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的实践背景

城市公用事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产品和服务。其经营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进程(郭朋,2005)。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公用事业行业以来,我国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政策导向越来越明确。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93—2001年,城市公用事业开始逐步引入民间资本,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2002—2005年,中央政府推动下的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民间资本全面渗透城市公用事业。2002年和2004年,建设部分别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政府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投资者和经营者,授予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城市公用事业的经营权利。三是2006年至今,加强政府对城市公用事业的管制,避免民营化过程中产生的市场失灵(王俊豪,2013)。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36条”),更加明确地提出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2013年7月3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明确,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燃气的生产与供应及管网改造等,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并且要建立严格的监督评价机制,全面公开购买服务的信息,建立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评审机制,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另外,对购买服务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对承接主体实行优胜劣汰,使群众享受到丰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举多得”惠民生效应明显》,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7/31/c_125097382.htm.2013年7月31日。这无疑为本书探讨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从上述政策内容看,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政策目标日益明确,政策措施不断具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随着这些政策和任务的落实,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将有更多的机会。然而,到底哪些民营企业适合进入城市公用事业呢?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优胜劣汰呢?这是摆在政府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另外,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投资实力,为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奠定了经济基础。近年来,民营企业持续快速增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截至2013年年底,(1)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1253.9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4436.3万户,同比分别增长15.5%和9.3%。(2)我国私营企业注册资金39.3万亿元,户均注册资金达313.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6.4%和9.4%。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超过2.4万亿元,户均注册资金达到5.5万元,分别增长23.1%和12.2%。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金增长率均为近年来的最高点。(3)民营经济吸纳就业稳步提高。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19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9.7%。其中私营企业1.25亿人,增长10.85%,个体工商户0.93亿人,增长8.2%。(4)从资产规模看,在我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资产总额超过500亿元的企业有53家,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217家,分别比上一年增加20家和19家;有42家企业缴税超过5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1家。有27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377家超过100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加8家和71家。参见王钦敏主编《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此外,一些民营企业已经进入城市公用事业,为其他企业进入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以燃气行业为例,其非国有资本进入燃气行业的绝对数量在增加。根据笔者参与的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课题《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2012)的调研,在所有调查的1842家企业中,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民营企业有545家,其中供水和污水处理214家,垃圾处理47家,燃气企业284家。而且,在进入城市管道燃气的企业性质中,民营企业已经占有最高比例41%,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只有27%,在城市管道燃气的资本构成中,民资占100%的企业已占所有企业的38%,而国资比例≥51%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31%。这些数据还不包括桶装燃气。由此可见,近年来民营企业进入城市燃气行业还是比较活跃和积极的。

然而,同样具有进入意愿的民营企业,有些企业能够进入城市公用事业,获取这种主要由政府来配置其所有权或经营权的稀缺资源;有些企业却无法获取,客观上存在这种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到底会遇到哪些壁垒?到底怎样的民营企业更有机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这也是摆在所有拟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民营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 从企业家能力视角研究企业进入行为的理论背景

根据组织烙印学说观点,企业选择进入领域对于其生存和发展非常关键(Stinchcombe,1965; Boeker,1989; Eisenhardt and Schoonhoven,1990)。企业选择进入某个行业,创业者或是企业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决定是否进入、何时进入以及如何进入等战略问题。所以市场进入战略的选择是企业初始战略中最主要而且最先面临的一个选择(Baum and Haveman,1997; Levesque and Shepherd,2004; Zott and Amit,2007)。正是因为企业进入行为如此重要,所以有关企业进入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关于企业进入行为问题研究,主要有三个不同学派学者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理论解释。一是国际商务学派,主要运用交易成本理论、折中理论等进行解释,研究企业的国际进入行为。二是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将市场进入理论归结为两大流派,即基于进入纠错的市场进入理论和基于进入替代的市场进入理论两大流派。基于进入纠错的市场进入理论认为市场进入是由于产业超额利润引起的,这与西方学者研究的“理性人”假设一致;而基于进入替代的市场进入理论认为市场进入并不主要由产业利润引起,进入过程是异质企业的替代过程,是产业创新和动态演化过程。进入替代理论中所描述的大量进入企业对在位企业的替代性进入事实上是一种创新进入,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产品,改变需求和供给条件可以增加新的利润点。基于进入纠错的市场进入理论则把所有企业当成同质的,模仿进入企业通过对在位企业的复制获得利润,是一个复制过程。模仿进入可以消除产业利润水平,使其向均衡利润回归。因此产业理论中有关市场进入的两个流派也划分出创新型进入与模仿型进入两类(吴三忙,2008)。三是战略管理学派,将影响企业进入行为的因素从企业外部转移到企业内部,主要应用资源基础理论、组织能力理论、战略行为理论和权变决策理论等进行解释。然而,目前关于民营企业进入行为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有关民营企业进入政府管制行业如城市公用事业行为的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

