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转向效率导向的城市化理论和政策研究(上、下册)
- 张自然 张平 刘霞辉等
- 5285字
- 2025-02-22 16:51:47
报告2 中国城市化模型研究
摘要:本报告主要探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利用1978—2012年的城市化数据得出中国城市化两阶段Logistic增长模型。第一阶段1978—1995年中国城市化Logistic增长模型的增长速度为0.0365。第二阶段1996—2012年中国城市Logistic增长模型的增长速度为0.0573,快于1978—1995年这个阶段增长速度的0.0365,更远快于世界平均水平。预计中国将在2011—2016年城市化增速为最高水平,这个时期的城市化增长率约为1.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则在51.27%—58.5%,此后中国的城市化增速逐步放缓。按照中国城市化Logistic增长模型预测,预计2015年、2020年、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57.11%、63.94%和75.86%,可以预测中国2030年将有10.62亿的城市人口,即10亿多中国人生活在城市里。要达到2030年75.86%的城市化率的目标,今后每年要提高城市化水平1.29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有1900多万人转移到城市来,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如果目前的城市化势头保持不变,中国城市化率将在2030年接近76%还是有可能的,但鉴于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很大的比例,且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等因素的影响,76%可能是中国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的顶部,此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城市化水平将维持在76%左右。
关键词:城市化Logistic增长曲线 城市化预测
一 引言
城市化已经成了当今中国最为重要的现象。城市化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人口和资本向城市集中,是由于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所产生的外部效益,以及城市的先进文化、生活方式等所产生的城市引力。已有学者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国城市化水平进行了预测。杜鹰等(2002)按照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为45%—47%,2020年为53%—57%,2030年为61%—66%。李善同、侯永志(2002)
认为,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会提高到60%左右,2030年为60%—65%,城镇人口年增长率在2.0%—2.3%。陈彦光、周一星(2005)
借助Logistic增长模型的理论分析和城市系统指数模型的特征尺度修正并尝试完善Northam曲线。李林杰、金剑(2005)
在客观评述国内外主要预测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国1949 —2004年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序列资料,构建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和预测。曹桂英、任强(2005)
利用IIASA(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院)的模型对全国和地区未来30年人口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了全国和不同区域的城镇化长期趋势;揭示了城乡间的迁移和农村居民身份的改变,是城镇地区人口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伴随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其方法实际也是利用Logistic模型。白先春、李炳俊(2006)
采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预测201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会达到70.23%。宋丽敏(2007)
在对现有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与方法进行评价与选择后,采用Logistic增长模型预测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水平,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化水平在2030年将达到60% 左右。张佰瑞(2007)
对我国学术界使用的多种预测方法和模型进行了比较、评价和印证,并对我国2020年城市化水平进行了预测,得出了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最低值、期望值和乐观值以及相应的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动值。王崇锋、张古鹏(2009)
通过回归估计城市化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然后假定GDP按8%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大约为55.44%。丁刚(2010)
利用PDL和ARMA模型组合方法预测城市化发展水平后,认为与仅考虑了当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所建立的传统线性预测模型相比,PDL模型的预测效果更为理想。曹飞(2012)
运用结构突变理论对1978—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Logistic进行估计,实证分析得到1995年为我国城市化率的结构突变点,并利用估计的模型预测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0%左右。陈昌兵(2013)
认为,不同时期我国城市化率服从不同的S形增长曲线,并利用虚拟变量估计了不同时期城市化率S形增长曲线,得出我国城市化在1996年以后发生了结构性变化,1996年以后的城市化率S形增长曲线向左移动,形状变陡,变动后的增长曲线拐点提前了大约8年。从已有中国城市化预测来看,采用Logistic增长模型预测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居多,并且越是采用近期的城市化数据得到的城市化曲线越是与实际情况相近。按照多位学者及笔者的分析,1995年是中国城市化的“分水岭”,本报告在尝试三阶段分析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规律后,即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规律进行探讨。
二 城市化模型的理论基础
诺瑟姆(1975)提出的城市化发展曲线类似于S形曲线(见图2-1)。按照诺瑟姆的观点,世界城市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30%,此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10%以后城市化水平才略微加快。第二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70%,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30%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城市化进程出现加快趋势,这种趋势一直要持续到城市化水平达到70%才会逐渐稳定下来。第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此时,社会经济发展渐趋成熟,城市人口保持平稳。这一规律已经被大部分国家城市化过程所验证。

