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有德行的地方
德清,936平方千米,43万人,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茶竹之地”的美誉。长期安逸富足、旱涝保收的生存环境,使得这方水土上的人们具有“贪安耽”“摆忐”的生活习惯,很少有人到外面“闯荡”。所以,直到改革开放过了好多年,德清人在外面务工的现象还很少见,自然也没有什么名气。即使在浙江省内,甚至连杭州城里也有部分老百姓不知道德清在哪里、离杭城到底有多远;还有一部分人则是把德清与建德、乐清等地混淆在一起。好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德清自身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德清现象”时有被媒体宣传,影响力渐有提高,大众才有所关注。
相传,德清这个名称来源于一个动人的故事。孔愉,字敬康,晋山阴(今绍兴)人,生于西晋秦始四年(公元268年)。13岁那年,父亲病故,于是,孔愉挑起了赡养祖母的担子,小小年纪就以孝闻名。西晋平定吴国(公元280年)后,孔愉隐居在现在乾元镇的吴憾山(城山)。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见一位农民,挑着一对鱼笼,鱼笼里放着一只白龟,他心生慈悯,将之买了下来,放生于余不溪中。白龟浮游水面,屡次引颈回头,仰望孔愉,仿佛向救命恩人致以感谢,然后才慢慢没入水中。
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孔愉应召出任丞相椽,这时他已年近五十。后因讨伐华轶有功,被封为余不亭侯。上任前夕,在铸造侯爵官司印时,印上龟纽头部往后回顾。铸印官司将它熔毁,重新铸造,但是熔铸了数次,仍旧模型正直,龟纽向后回顾。铸印官司大感奇怪,便将经过情形报告孔愉。孔愉忽然想起从前放龟,龟屡次回头顾望,这才恍然明白,他如今得以封侯,定是放龟功德的善报,于是他保留了这枚回顾侯印,佩戴使用。后来,他又出任吴兴太守,迁太常。苏峻兵变时,孔愉穿着朝服,守住太庙,亲自率兵在前线指挥。兵变平定后,大将军温峤握住他的手,流泪叹息着说:“能持古人之节,岁寒不凋,唯君一人!”不久,孔愉转任尚书左仆射。有一次,他向皇上上书,直言当时“奸吏擅威、暴人肆虐”等社会问题,结果触怒了当权者王导。孔愉知道了内情后,就几次申请辞官,于是,被外放为会稽内史。后来,他索性辞去公职,回到乾元镇吴憾山营建草屋,隐居终身。咸康八年(公元342年)病死,赠车骑将军,谥曰贞,葬于吴憾山(城山)南麓。
大家知道,释放生物,自古就被看作一种积善行德的事情。据《列子·说符》记载:“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晋代佛教已经传播,佛教戒杀生,所以,放生更加流行。龟是灵物,白龟尤为罕见,放龟就被认为是一件大好事。唐代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皇帝命令天下设置放生池81处,本佛家戒杀之义,专用以畜养放生的水族。直到现在,各寺庙仍建有放生池,就是这个缘由。孔愉死后,其放生白龟的故事被当地百姓津津乐道,人们相信他之所以后来能够当官,是因果报应所致。尽管孔愉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大敛时只着常服,施赠丧仪一概辞受。但后来乡人还是执意为孔愉建了一座余不庙,每岁春秋两祭,以期存古励俗。庙前曾有一种奇特的龟衔树,坚如铁石,与孔愉同千古。而今,余不庙虽坍圮了,那几棵千年古树也无影无迹,但美德永传,“龟溪夕照”兹为胜景。水清,德治,邦安,宋代文人葛应龙因修亭想到恤民报国的政治见解,写下著名的《左顾亭记》,文中写道:“……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晋车骑将军山阴孔敬康愉,人之瑞也。幼以孝闻,长以信著,晚以节称……考其言行,订其初终,清正莫如焉。尝游余不亭,路逢笼龟者,买而放之溪,龟于中流左顾数四……自是人名溪为龟溪,而溪增美矣。……”他把人和溪联系起来,人有德行如溪水之清。德清之名,源于此。

孔愉放龟
这就是德清名称的由来,也是古人对德清之名的理解。现在,德清人以“人有德行,如水至清”为自勉,寓意这方水土自古就民风朴实、人民德行高尚、孝行天下。
德清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靠环太湖经济圈,西枕天目山麓,现行政隶属浙江省湖州市。它历史悠久,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在德清境内有大量遗存。县境周初隶吴,春秋属越,越灭属楚。秦汉两代,为乌程、余杭县南疆北境。三国入东吴版图,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武康立县,初名永安。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永安为永康。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名武康。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拆分武康县东部17乡另立德清县,初名武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名临溪,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名德清。