另外,学者们对于企业进入行为差异的决定因素,都从各自视角进行分析。比如,梅森—贝恩范式认为,造成企业进入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同所致,按照结构—行为—绩效(简称SCP)的思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在一个给定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行为又是市场绩效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贝恩提出了著名的“集中度、进入条件与利润率假说”,即一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越高,新企业的进入就越困难(王俊豪,2008)。这个分析范式可以解释进入不同产业的企业的进入行为差异,但无法解释进入同一产业的企业的进入行为差异。另外,不同地区竞争状况也会影响企业进入行为,竞争机制越完善,民营企业就越有机会进入国有产业(张维迎,1998)。但是,这个结论仍然无法解释同一地区的企业进入行为差异。此外,对形成这种差异的成因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制度性壁垒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比如政府审批制度通过两种方式构成民营企业的进入壁垒:一是为保护产业内国有垄断企业利益而对民营企业实施的“进入阻挠”;二是政府审批收费和寻租行为将导致高风险的民营企业驱逐低风险的民营企业进入的“逆向选择效应”(杨天宇、张蕾,2009)。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家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伦普金和德斯(Lumpkin and Dess,1996)认为,“进入”从本质上讲是企业家的一种行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拥有相对简单的决策机制,企业家作为决策者,支配着企业的行为,对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李明,2010),从而也一定会对企业的进入行为产生影响。企业家对城市公用事业市场机会的洞察力,与政府、金融机构等的关系以及风险承担能力会直接影响企业是否可以获取进入城市公用事业所必需的各种资源,进而影响民营企业是否可以突破各种壁垒进入城市公用事业以及进入程度的高低。由此可见,企业家或企业家团队可以被称为支撑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独特资源,而企业家能力则是这种资源的隐性要素。因此,在放松进入管制背景下,研究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行为,不可以忽视企业家能力的作用。此外,汪伟和史晋川通过对吉利集团案例研究提出,企业在进入某一新行业时,企业家能力是突破经济性壁垒和制度性壁垒的关键(汪伟、史晋川,2005)。这两种观点对于理解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行为都有着重要意义:前一种观点指出了企业的进入行为主要受外在因素——进入壁垒的影响,后一种观点指出了企业的进入行为主要受内在因素——企业家或企业家能力的影响。不过,这两种观点并不必然是不相容的,因为企业的进入行为会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但它们却很少被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中。

尽管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企业家个体对于民营企业进入政府管制行业扮演了重要角色(罗党论、刘晓龙,2009;龚军姣,2013;谢琳、李孔岳、张景茹,2013),比如决策者、机会发现者等,但是他们对于企业家在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都语焉不详,即使偶有涉及,也基本上限于概念性的阐述,并没有对企业家能力影响企业进入行为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探讨,更缺少系统的定量研究,可见,民营企业进入政府管制行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第一,企业家的哪些能力对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行为产生影响?第二,民营企业在进入城市公用事业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壁垒?第三,企业家能力是否可以突破进入壁垒,从而促进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综合考虑以上问题,以及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本书目的就是把企业家能力作为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变量提出,并将企业家能力与进入壁垒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试图探索企业家能力在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期望可以弥补企业进入行为和企业家能力理论的不足。本书通过阐明企业家如何利用自己的能力促进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从而揭示民营企业进入政府管制行业行为的根本性动因。本书通过对进入燃气行业和非政府管制行业民营企业的调研,采用理论探索与经验研究、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影响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主要企业家能力需求,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主要壁垒,并探索企业家能力对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影响机制,同时分析进入壁垒在进入时间早晚的调节作用下影响民营企业进入行为的机理,并探索了企业家感知的进入壁垒作为企业家能力对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影响的中介效应。本书在企业家能力与城市公用事业民营企业进入行为的关系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 研究的问题

