。李斯临别时,与老师荀子有一番交谈,他不仅陈述了他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同时给老师和盘托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宏大构想。荀子在人生处世哲学上与他的这位高徒不尽相同,但他当面没有拂逆年轻气盛的李斯,暗自不无担心地默默送他踏上了西去秦国的路。
李斯是这样跟老师荀况说的: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有了机遇,就一定要紧紧抓住不放。现在纵观天下,诸侯各国各自争锋,而游说之士正大有市场,纷纷在这些国家扮演着主角。学生我得您真传,又能言善辩,正是他们需要的人才。我把七国的情况梳理了一下,只有秦国有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可能,这不正是我这个平民出身的人出人头地的机会吗?对于弟子的自负,荀子并没有太大的不适,让他不安的是李斯如下的一番更为过激的言语,荀子暗想,一个人如此强烈地不顾一切地渴望得到一种东西,会不会深陷其中而无所顾忌最终反遭其害呢?荀子忍之再三,终是没有在一腔热血的李斯头上浇这盆冷水。——李斯说“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一个人处在卑贱的地位却不想去改变,就跟一头野兽看着肉不想去吃一样,徒有一副人模样苟且活着;“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人生最耻辱的是地位低下,最悲哀的是贫贱潦倒。
很显然,李斯始终坚持着从厕鼠和仓鼠身上所得来的人生启迪,身处底层的李斯全部的意念就是追求功名富贵,改变卑微的处境,做人上人。荀子清楚地看到这位弟子抱负极其远大,而非一般的安身立命,一朝得封万户侯,已成为这个年轻人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和唯一取向,当然也是他为之奋斗的内在动力。荀子一喜一忧,喜的是李斯身上所迸发出来的充满朝气的进取精神,忧的是如此奋不顾身,会不会碰壁?
二
从哪里起步呢?李斯选择了攀附豪门,既然找依靠,就不妨找一棵大树。
应当说,人之成就,一方面取决于主观上树立远大理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看时运遭际。历史给李斯提供了一个恰当合适的机会,他踏上秦国的时候,适逢秦庄襄王(子楚)病逝,十二三岁的嬴政继位,秦国的大权完全掌握在相国吕不韦的手里,而商人出身的吕不韦这时正东施效颦地学“四公子”在府中养闲纳士,李斯得以顺利投到吕相国门下,做了一名舍人。
在吕不韦门下,李斯抓住一切机会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这个好学上进、勤奋肯干的年轻人,很快博得了吕不韦的赏识,“不韦贤之,任以为郎(侍从)”,觉得李斯很能干,将其提拔为郎。郎即君主的侍从官,职位并不高,但重要的是可以接触到上层,可以近身侍奉国君。——进入圈子,成为侯门要员的座上宾,这是一个人成功走向高位的必备条件,有了这个条件,你才能得到感情上贴近的机会,感情上贴近了你才有展示聪明才智的可能,通过一定的展示,你才会取得信任和赏识,从而进入提拔重用的视野,当然这其中特别是感情上的贴近,需要做的功课很多。一个不起眼的郎官,对李斯来说,意义是极其重大的,自以为已经满腹经纶的他,要的就是这样的可以得君王耳提面命的机会。
李斯是有备而来的,自齐来秦的路上,他就已经系统地思考勾勒了一套强秦之说。因此当突然有一天秦王面见的机会降临时,他胸有成竹,思路是清晰的,措施是成熟的,论说是富有说服力的,与秦王政的雄心霸业是不谋而合的,作为吕相国的门客,当然也是使吕不韦在秦王面前大为长脸的。这就意味着同时得到了主宰秦国的两位顶尖人物的欣赏和认可,共同称其为难得的人才,不久就被任命做了长史(君主幕僚)。
