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国有企业“走出去”的几点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为争夺自然资源,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国有企业“走出去”,结合中国的大国特点,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其一,国有企业“走出去”是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发挥大国优势,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从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当工业化推进到中后期,为开拓更广泛的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占有更广泛的资源,各国政府都曾积极推进资本输出。例如美国、日本在历史上都有大规模的资本输出。1969年,美国跨国公司生产的商品总值就超过了除美国和苏联之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日本的真实生产总值是其本土生产总值的2.58倍,即其海外生产总值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8倍。[30]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2010年世界经济总量排名已经第二。在这个大背景下,推动“走出去”战略也是有经济发展共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又与美国、日本等先发国家的资本输出的环境有较大差距。由于与西方大国意识形态的不同、大国利益差异等因素,中国“走出去”不仅面临激烈的经济竞争,还面临许多政治因素的干扰,情况更为复杂。经过战略调整后的国有企业拥有雄厚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更高的技术水平,并且获得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理应肩负中国经济“走出去”的重要使命。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未来全球化进程中,国有企业应当继续肩负与国际垄断资本竞争的重要使命,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国民经济命脉战略的关键领域与国际垄断资本抗衡,充分发挥中国大国优势,获取竞争的制高点。

其二,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在“走出去”中形成大国的竞争优势。借助规模经济的优势,国有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已经位居世界500强的第五、第六、第七位,成为世界性的企业巨头。但从生产效率来看,依旧与西方巨头公司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意大利电力公司相比,中国电力公司的营业收入是它的234%,资产是它的159%;但利润仅是它的98%,人均利润连5%都不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与荷兰皇家壳牌公司相比,营业收入是它的81%,资产是它的80%;但利润仅是它的30%,人均利润不到3%。2011年盈利和持平的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占77.6%,亏损企业占22.4%。央企设立的近2000家境外企业中,盈利和持平的占72.7%,亏损的占27.3%,仍然低于平均水平。国有企业在“走出去”之后,要与世界巨头公司长期激烈竞争,单纯依靠规模优势是难以持续的,亟须提高自身经营效率。进一步深化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释放改革红利,对未来提高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大国竞争优势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其三,在“走出去”过程中,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应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混合制经济,提升大国产业链的附加值。国有企业资本雄厚,具有规模优势。但是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500强比较来看,国有大型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民营企业有着一定差距。国有企业500强的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平均研发强度等指标都逊于民营企业500强的水平(见表5)。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中国民营经济也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人力与技术。但是,一方面民营经济更多以寻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维护国家安全、承担大国崛起的战略任务并不是它们的职责和目标;另一方面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垄断资本不仅资本、技术力量雄厚,而且受到国家的支持,作为后发国家中的民营经济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和国际寡头进行竞争。而且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政治、经济风险,民营企业更难以面对这些风险。未来更好地实现“走出去”,应当将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未来“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应当相互融合。通过发展混合制经济,增强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建立更加灵活的机制,提高企业效率。在保持国有企业控制力的基础之上,不仅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可以入股,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也可以入股,这样更有利于中国企业规避政治风险,实施“走出去”战略。

表5 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所有制经济效益与效率

其四,国有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应当注重技术回流,促进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我国虽然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虽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但核心技术依旧控制在外国企业手中。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亟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企业“走出去”,获得技术回流,成为技术进步较快捷的方式。国有企业“走出去”更多集中在“资源寻求”和“市场寻求”上,更多通过资本优势与国际垄断资本竞争。从长期来看,要实现大国向强国的提升,技术进步是重要途径。在“走出去”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当更加注重利用雄厚的资本在世界优势地区建立研发中心和研发机构,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分享研发的资源,并且通过人才引进等手段,提升创新能力。还应当注重通过子公司本土化传导机制,通过在世界技术水平较高地区建立子公司或者进行企业收购,促进技术溢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雄厚的资本以创建海外研发中心等形式,形成海外资源共享与回流。从中国实践来看,万向集团、联想集团等大型非公有制经济在海外投资促进技术回流方面走在了前列。中国国有企业已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在“走出去”过程中更应当促进技术回流,提升中国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远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31]在未来“走出去”过程中,中国应当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在国有企业参与下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混合制经济,打破中国当前价值链低端的不利地位,推动中国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

参考文献

[1]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红旗文稿》2005年第9期。

[2]郭飞:《马克思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与当代国际投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3]程恩富、胡乐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开放策论(下)》,《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4]周怀峰:《OFDI怎样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11期。

[5]Wells,L.T.,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The Ris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3).

[6]Lall,S.,The New Multinationals: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s(New York:Wiley,1983).

[7]Dunning,J.H.,Th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ycle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Multinationals of the South(London:Francis Porter,1986).

武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曾经参加和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院重点项目。主要学术成果:编辑多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主要代表作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主编)、《意气风发——1956年的中国》(独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事辑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合著)、《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合著)、《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独著)、《从苏南模式到科学发展——江苏无锡玉祁镇调查报告》(主编);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重点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肖翔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增长理论。曾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5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76页。

[3]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26页。

[4] Wells,L.T.,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The Ris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Cambridge:MIT Press,1983).

[5] Lall,S.,The New Multinationals: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s(New York:Wiley,1983).

[6] Dunning,J.H.,TheInvestment Development Cycle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Multinationals of the South(London:Francis Porter,1986).

[7] 李平:《“走出去”战略:制度形成与改革展望》,《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5期;张燕生:《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贸易》2011年第8期。

[8] 李卓:《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选择:针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模型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11期;黄速建:《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期;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张建红:《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制度障碍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9] 李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选择:针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模型分析》,《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顾露露:《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了吗?》,《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

[10] 裴长洪:《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特定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7期;裴长洪:《国家特定优势:国际投资理论的补充解释》,《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11] 江小涓:《大国双引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内需和外需》,《管理世界》2010年第6期。

[12] 卓越、张珉:《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与“悲惨增长”——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7期。

[13] 赵增耀:《产业竞争力、企业技术能力与外资的溢出效应》,《管理世界》2007年第12期。

[14] 马振岗、甄炳禧主编《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第2页。

[15] 李桂芳:《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0)》,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第41页。

[16] 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17] 章迪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第555~556页。

[18] 章迪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第604页。

[19] 白天亮:《风帆正举看国企》,《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9日。

[20] 李桂芳:《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0)》,第125页。

[21] 李桂芳:《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0)》,第131页。

[22] 丁友刚主编《中国企业重组案例》(中央企业专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第24页。

[23] 冯雷、杨圣明等:《关于“走出去”战略的文献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60期。

[24] 张纪刚、张金鑫主编《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报告(2010)》,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第74页。

[25] 李桂芳:《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0)》,第211页。

[26] 李桂芳:《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0)》,第168~169页。

[27] 李桂芳:《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2010)》,第270~271页。

[28]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尘埃落定”“过关”具有标志意义》,新华网,http://news.hexun.com/2012-12-09/148832517.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1月5日。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0] 邢厚媛、李志鹏:《“走出去”营造新优势》,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第1页。

[3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