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

1.经济全球化的两面作用

1978年后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化的浪潮,凭借廉价劳动力、压低要素价格等措施推动了中国大规模出口,并且吸引了大量外资。在改革开放30年中,1978~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同期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7.4%;吸收外资年均增长17.1%。[11]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2002年中国人均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07年突破3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外汇储备也屡创新高,2006年外汇储备达到8537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2010年更高达28473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仍稳居这一位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旧有的参与全球化的方式也面临着许多潜在的问题。尤其是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这种模式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我国技术水平较低、资本不足的客观情况,我国更多采取“引进来”的措施,即用市场来换技术。外资企业更多将加工制造阶段放在中国,核心技术并未真正转入我国。中国出口导向型的企业也集中在“三来一补”,采取“两头在外”(即设备和销售在国外,加工在国内)的经营模式,价值分布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橄榄型”的特征。这种开放模式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改革开放初期有效弥补了我国资本的不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技术、管理的进步。但从国际分工的价值链来看,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部(加工代工阶段),价值附加值较低。

由于我国未能建立品牌、控制核心技术,一些行业甚至出现了“悲惨增长”。以纺织业为例,1994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为202.3亿美元,2007年增加到1150.7亿美元,增长了约468.8%,平均年增速为14.3%。但在纺织服装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其平均单价却在不断下降,1994年纺织服装出口的平均实际价格是0.75美元,2007年下降到0.48美元,仅为原来的64%,呈现“量增价跌”的典型特征。[12]从汽车行业来看,合资企业采取的都是成熟的车型引进措施,在发动机、变速箱等加载方案上,合资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变动的余地,不外乎直接引进产品,或引进图纸本地化生产。我国实力雄厚的三大轿车合资企业在轿车的研发上几乎无所作为,以至于中国装有ABS的轿车已经数以百万计,但并未拥有ABS的设计能力。[13]

中国是一个大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又尚未完成,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资源、能源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不断提高,但中国资源,尤其是人均资源又明显不足。中国人均拥有石油、天然气的数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8和1/20。在已探明的45种主要有色金属资源中,中国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14]这种矛盾,让中国能源、资源供求紧张。从1993年开始,中国就由石油净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截至2008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据统计,2000~2009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由2.41亿吨上升到3.88亿吨,年均增长5.43%;原油进口量由5969万吨上升至1.99亿吨,在2009年首次超过了50%的警戒线。[15]中国是钢铁生产大国,但由于自然资源不足,许多矿产品需要进口,受到国际自然资源价格的影响较大。例如2004年,许多矿产价格创多年最高。2004年1~11月,全球粗钢产量9.452亿吨,全年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其中中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22.1%,占亚洲的1/2、世界的1/4。2004年初,控制全球80%铁矿石贸易量的三大铁矿石生产公司——淡水河谷公司、里奥廷托公司和必和必拓(BHP比利顿)公司都宣布,把2004/2005财政年度生产的主要铁矿石产品价格提高18.62%;这3家公司还相继把产量提高了9%左右。[16]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了供给方,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安全。

如何转变旧有的参与全球化的模式,提升国际竞争力,促使中国向产业链附加值高的上游和下游攀升,成为未来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2.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

利用国有企业是政府干预经济、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国有企业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亏损,在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集中在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并且组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集团公司。

90年代末期通过整合,我国完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合通信和中国卫星通信四大电信公司的重组;分离重组了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的主营业务和非主营业务,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在境外上市。[17]经过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调整,我国国有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2年,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00多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2.7%。其中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等行业利润超百亿元的6家大型骨干企业共实现了1844.2亿元利润总额,占全部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48.7%,占全部中央企业利润总额的62.4%,占中央监管196家企业利润总额的76.7%。[18]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电信等大型国有企业跻身世界500强。国资委于2003年3月24日成立,着力打造了一批中央企业。经过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冶金、机械等行业,承担着我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所有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占全国的50%多,民航运输周转量约占全国的80%,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电设备占全国的75%。[19]

2011年在我国50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总利润是民营企业总利润的5.15倍(见表1)。而在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内地进入世界500强的73家企业中有68家是国有企业,42家是中央企业;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进入前十,分别居于第五、第六、第七(见表2)。经过调整,中国国有企业集中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逐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国有企业承担着与国际垄断资本竞争,提升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历史使命。

表1 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情况

表2 中国内地国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