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现状

一、何为“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the middle-income trap)是过去很多年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热烈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尤其是随着近年中国GDP增速趋缓,经济进入“新常态”,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更加迫切。

早在2007年,世界银行就发布了《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的报告,一般认为是“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最初来源。该报告指出:“与较富和较穷的国家相比较,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会相对较慢,因为中等收入国家被主导成熟产业的、低工资的穷国竞争者和主导技术迅速变化产业的、追求创新的富国挤在了中间。”报告同时指出,中等收入国家增长变慢这一事实也说明了20世纪的世界经济没有缩小贫富差距的原因。报告还指出,由于“缺乏规模经济”和“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下降”,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数十年来未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东亚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发生了1997年的金融危机,当时人们预测东亚很可能因此进入拉丁美洲曾经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然而东亚部分地区却奇迹般地重新获得了快速增长,包括中国和东南亚多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但是经济前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甚至已经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经济体。亚洲金融危机发生10年以后的2007年,世界银行在上述报告中继续警告,东亚国家并没有完全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挑战,未来仍将承受国际、国内双重压力,如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东亚中等收入国家将重蹈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停滞的覆辙。

专栏:谁跳出了“中等收入陷阱”?

对于任何国家而言,保持增长都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穷国之所以快速增长,其原因是低成本劳动力和吸收了简单技术。但是它们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以后,这两个因素就消失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工资的上升,技术追赶和工业布局调整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也走到了尽头。如果不通过创新提升生产率,仍然依赖国外技术,这些国家将掉入陷阱。

拉丁美洲和中东为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反面教材。这些国家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从那以后,它们就停滞不前了。20世纪60年代的101个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中,只有13个在2008年成为高收入国家(地区),它们是:赤道几内亚、希腊、爱尔兰、以色列、日本、毛里求斯、葡萄牙、波多黎各、韩国、新加坡、西班牙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13.

2013年,经过多年的研究,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推出了重要研究报告《中国2030:建设一个现代、和谐、创新的社会》。该报告用专栏的形式再次强调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并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只有13个国家(地区)跳出了“陷阱”。

二、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研究

(一)人们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成因的认识

过去10年,“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和警觉,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很多研究比较了那些曾经落入陷阱的国家和那些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并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视角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学者们普遍认为,一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的内需不足、公共服务短缺、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的产业升级失败、腐败问题加剧、环境污染、金融体系脆弱、教育投入不足导致的人力资本不足,甚至民粹主义引发的社会动荡等。

例如,中财办主任刘鹤认为(3),南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在于民粹主义盛行,这导致整个社会长期处于无组织、无纪律的混乱状态,影响了政策稳定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伟认为(4),腐败是一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教授则认为(5),只要提升资本边际效益、提升生产力水平,中国一定能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另外,南开大学杜传忠等认为,造成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长期奉行“进口替代”战略造成的工业发展停滞、过高的超出经济能力的社会福利、“超前”的城市化带来的失衡、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大量外债,以及腐败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等,认为“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体制机制与经济发展方式没能随着中等收入阶段的到来实现根本性调整和转变”。曾铮对亚洲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找出了它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例如,日本通过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收入倍增计划以及构建节能环保型经济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韩国除了依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国内收入格局的调整之外,还大力发展教育,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新加坡在实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积累人力资本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交流;我国台湾地区则以加快产业发展转型、提升科技水平和人才素质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等方式实现了追赶和跨越。反之,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因为它们曾长期过度依赖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发展导致国内需求不足,另外,金融体系不完善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重要诱因。

(二)对中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认识和建议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正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的挑战。国际上,世界经济结构在金融危机之后进行了深度调整,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战略,鼓励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中国拥有更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等)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出口为导向。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了“高端挤压”和“低端挤出”效应。

在国内,中国多年来面临的体制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虽然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带来很大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大而不强、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资源环境矛盾仍非常突出。学者们提出了扩大内需、改善收入分配;加大反腐力度、保证社会公平;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型政府、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升教育质量、健全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种种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