这个良好的开端给了李斯更大的自信。此后他得到了一个更幸运的机会,辅导秦王读书。——后世由这个角色而达到声明显赫的人层出不穷,这个位置实在是飞黄腾达的最佳捷径。在与秦王的亲密相处中,李斯更准确地把握了嬴政意欲兼并六国的宏愿,从而放心大胆地不断向其灌输削弱、瓦解六国的思想和计谋,譬如“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就是派遣谋士拿着金银财宝去贿赂分化诸侯各国君臣关系,挑起内讧。按照李斯所献之计,果然导致了魏国等内部的混乱,大大提高了秦国军事胜利的可能。秦王对李斯不禁开始刮目相看,“拜斯为客卿”。李斯凭借他机敏的大脑和所学的帝王之术,在一个并不算长的时间里连跳三级,迅速跻身秦国最高决策层。
所谓此起彼伏、此消彼长,正当李斯像一颗政治明星在秦国冉冉升起时,他的恩人、仲父吕不韦行将沉沦。因为与王太后赵姬的暧昧关系以及纳大阴人嫪毐于王太后府秽乱后宫,吕不韦被秦王政免去相国之职,贬其回封地养老,最终因吕不韦的一再不检点,秦王赐书迫其饮酖自杀。这里吕不韦的失宠而李斯的被器重,表面看起来是吕跟嫪毐之事有牵连,实则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二人不同的事主方式。李斯准确地把握了年轻秦王的政治野心,因此始终坚定地站在发兵东向、吞并六国的立场上,而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保住现有的名誉地位,享受已经到手的荣华富贵,遮挡了他的眼睛,捆住了他的手脚,他主张保持现状、议和东方。这种与秦王所想完全背道而驰的主张,当然为秦王所厌恶与唾弃。而李斯正是借助这一大政方针上与吕的分歧,巧妙地利用秦王政达到了击败吕不韦的目的。吕不韦越是自负、保守,李斯就越是锐意进取。
——吕、李都是人中豪杰,智慧狡黠非常人能比,何以非得演这么一出权力角逐?盖源于两人目前所处的地位与看待事物的视角,吕不韦经过巧妙地投机,已经名利双收,他此刻所热衷的当然是享受,而李斯正处在攀爬的半中腰,不惜气力地继续向前冲,是他必然的选择。不同的利益取向下,两个昔日并无仇隙的人拔刀相向,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官场的恩怨大多来自这一点。
公元前241年,李斯上书秦王,“自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如灶上早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句句说到了秦王政的心坎上。如此一来,冷落、抛弃迂腐、自恋但求安逸的吕不韦,而依靠意气风发的李斯,在秦王这里就成为必然。
始料未及的是,击倒吕不韦的同时,李斯也险些断送了自己如日东升的政治前途,怪只怪“帝王之术”里没有提供给李斯这么意外的内容。
三
吕不韦死后,秦国的王公贵族们趁机生事,纷纷站出来在秦王政跟前造谣中伤那些外来事秦的官僚政客,称他们奔赴秦国并非真心实意,而是受东方各国的派遣,来秦做奸细,力图搞垮秦国,应当把这些人统统赶出秦国。事件的导火索仍跟吕不韦有关,韩国人郑国在韩获罪后逃到秦国,吕不韦养作宾客,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动工修建连接渭水与洛水的河渠,并安排郑国来主持这项工程。先后劳民百万,历时十年,竟一直难以完工,耗费了秦巨大的人力物力。有人把这件事反映给秦王,称郑国就是来秦国故意消耗秦财力物力的。秦王恍然大悟,怒不可遏,当即下令尽逐各国宾客,楚人李斯当然也在被逐的名单当中。
这是李斯仕途所遭遇的第一道坎,是其压根不曾想到的意外打击。面对冷酷绝情的秦王,他郁闷至极,却又不得不默默卷起铺盖,无奈地接受命运的这一现实。郁郁不快地走到了骊山驿馆,李斯越想心中越发难以平静,曙光初显的大好前程,就这样功亏一篑?夜深人静时分,直觉告诉他,不争取一下怎么就知道是不可能呢?假如甘做命运的俘虏,何必赴齐修学、奔秦从政?厕鼠的日子可是非人的日子啊!李斯翻身下床,连夜奋笔疾书,一篇传诵至今的《谏逐客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就的。