此后两县长期并存。1958年,武康、德清两县合并成德清县,在当时的余不乡,后改名为城关乡。1994年县人民政府驻地迁至武康镇。现在,全县辖9镇、2乡、1开发区。这里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商品流通快捷。宣杭铁路、杭宁高铁、104国道、09省道、杭宁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等穿境而过,京杭运河、杭湖锡线航道贯通全县。南北连接苏南和杭宁绍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位置,2008年开通了直达杭州的全国首条跨市公交。截至2013年,全县拥有公路通车总里程1119.16千米,公路密度达到119.31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高速公路2条、43.596千米,国道1条、19.893千米,省道1条、58.107千米,县道42条、313.753千米,乡道67条、238.248千米,村道341条、445.563千米。全县11个乡镇151个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行政村)率、硬化率均达到100%。这些硬件条件,为校车全覆盖以及安全通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德清的地形西高东低,自成水系,气候宜人。在西部有闻名遐迩的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莫干山。它以竹、云、泉“三胜”和清、凉、景、静“四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山中现存两百余幢别墅,无一雷同,可谓古今中外建筑风格之集锦,号称“中外别墅博物馆”。民国时期,黄郛、张静江、杜月笙、黄金荣等在山中均有自己的别墅;蒋介石曾三次上山,其中因1948年夏在莫干山召开金圆券会议而被当时的媒体誉为“夏都”。新中国成立后,莫干山被定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毛泽东、陈毅、朱镕基等都在此留下足迹,为其增光添彩。山麓不远处有莫干湖,又称“北湖”,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相呼应,湖光山色,风景秀丽。1890年,美国传教士佛利甲发现并游览莫干山后,拉开了都市富商巨贾、名流贵宾、大亨丽人来莫干山避暑度假的序幕。百余年之后的2007年,南非人高天成(Grant Horsfield)如同百年前的传教士一样,发现了莫干山脚下的三九坞,于是“洋家乐”、农家乐、民宿便成了介绍环莫干山地区的关键词,成了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2012年,莫干山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45个地方之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之为“除了长城之外,15个你必须要去的中国特色地方”之一。《人民日报》微博也将莫干山列入了18个值得去旅行的地方之一,并称之为文艺青年的魅力后花园。
德清中部有国家湿地公园下渚湖,面积36.5平方千米,其中主湖3.4平方千米,是浙江省第五大内陆湖。它的神奇在于湖面或开阔如镜,水天一色;或狭窄如巷,汊道曲折。遍布湖荡的岛屿沙渚土墩形态各异,全湖蛰伏着600余座岛屿台墩。湖中有墩、墩中有湖;港中有汊、汊中套港。弯弯绕绕,就像一座巨大的水上迷宫。这里港湾交错,芦苇成片,河水清澈,野鸭群息,基本保持着原始状态。湖东西两侧有防风山、禹山,山上有许多古迹;湖中有道观山、和尚山,两山中间又有扁担山相连。相传当年大禹为表彰防风氏治水有功,特赐封山、禺山方圆百里,立为防风国,为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德清东部有建制历史超过1200年的新市古镇。镇上民居临河而建,集市依桥而成,是江南风貌的典型代表。同为运河繁华之地,此处却毫无其他古镇的嚣杂,独占了一份待字闺中的羞涩,静静倚于河岸,喃喃低语,细数胭脂弄里的故人故事。踏着光亮的石板,沿廊而走,你会发现这里是一个几乎没有外人来打搅的地方,它不像周庄、乌镇等地那样商业气息十分浓厚,而是保留了原住居民的生活状态。民宅还是民宅,店铺还是店铺,都敞着门好像没有人照看似的,主人则在一边忙着做家务,或与朋友聊天喝茶,甚至边听着评弹边倚在藤椅里打盹,一派悠然,一派自得。当然,江南水乡古镇的小桥流水、一步一景的马头墙、河岸条石砌成的驳岸、不同时期建造的错落民居所构成的水墨画卷,依然可以在这里找到。其实,在新市,景致并不重要,一份清静,一份悠闲,才是她独特风景的灵魂。据报道,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由江浙两地13个“江南水乡古镇”“抱团”申遗,并签订了《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协定》,通过了《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新市便是13个“江南水乡古镇”的一员了。

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莫干山景色
