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16):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变化
- 曾湘泉主编
- 3460字
- 2025-02-16 23:52:44
专家视点(2013年第二季度)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长
胡德巧
关于经济形势目前比较多的说法是,经济下行压力还在继续加大。从数据看,第二季度和整个上半年的情况差不多,总体来说经济下行对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影响,甚至还造成了一种紧张的局面。最明显的就是6月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从就业总量看,就业目标、就业任务完成的情况都比较好,但是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范畴里面,要比就业总的目标任务紧一些,到7月情况可能稍微好一些。
“有的学校,学生只要拿来盖章的合同,就发毕业证,就算就业”的情况在减少。7月以来,情况在慢慢转好。经济形势下行对就业形势有影响,且有滞后性。
目标任务完成得还是不错的。现在有一个问题,目标任务的完成比较好,是不是就业形势就很好,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一种关系,因为就业形势是指各个方面就业总量的情况。这不是说只满足于完成年初的目标任务,自始至终就业总量的压力和矛盾还没有消退。目标任务完成1200多万人,但还有1200多万人没有完全进入就业状态,这样就会影响到就业形势。这样来看,经济下行和就业形势就比较匹配一些,并不是一种低增长、高就业的情况。现在有分析说,经济带动就业的能力增强了,这个说法我不赞成。经济再下行,到7.5以下,就业能力会比现在更强。用一个经济增长点来带动整个就业总量,还不如说我们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大的经济体,它的经济总量大,可以容纳比较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人数。我们用GDP带动就业,这个也不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因为经济总量包括第一产业、农业。我们说GDP带动经济增长是城镇的,这有点说不过去了,要把农村的GDP剔除,再带动城镇。现在我们谈的是整个经济增长带动城镇,不是带动全国的就业。这样来分析,就是说经济对就业始终是有影响的,是一致的、匹配的。
在目前看,也有人说劳动力的高峰期已经在走低,这个说法还需要好好地测算。从就业总量看,还不能否定总量的压力,如果不去关注大趋势,就无法谈具体的就业情况。目前也确实存在结构性的矛盾,比总量问题更严峻一些。
上半年的就业形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经济形势在目标范围内,在可控的宏观调控范围内,就业形势基本平稳,只要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和动荡,不像2008年底那样,没有出现群体性事件,整个就业形势就算是比较平稳的。
如果说第三季度和下半年的经济走势继续下行,再下行一个百分点,正好在我们的目标范围内,再加上就业滞后性的问题,就业暴露出来的问题就会更多,更加严峻。所以,从上半年、上季度的情况看,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比如说在我们十几个大的行业里,超过一半的行业都被认为需求下降。总体经济形势在可控的目标范围内,有相当一部分行业用工需求在下降,像餐饮住宿、文体娱乐这样的行业下降比较明显。
还有一些落后过剩的产能行业,都是比较大的行业,像钢铁、铝业等,产能过剩。要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职工在招聘过程中受到限制;二是现有职工存在重新安置的问题。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就是相当一部分学校和专业长期就业率偏低,如果碰到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其就业率会更低,这要引起重视。关于经济就业滞后性,东部地区一些地方的就业压力比中西部地区要大一些。
在讨论淘汰落后产能时,首先涉及的就是一部分职工安置问题。职工安置问题全靠政策,具体说就是钱。要真正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很大程度上涉及这个问题。几年前,财政部有一个淘汰落后产能的奖励资金,对这个奖励资金来说,一是要确保,二是要增加。要确保有一部分资金切实用到职工安置上来,包括社保补贴、转岗培训,还有社保转移接续的很多方面。还有就是现有的就业资金问题,这对于淘汰落后产能、安置职工也非常重要。当然还有其他鼓励企业的政策。很多政策包括法律需要研究。比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同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用工单位和职工都很关注这个法律。还有别的一些关于促进就业的法律,都值得研究。《就业促进法》2007年出台,2008年实施。总体来看,比较符合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但是仔细琢磨,仍然有一些值得完善的地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