图2-1 城市化过程的S形曲线
资料来源:Ray M. Northam, Urban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75, p.66.
在第一阶段,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比重较大,农业人口占有绝对优势。在这一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产品剩余还较少,同时人口增长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缓慢增长阶段。农村对劳动力的推力还不够。而现代工业则刚刚起步,规模较小,发展中受到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因此城市对农村人口的拉力还不够大。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效应比较低,从而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世界城市化过程从两河流域的城市出现开始至世界城市化水平达到20.5%的1925年历时5400多年。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最早的英国1820年的城市化率为32%(美国1850年城市化率为12%,加拿大1890年城市化率为32%)。
在第二阶段,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发展,尤其是服务经济出现,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的就业岗位逐步增多,且城市就业岗位的工资相对较高,对农业人口形成的拉力加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得到相应提高,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农业人口就业压力增大,农村的推力明显加大。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而城市化水平在20%—30%到70%左右,西方发达国家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但目前大部分国家仍处于这一阶段即加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在第三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转向缓慢。服务业经济占GDP的份额为70%—80%,城市就业的70%—80%集中在服务业,城市就业岗位趋于饱和,城市就业岗位和工资相对于农民来说已经趋同,城市对农民的拉力减小。同时,农村人口经过上一阶段的转移,人口就业和资源环境的压力减小,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已经比较困难,这样农村的推力也比较小。这样城市化进程开始放慢。
人们通常将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用Logistic增长函数来描述:

(2.1)式中,P 为城市化水平,a 为初始状态城市化水平;b 为斜率,表示增长速度,增长速度b越大,城市化发展就越快;t表示时间。
对(2.1)式进行微分有:

其中,表示城市化水平变化。
当城市化加速度为0时,城市化增长速度最大,此时:

即:1-ea-bt=0。
此时,a-bt=0。即:

因此,当t的值为a/b时,城市化速度最快。
三 改革开放后两阶段城市化模型
在城市化理论分析基础上,我们尝试对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规律进行研究,用1978—2012年长序列城市化数据模拟的结果与实际数据偏差较大。通过梳理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数据发现,由于1996年城市化加速,年均增速显著超过1.4个百分点,1995年为中国城市化的结构性拐点(陈昌兵,2013)。因此,本报告将1978年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5年为城市化第一阶段,1996—2012年为城市化第二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1995年)
以1800年为基期对1978—1995年城市化的Logistic函数分析结果:

R2=0.9676,调整的R2=0.9656, F统计量=477.937。
常数a的显著程度为25.567,时间t的系数b的显著程度为21.862,均在5%条件下显著。
b为0.036466,远远快于世界平均水平0.01729。
转换为一般形式为:

据式(2.4)得:
t=a/b=7.956827/0.036466=218.199
约为219,即按照1978—1995年中国城市化数据,大约在2019年城市化增速出现拐点,而1996年中国城市化的显著加速显然改变了这一发展趋势。
(二)第二阶段(1996—2012年)
以1800年为基期对1996—2012年城市化的Logistic函数分析结果:

R2=0.9986,调整的R2=0.9985, F统计量=10491.08。
常数 a 的显著程度为105.409,时间 t 的系数 b 的显著程度为102.426,均在5%条件下显著。
b为0.057271,快于1978—1995年这个阶段的0.036466,更远远快于世界平均水平0.01729。
转换为一般形式为:

据式(2.4)得:
t=a/b=12.02706/0.057271=210.003
约为211,即大约在2010年年底和2011年年初,即2011年左右城市化增速出现拐点,与中国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49.95%和2011年城市化率达到51.27%的实际情况相符。
1996—2012年作为第二阶段用Logistic增长函数模拟的城市化率比实际结果高0.29个百分点,与第三阶段划分的2000—2012年采用Logistic增长函数所得的误差仅为0.03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模拟的时间与预测点越近,模拟的结果就越准确(见图2-2和表2-1)。

