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圆明园的文化历程

雍正四年,雍正帝为父母服丧三年完毕,于正月十三日正式搬进圆明园。正值元宵临近,王公大臣们向迁居圆明园的皇帝赠送了3 0 0 0对灯笼表示祝贺。雍正帝发布谕旨,此诏书标志圆明园正式成为紫禁城外的又一政治中心。此后,圆明园就成了正式的朝堂。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宣布废除太子,皇子们加剧了内斗,朝政开始动荡。而四阿哥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圆明园完工后不久,便迁入圆明园内居住。在这期间,胤禛静心于圆明园内,清心寡欲,与世无争,过上了淡泊宁静的生活。他这样做是为了向外界传达自己不像兄弟们那样急于得到皇位。

胤禛久居圆明园,在园内最大的享受就是穿着汉人便服,想耕地就耕地,想读书就读书,自在轻松,无拘无束。雍亲王注重把握内心的自我感受,秉承了道学中的“游乎天地之间”,摆脱了外在的规范与束缚,这样的思想影响着胤禛对园林理念的运用。

圆明园初建时颇具山林情调,并融合了田园风光与原野之景。胤禛将自己藏于深山园林中,多少带了些消极的“无为而治”,影响着大批不满现状和不得志的人们,心生无奈之情。而“隐逸”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陶渊明就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以超然物外的心态求得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是陶渊明隐居村野所追求的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脱一切苦闷与烦恼的“世外桃源”。

圆明园不只是一味地堆砌和模仿,其中还注入了雍正所推崇的哲学思想,古代影响较深的哲学思想在圆明园中都有所体现。

勤政亲贤之秋

圆明园所融合的不只是传统的哲学思想,还有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思想,这也是迎合康熙的“西学中源说”,并以“收其人必尽其用,安其俗不存其教”为宗旨。胤禛与郎世宁联系密切,康熙虽不赞成郎世宁信仰的宗教,却视其为艺术家。

胤禛也是运用了这一宗旨。他继位后,在宫廷服务的传教士受到特殊礼遇,郎世宁功底扎实,其早期的绘画,具有浓厚鲜明的欧洲绘画情调,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著名的《十二美人图》就有可能是胤禛与郎世宁一起合作绘制的。

九州清晏遗址

正大光明殿遗址

圆明园中注入了哲学思想,是园林建筑的灵魂,也融入了雍正帝本人的智慧。正如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所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非凡、参差不齐,它的每一座小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建造的,没有一座与另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有趣,人们不能一览之下就领略这片景色。也许这就是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缘由吧!这更是圆明园神韵与活力之所在!

濂溪乐处景

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