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16
- 洪永淼
- 6361字
- 2025-02-23 15:16:42
前言
经过一年来的选题策划、分工撰写和编辑修改,在本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团结协作下,《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16——基于“一带一路”和自贸区的战略背景》终于和读者们见面了。读者们可能会发现,本年度报告继续承继《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15——基于“一带一路”和自贸区的战略背景》的风格和体例,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一带一路”和福建自贸区方面,从而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12》《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13》《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14》相比有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景,则源于近两年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快速推进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运作,由此赋予了海西经济区发展以新的时代内容。“文章合为时而著”,本年度报告在选题和体例上的变化正是对海西经济区发展所面临的新时代要求的呼应。
我们知道,2016年是中国“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进入实质操作阶段的一年。2016年1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之年。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是2016年和“十三五”规划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他要求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使“一带一路”成为和平友谊纽带、共同繁荣之路。而早在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中就将福建省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2016年以来,福建加快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通过推进互联互通、海洋合作、人文交流等各项工作,积极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需求,扩大经贸合作。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福建省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贸易额达13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1%;投资14.9亿美元,同比增长4.2%。
我们还知道,这一年还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快速扩容和全面推进的一年。2016年1月6日,恒丰银行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支行在福州马尾正式开业,这是2016年在福建自贸区设立的首家金融机构。自2015年4月21日挂牌以来,福州自贸片区已引进金融及类金融机构超过200家。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正借助自贸区迎来新一轮金融业发展热潮。2016年2月,对台工作会议指出,要支持福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贸区建设,支持平潭、昆山等扩大对台开放。2016年5月1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新闻通气会,理顺体制、制度创新、地方特色、便民惠企成为这部条例的四大亮点。2016年8月,中国首部自贸区蓝皮书《自贸区蓝皮书:中国自贸区发展报告(2016)》在北京发布,该书指出,面对更高标准的国际贸易新规则,中国应加快自贸区建设,以迎接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乘天时东风,展地利宏图。受益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福建自贸区的政策、体制和机制优势,海西经济区发展和两岸交流合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和福建自贸区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及地方需求,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2015年开始,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协同厦门大学其他相关院系,联合省内外、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成立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着手研究“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背景下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新战略、新机遇和新问题。本年度报告也是这方面的新尝试和新成果之一。
基于上述原因和背景,我们为本年度研究报告加了个副标题,正式定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16——基于“一带一路”和自贸区的战略背景》,同时选题上也侧重于探讨“一带一路”和自贸区背景下的海西经济区发展问题。由于本年度选题上的多样化,因此本研究报告在体例上拟不再沿用历年以板块加专题的形式,而是全部采取了专题形式,一共收录了21个专题。本年度报告各专题内容简述如下:
专题一“台湾花卉产业集群研究”分析我国台湾地区的花卉产业发展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台湾地区通过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花卉产业,建立了一个在世界上颇具竞争力的花卉产业集群。该专题概括了我国台湾地区花卉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重点阐述了其发展的经验,最后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
专题二“厦门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若干思考”分析当前厦门小微文化企业在经营、投融资渠道、专业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四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改善厦门小微文化企业经营环境、创新投融资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摆脱知识产权困境等建议。
专题三“‘一带一路’下福建自贸区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发展探析”分析福建自贸区跨境电商发展问题。该专题结合供应链发展的一般过程,主要从物流链、资金链两个方面对福建省各个自贸片区供应链的发展进行分析。另外,通过平衡计分法、因子分析法,建立供应链绩效分析模型,从企业方面找到供应链管理中的时间、信息、客服、成本、物流五个主要影响因子。同时,结合福建自贸区供应链发展的现状,在如何结合福建省区域特征,走一条独具福建特色的发展之路方面尝试性地对跨境电商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专题四“厦门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政策举措的研究”首先从厦门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出发,结合统计数据及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了厦门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对厦门经济的贡献情况、厦门服务贸易各个子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竞争力情况,由此探索当前厦门服务贸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其次,着重挑选了上海、深圳、北京、天津、杭州等服务贸易发展得较好的城市,对其在总量、结构以及竞争力等方面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针对厦门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提出应以计算机及软件服务业、会展及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作为厦门服务贸易的发展重点,以服务外包和跨境电商作为厦门服务贸易的发展亮点,并分别提出了详细的发展定位及政策举措建议。