基于上述实践背景与理论逻辑,一个重要而又基本的问题是:在同样的制度环境下,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可以获取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机会,而有些却无法获取?对于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民营企业,为什么有些可以获取较高股权,有些却只能获取较低股权?本书拟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企业家能力为切入点,结合企业进入行为理论,探讨企业家能力对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作用机理,为揭示其机理过程,本书从企业家感知的经济性壁垒、制度性壁垒和原有企业战略性壁垒三个维度探讨企业家感知的进入壁垒是否在企业家能力与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行为之间充当中介角色。试图构建“企业家能力—进入壁垒突破—进入行为”的理论逻辑和分析框架。重点探讨以下四个问题:

子问题一:探讨基于资源需求的企业家能力维度构成

企业家能力不是一种或几种能力,而是一种集合很多能力的能力束。国外学者把企业家能力概括为机会能力、关系能力、概念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Man,2001),我国学者李志、郎福臣、张光富对47篇论文涉及的80种能力进行合并归纳,将企业家能力概括为创新能力、决策管理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事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基本能力7种类型(转引自许庆高、周鸿勇,2009)。中国目前的民营企业大多属于企业家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初创与企业主的企业家能力密不可分。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资源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家的职能也就不同,只有当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家职能相匹配时,才能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进而促进企业成长。换句话说,即使一个企业家总体能力很强,但是,如果这些能力不能为企业在该阶段获取所需要的资源,那么,这些能力将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从资源需求角度剖析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时所需要的主要资源,包括获取信息、感知市场机会、获取资金、优惠政策等,对应的企业家能力需求主要是发现机会能力和关系能力(对外整合资源能力)。由于城市公用事业是政府管制行业,具有投资额度大、资产专用性强的特征,所以相对于民营企业进入其他非政府管制行业而言,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风险是比较大的,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家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本书通过文献梳理与理论推演明确提出,对于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民营企业而言,基于资源需求视角下的企业家能力应该由哪几个维度构成?并在已有测量量表基础上,构建各个维度测量量表。

子问题二:分析企业家能力如何影响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行为

从企业家个体层面研究其对企业进入行为的影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企业家或CEO个体特质方面展开,如经验(Smith and White,1987)、认知(田莉,2010)等都会影响企业进入行为。二是从企业家社会资本和企业家能力方面展开。鲍迪欧(Bourdieu, 1980)、科尔曼(Coleman,1988)、普特曼(Putnam,1995)等学者认为企业家能力包括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多少,体现了企业家关系能力的大小。郭毅、朱熹(2002)认为,社会资本的研究是企业家的作用与职能等相关研究的一种突破,因为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家个体的心理特质,如经验、个性、学历、年龄等,主要从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企业家行为进行解释(Gils et al., 2008;Kellermanns et al., 2008),而是基于现实情境来研究企业家行为。本书结合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实际情况,从企业家能力视角,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企业家能力的三个维度(包括发现机会能力、关系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对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深度访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对此概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子问题三:剖析企业家感知进入壁垒对进入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其影响是否存在边界条件?即是否受进入时间早晚的影响,如果有,其关系如何?

结合本书主题,对进入壁垒来源、进入壁垒与企业进入行为的关系进行理论综述。通过深度访谈与理论分析,提出在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过程中,企业家感知的主要壁垒与民营企业进入行为的假设关系,通过收集大样本问卷数据,实证检验企业家感知的进入壁垒对进入行为的作用;然后,检验进入时间对企业家感知进入壁垒与进入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是否存在;最后讨论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子问题四:检验企业家感知的经济性壁垒、制度性壁垒和原有企业战略性壁垒三个维度的中介作用

以往研究缺少企业家能力对企业进入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更少有研究涉及二者之间的影响机理。但是,揭示企业家能力对企业进入行为的作用机制,打开二者之间的“黑箱”,应该是未来的研究趋势。就本书而言,已有文献对于企业家能力如何突破或降低进入壁垒以及二者共同作用于企业进入行为的论述更不多见。因此引出本书的第四个子问题——企业家能力作用于民营企业进入行为的内在机制与过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