我们以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谏逐客书》的文采上,而忽视了李斯雄辩的思维才能,这篇奇文更多地展示了李斯在事业遇到挫折时非凡的自我救赎能力,特别是面对的又是一个强大自负的上司秦王嬴政,他却能做到处惊不乱,冷静思索,沉着应对,充分挖掘,系统说理,最终使人不得不承认他论说的合理性,从而成功扭转了命运的一次可能的滑坡。不仅如此,因了这篇雄辩的文字,李斯反而更让秦王欣赏。《谏逐客书》可以说是李斯一生走向腾达显贵的助推器,从此坚实地奠定了他在秦王心目中旷世栋梁之才的地位。
人生的路关键处就这么一步,错与对迈向何处,往往也只在一念之间。面对美好仕途可能遇到的夭折,李斯选择了大胆地搏一下的态度,这才迎来了云开雾散的光明前景。看过了李斯的《谏逐客书》,秦王政频频点头,“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且官升至廷尉(掌司法刑狱的最高官)。
自秦王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实现了华夏的统一,建立起专制集权的秦王朝。而李斯全过程参与了灭六国的战事策划与实施,其政治才干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官拜左丞相(百官之首的秦国二把手),他成功地抵达人生理想的峰巅。锐气、锋芒这时候不再更多的需要了,代之而起的是沉着、稳重、成熟、内敛。决定这种转变的因素,是个人追寻的目标变了,已经由过去的攀爬变成了今天的守成、品味和如何安稳地享受权利;进入到明哲保身的阶段。我们这时候再看李斯,恭顺、谨严代替了先前的锐意进取、猛打猛冲。李斯深知,唯一能使他跌翻在地重归底层的人,只有秦始皇,那么小心翼翼地辅君助政,言听计从地说话办事,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里李斯虽然仍面临一个摸准上方脉搏的老问题,但这对他来说已是轻车熟路。秦始皇一朝做了江山一统的第一人,心底的兴奋、自豪是不言而喻的,好大喜功则是其展示神威的必然外在表现,李斯正是默默按照这个思路来迎合。
为满足秦始皇的淫乐,李斯召集天下刑犯七十万人为之修建阿房宫与骊山陵墓;建议秦始皇在全国各地建离宫别馆;修建天下“直道”,效仿舜帝巡游天下,安排各种活动,大肆彰显皇帝的威严与神圣。
上述仅限于秦始皇的个人行为方面,而李斯一味顺从主子,最令后世诟病的是纵容其“焚书坑儒”,这对于一个只想着保全富贵的政客似乎是寻常之举,但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却是一次灭顶之灾。为了满足秦始皇专制独裁的帝王心理,李斯称“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所以,“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知识分子最喜欢借议论国家大事而标榜自己的博学多识,李斯建议销毁《诗》、《书》等百家之言,谁要是不照办,就处以黥刑,发配去修长城。这是秦始皇巩固政权需要的手段,李斯不顾一切地效忠于他敬畏的陛下。始皇下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凡不是记录秦国历史的书统统烧掉,非工作需要而私藏的《诗》《书》及百家学说,一律送交官府焚烧,敢有大胆谈论《诗》《书》者,处以极刑。——我们看,一个人为了邀宠,不惜做任何伤天害理的事,不惜背千古骂名。
另一个巩固地位的手段,李斯用的是与皇帝结亲。李斯“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李斯的儿子娶的都是秦始皇的公主,女儿也都嫁给了秦公子。李斯可谓在他的权力地位四周,筑起了一道铁壁铜墙,他力图从根本上消除后顾之忧,力图一劳永逸,力图世代留在仓鼠的行列里。将儿女私情渗透到官场同僚,当然最理想的是攀上最高的那一枝,这是自古名门望族、官宦人家惯用的招数,所谓门当户对,完全是站在富贵人家的角度来讲的,茅屋柴门绝不在乎一定要结缘于绳床瓦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