专题五“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海西经济区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研究了劳动生产率问题。该专题利用2003—2014年海西经济区内2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同时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法,以期克服产业集聚和生产率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实证研究发现,工业、服务业和非农产业的集聚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相应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将分别提升约2.24、1.58和3.36个单位。这启示我们,在海西经济区产业规划和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要着力挖掘工业和服务业的集聚潜力。各地级市政府可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人口集聚、资源集聚和技术集聚,从而形成非农产业集聚中心,最终提高海西经济区的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
专题六“海西自贸区之基础设施: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海西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该专题选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能源作为“基础设施”的代表,通过详尽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以经济学的研究视角,着重探讨海西自贸区基础设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最终给出应对之策。在“十三五”开端之年,福建省各级政府务必贯彻中央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交通运输、能源、邮电通信、科教文卫等事业的各项规划,为实现海西自贸区发展新目标迈出更大的步伐。
专题七“福建省城市规模研究”运用城市最优规模理论,利用规模经济效益和城市成本理论对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市辖区人口最优规模进行实证研究。其中通过集聚经济理论对城市经济效益进行测度,利用政府公共支出对城市公共服务成本进行衡量,进而构建城市收益成本模型。根据城市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原则,推导得到福建省各城市的合理规模范围为500万—560万人口。结果表明,福建省各城市市区常住人口数量远低于理论的最优规模解,这些城市仍处在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因而应加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以吸纳更多的人才,发挥城市集聚效应,并提出福建省各城市发展应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扩大人口规模,以都市圈为主要形态带动整个省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专题八“福建省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分析福建省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认为福建省对外直接投资当前处于加速增长阶段。但是,当前福建省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总体投资规模偏小、中小民营企业活力不足、政府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引导、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不足、资金成本大以及汇率风险高等问题。该专题指出未来福建省应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巩固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并加快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在巩固大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的同时,要积极发挥中小民营企业的作用;利用对台优势,加大对台直接投资的力度,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专题九“‘一带一路’战略下福建省的对外投资选择”研究福建省对外投资问题。该专题首先从福建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独特优势入手,分析中国整体以及福建省的对外投资现状,然后针对现状分析指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专题十“福建自贸区金融改革的现状、比较与未来”研究福建省金融改革问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金融领域的创新被摆到首要位置,我国逐步在上海、天津、广东和福建设立了自贸区,针对各地区的特色制定了改革战略。上海自贸区力求制度层面的创新,天津滨海自贸区重在产业金融创新,深圳前海自贸区突出跨境金融业务创新,而福建自贸区则以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为核心。该专题通过对比福建自贸区与其他三大自贸区的差异,尤其是与上海自贸区的横向对比,为福建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推动了厦门片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福州片区两岸服务贸易与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和台湾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合作对接,实现了福建自贸区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联动。
专题十一“基于Metafrontier-SFA模型的股票市场效率比较研究:来自海峡两岸股市数据的实证分析”运用Metafrontier-SFA模型分别计算了大陆和台湾股票市场在2009—2013年的资本配置效率及股权融资效率,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二者在共同边界下的效率值(TE)和技术缺口(TGR)。实证结果表明,大陆的资本配置效率略高于台湾且基本保持不变,而台湾则呈现上升态势;但大陆的股权融资效率明显低于台湾,呈现下滑态势,而两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同时在资本配置效率、股权融资效率两种效率下,大陆的平均TGR均高于台湾,即前者的潜在产出更贴近“共同边界”。
专题十二“厦门自贸片区境外股权投资及离岸金融业务税收政策研究”从厦门自贸片区境外股权投资、离岸金融业务现状分析入手,通过借鉴国外自贸区境外股权投资、离岸金融业务税制建设经验,根据我国具体的税收征管实践提出了厦门自贸片区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金融业务相应税制的建议,以期形成与国际通行做法相一致且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税收制度体系。