古人说,天地灵气,结而为山,融而为川,山奇水秀,必在名壤。德清就是蕴山川之灵气、承造化之神韵的地方,自古就属于风调雨顺、物阜民安、人文底蕴深厚之地。史料表明: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开启了德清史前文明的曙光。文献记载,尧舜时期,这里是防风氏所在的防风古国中心;吴越争霸时,相传这里有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在铸剑的美丽传说;六朝时期,前溪两岸落叶缤纷,迷人的景色催生了醉人的前溪歌舞,唐代时已有“江南声伎多出于此”之说法。至于历代名贤,可谓荟萃云集,诸如西汉开国功臣樊哙,晋代大都督沈充,南朝文学家沈约,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元代被册封为魏国夫人的画家管道昇,清代经学大师俞樾、游历大家傅云龙、花鸟写生画家沈铨,现代红学大师俞平伯、浙江工业教育先驱者许炳堃、著名电影导演沈西苓,等等。

新市古镇,独占了江南悠闲、清净的情怀
德清,还有三个“别称”,即“瓷之源”“舞之源”和“丝之源”。作为瓷器故乡的浙江,至六朝时,已经形成了越窑、德清窑、瓯窑、婺州窑等四大名窑,德清窑以其烧制青瓷的同时兼烧黑瓷而著名。因此,德清商周原始瓷窑址群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已经被专家确认,德清地区一直是商周时期的制瓷中心,是中国瓷器重要的发源地,故称之为“瓷之源”。
不知道读者是否还记得唐朝诗人崔颢“舞爱前溪绿,歌恋子夜长”之诗句,其中“前溪”一词,所指不是别处,正是德清的余英溪畔。诗句描述的是武康前溪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舞成风的盛况。据《中国舞蹈志》和《中国舞蹈词典》介绍,浙江武康的前溪歌舞,是中国舞蹈的源流之一。早在1600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前溪歌舞”“舞出前溪”一说。“前溪歌舞”是根据《前溪曲》而传承、留存下来的歌舞,而《前溪曲》的作者正是南北朝时期显赫的车骑将军沈充,德清武康人。他曾经铸造五铢钱(俗称“沈郎钱”)后因参与王敦篡位而被杀害。沈充虽是一位武将,但同时也是一位诗人、音乐家,自制乐曲数十首,留传至今有七首。他把这些曲子以居住地武康前溪命名,称《前溪曲》。后来,诞生于武康民间的“前溪歌舞”,被歌舞伎们带向了江南各地,也把它带入了南朝宫廷,从而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杭嘉湖平原自古盛产丝绸,德清作为丝绸的发源地之一,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以其“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著称于世。古时候的丝绸之路的丝绸,相当一部分就产自此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如果你有机会到德清来走一走,也许会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民间有“三馆”:武康有民间道德馆、中草药博物馆和新市钱币馆;百姓有“吉祥三宝”:西部筏头乡后坞的年猪饭、水乡的鱼汤饭和东部新市的羊肉饭。其中,于2009年10月21日开馆的“德清县公民道德教育馆”(简称道德馆)最有名气,因为它以身边榜样教育为特色,旨在展示当代德清人自己的道德风采。据说由百姓出资自建,以道德为主题供民众参观、教育民众的场馆,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媒体称之为“中国第一个展示道德人物的公民道德教育馆”。
在德清,崇文、尚义、重孝、敬德等传统品行元素一直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中传承。千百年来,沈约的博才好学、沈麟士的拒官重教、孟郊的游子吟孝……他们的事迹代代相传。时至近现代,既有沈廷雄少年的舍身换兄,又有钱素春救人性命的舍生忘死;既有蒋引娣克己二十年的守信还债,又有陆松芳老人的倾囊赈灾……近年来,德清先后由百姓自行设立了44个民间“草根奖”,举办了文明五星等活动,使“文明道德之花”深入民间、开遍城乡,全县至今已培育和树立起各类先进典型5000余人,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2008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民间财富”,使道德典型效应最大化、常态化,教育、感染全县人民?道德馆做出了回答。馆内,设有敬业之道、爱家之德、立人之品、乐善之行和道德建设五个展区。内容主要有20多位德清有名有姓的道德典型,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实物资料等形式展示。展馆着重介绍了赵来法、许勋等人的敬业奉献精神,封丽娟、黄国强等人的爱家重孝行为,以及陆松芳的倾囊捐赠、蒋引娣的守信还债、钱素春的舍命救人和马福建的敬老、钱立玲的拥军、民间设奖人的善举……

“中国第一个展示道德人物的公民道德教育馆”—德清县公民道德馆
道德,是一种精神力量,使人心灵纯净,通向善行;道德,相互感染,引人向上,产生巨大的正能量。也许,这是德清人的灵魂所在;也许,正因为德清有这些文化积淀的存在,后来的校车推广才得到顺利进行,也使“礼让校车”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