图2-2 城市化率和城市化率预测(1978—2050年)
表2-1 中国城市化率预测(2011—2050年)单位:%

从预测的城市化增长率见图2-3和表2-2,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增长最快的区间在2011—2016年,在此期间的城市化增长率约为1.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则在51.43%—58.5%。此后中国的城市化增长逐步放缓。

图2-3 中国城市化增速预测(1979—2050年)
表2-2 中国城市化增长率预测(2011—2050年)单位:%

按照Logistic增长模型预测,到2015年为57.11%,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63.94%,比李善同、侯永志估计的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提高到60%左右略高,2030年城市化率达到75.86%,比李善同、侯永志估计的2030年为60%—65%高出近10个百分点(见表2-1)。
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估计,2030年中国人口最多也就14亿,按照2030年的城市化率75.86%计算,中国2030年将有10.62亿城市人口,即10亿多中国人生活在城市里。要完成2030年75.86%的城市化水平,按照2012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52.57%,今后每年要提高城市化水平1.29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有近1900多万人转移到城市来,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如果目前的城市化势头保持不变,中国城市化率将在2030年达到75.86%左右还是有可能的,但鉴于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很大的比例,且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等因素的影响,76%可能是中国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的顶部,此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城市化水平将维持在76%左右。
而模型预测2050年城市化率为90.81%则稍微显得久远,除非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特别顺利,还要有更多针对全民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计划生育改革等方面措施的支持,更需要全体人民的观念的革新,这一城市化目标才有可能达到。
四 结论
通过分析本报告得出中国城市化Logistic增长模型,并预测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本报告利用1978—2012年的城市化数据得出中国城市化两阶段Logistic增长模型。第一阶段1978—1995年中国城市化Logistic增长模型的增长速度为0.036466,远远快于世界平均水平0.01729。第二阶段1996—2012年中国城市Logistic增长模型的增长速度为0.057271,快于1978—1995年这个阶段的0.036466,更远快于世界平均水平。
预计中国将在2011—2016年城市化增速达到最高水平,这个时期的城市化增长率约为1.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则在51.43%—58.5%,此后中国的城市化增速逐步放缓。
按照中国城市化Logistic增长模型预测,预计2015年、2020年和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57.11%、63.94%和75.86%,可以预测中国2030年将有10.62亿的城市人口,即10亿多中国人生活在城市里。要达到2030年75.86%的城市化率的目标,今后每年要提高城市化水平1.29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有近1900多万人转移到城市来,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如果目前的城市化势头保持不变,中国城市化率将在2030年达到75.86%左右还是有可能的,但鉴于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很大的比例,且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等因素的影响,76%可能是中国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的顶部,此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城市化水平将维持在76%左右。
参考文献
[1]Northam, R. M., Urban Geography. Wiley New York, 1975.
[2]丁刚:《基于PDL模型的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王崇锋、张古鹏:《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水平预测研究》,《东岳论丛》2009年第6期。
[4]白先春、李炳俊:《基于新陈代谢GM(1,1)模型的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5期。
[5]宋丽敏:《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分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6]李林杰、金剑:《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的时间序列模型及其应用》,《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S1期。
[7]李善同、侯永志:《中国城市化若干问题的分析》,载《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杜鹰、陈甬军、陈爱民:《中国的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研究》,载陈甬军、陈爱民主编《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曹飞:《中国人口城市化Logistic模型及其应用——基于结构突变的理论分析》,《西北人口》2012年第6期。
[10]曹桂英、任强:《未来全国和不同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4期。
[11]张佰瑞:《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对我国2020年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理论界》2007年第4期。
[12]陈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年。
[13]陈彦光、周一星:《城市化Logistic过程的阶段划分及其空间解释——对Northam曲线的修正与发展》,《经济地理》2005年第6期。
[14]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陈昌兵:《城市化率多重S形曲线估计及预测——基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结构性变化分析》,载张平、刘霞辉主编《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