专题十三“福建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首先分析了福建省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园区建设存在土地资源利用水平不平衡、园区内企业间配套带动作用不足、缺乏庞大的学术与研究支援团体、管理机构和工业服务中心尚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最后针对如何提高工业园区建设水平提出了统筹利用各市工业园区土地资源、完善工业园区融资体系、构建更完整的产业支持体系、建立人才优惠政策体系吸引学术与研究优秀团体、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进一步改善各工业园区综合生活服务系统等对策措施。
专题十四“闽台合作黄金市场的模式研究”在“自由贸易账户”最终无法在上海以外的自贸区落地,金融领域的发展在福建显得捉襟见肘的背景之下,首先对黄金市场做了一个概要的说明,接着对大陆与台湾黄金市场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陈述两岸在厦门黄金交易所可以采取的合作模式,以期在黄金产业规划的思路外,提出两岸合作黄金市场的可行模式,增进闽台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发展。
专题十五“自贸区和‘一带一路’背景下两岸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研究”认为,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服务贸易在一国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渐提高,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瞩目。中国(福建)自贸试验区的成立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海峡两岸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该专题通过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对比及相关数据分析,阐明了当前在两岸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上面临的发展程度欠匹配、货币流通和融资限制等方面的障碍和挑战。对此,可以把健全两岸金融服务市场、缩小两岸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差距、加强监管和法律规范以及战略部署优惠政策与人才和技术引进等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化解壁垒,促进两岸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长足发展,反向促进自贸试验区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和发展。
专题十六“自贸区背景下厦门离岸金融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认为,作为当代最重要的金融创新,离岸金融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我国至今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离岸金融市场。该专题基于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的建设背景,重点阐述厦门在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个阶段的模式选择,以及在当前时期相应的对策建议。
专题十七“新政对福建省跨境电商的影响及政策建议”在2016年4月8日财政部、发改委等11个部门制定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正式实施的背景下,认为该项新政会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带来比较大的冲击。基于此,该专题分析福建自贸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现状以及受到新政影响的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专题十八“海西区旅游产业集群研究”采用旅游产业区位熵和空间计量方法对海西区旅游区域集聚程度和空间自相关进行分析,认为海西区旅游业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但是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并不明显。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效应十分显著,已经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并且扩散效应十分明显。相较长三角地区而言,海西区、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旅游集聚效应均较弱,产业集群均未形成。同时通过Moran's I指数得出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旅游经济落后地区会产生更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的结论。并利用2000—2014年的数据,对海西区旅游业进行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旅游产业溢出效应显著,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当地经济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对周边城市的促进作用同样非常显著,城市内部旅游业集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也非常显著。虽然海西区旅游业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但是仍然表现出旅游产品的相互竞争性。最后获得如下政策启示:海西区要立足于发展当地经济,充分利用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以合作求发展,同时要化竞争为协作,增加自身旅游产品的特色。
专题十九“福建港口如何应对航运及港口联盟潮”认为,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新一轮港口大联盟悄然兴起,针对这一现状,福建港口要有自己的战略考量。除了练好“内功”、加快港口的升级换代和推进三大港口群整合外,福建港口应构建多层次、宽区域的港口大联盟,共同打造海上经济大通道和商贸物流大通道,这是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专题二十“‘一带一路’背景下海西区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与问题”认为,近年来,伴随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东西方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掀起新浪潮,使得国际文化贸易愈发受到重视。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是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具有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在其外向经济往来中,文化贸易的意义和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分析其对外文化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前沿优势,促进整体经济发展。
专题二十一“‘一带一路’战略下海西区综合发展指数与策略研究”首先选用第一主成分的综合评价模型对海西区20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在进行海西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分析时,计算了10个主成分年的综合评价结果,并将其用于参照;最后通过权重结构差异探讨各地区在不同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海西区的建设提供更为全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