张莹
上半年的总体就业形势比较平稳。城镇新增就业指标处于上升阶段,城镇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我们发布的就业需求跟就业指数完全一致,第二季度是1.07,环比下降,同比上升。企业用工规模方面,我们监测了2万多家企业,1、2月出现过岗位流失,但是后四个月一直在回升中,岗位比较稳定。最终的结果,总体规模是下降的。我们关注了一些重点群体,包括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就业,应该说我们认为目前的状况都还比较平稳,与往年同期相比都属于基本持平或略增。虽然农村劳动力的样本比较小,但是据监测,其就业一直同比增长。这是我们对上半年总的评价或者判断。
从目前看,这一轮的经济下行和往年有很大的区别。从2012年经济上上下下的波动过程,谁也看不准确。对企业来讲,生产经营遇到了困难,企业利润普遍下滑。企业对整个就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更加理性。企业采取的措施,一是减少工时、加班或者减薪;二是减少招聘需求;三是减员。
市场多方面的数据也反映了这些变化。首先是岗位流失,19个行业里有13个行业有流失,但是这种流失和现在的整个经济下行关系不大。我们监测的岗位中,流失比较大的主要是餐饮、娱乐行业,这与中央八项规定有关。其次,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下滑在2013年一、二季度更明显,整个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2006年以来的第一次供需同步萎缩。第二个影响是,企业在下半年没有太多新的改善预期。
从整个市场看,需求下滑以后,农民工就业比较稳定。因为减员是最后一步。据观测,企业都在按正常的步骤前进,没有大规模减员。毕业生受到的影响较大,主要是需求下降,最明显的是优质岗位减少。很多高校,包括一些重点高校,感觉企业招聘状况不如往年,来招聘的单位质量或岗位数量都不如往年。从整个市场供求看,校园招聘数量与往年对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大致持平。
对于2013年的毕业生就业,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调查。4月,我们在全国15个省做了调查,有13个签约率下降,调查了90多所高校,70多所下降,同期相比,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也很低。这既有传统因素的影响,也有特殊因素的影响,需求在减,结构性变化出现以后,毕业生准备不足,有很多好学校的学生在等其他单位来招聘,比如说一些学生在等华为,而没有去其他单位。
第一强调稳。稳增长的含义不意味着需要采取一些刺激政策,因为我们目前的监测数据相对来讲还是可控的,这是第一个判断。
第二个希望稳定信心,我们比较担心出现像2008年各方面的信息给企业造成恐慌的情况。这一轮机会和挑战并存,许多企业在升级改造以赢得新的生机。
第三,在为下半年可能出现的政策进行准备。下半年核心的政策是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促进计划,说白了,就是一个兜底联系计划。希望通过努力,跟每一个未就业且有意愿就业的毕业生有一个固定的联系。到年底,他们能够通过我们的帮助实现就业,或者是参加培训见习这样的就业准备活动。如果经济下行压力特别大,可能出现规模裁员。在岗位开发方面,特别是在鼓励创业方面,利用这一轮宏观经济改革的行政体制改革减政放权,以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这是我们的一个初步考虑。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副司长
彭勇涛
上半年的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是跟往年相比,面临的就业环境更错综复杂。从我们的分析以及调查看,就业形势总体上比较平稳。
从调查情况看,上半年的数据,月度数据波动不大,整个趋势比较稳定。从二季度末的数据看,年轻人失业率、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失业率、长期失业率,环比都有上升。农民工的失业率也在上升。
从城镇非私营单位的整体情况看,从业人员同比、环比均增加。分行业看,建筑类、房地产业增加较多,其他的比如制造业、农业、批发零售业变化不大,制造业包括其他行业增幅很小,基本上差不多。
从数据看,中、西部的从业人员增加速度略快,东部,包括东北的从业人员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相对于中部和西部来讲,从业状况还是差一点。
2013年下半年预测比较难。上半年运行比较平稳,增速相对放缓。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关注其对就业带来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劳务派遣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建筑类企业。
随着经济运行速度放缓,下半年还要关注就业数据的变化。会不会跟2008年一样出现大规模裁员,下半年需要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