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7.1 复习笔记

一、进化论的兴起

(一)进化论思想的萌芽

1.进化论的观念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代,后来由于宗教势力的长期压迫,物种进化的观点没有得到发展。

2.牛顿坚持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必须排除哲学成见,但牛顿无法解释力与运动的最终起源,所以,以牛顿物理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并没有动摇长期以来神在人们心目中的牢固地位。

3.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一些拥护进化论思想的博物学家。

(二)拉马克的浪漫主义进化论思想

1人物简介

最早成体系的进化论思想来自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J. B. Lamark,1744~1829)的浪漫主义自然观。拉马克于1809年出版了《动物的哲学》一书,该书反对“物种不变”的思想,并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生物进化观点。随后,拉马克又于1815年发表《无脊椎动物学》,进一步系统阐述了物种进化的思想。

2主要观点

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重要概念了,它们分别指:

(1)用进废退:指生物的器官和组织会由于经常使用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若长期不用,器官和组织则会逐渐丧失活力而退化。

(2)获得性遗传:指生物会把自己有利于生存的优势特征通过遗传方式传给下一代,从而提高后代生存的几率。

3评价

虽然拉马克进化论中的生机论倾向受到现代遗传学的指责,但是,拉马克的思想不仅对斯宾塞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起了奠基作用,而且在冯特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中,仍能看到拉马克思想影响的痕迹。

(三)斯宾塞的联想主义进化论思想

1人物简介

赫尔伯特·斯宾塞(H. Spencer,1820~1903),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家。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他是心理学中第一个进化论者。

2主要观点

(1)心理结构进化的本质

斯宾塞以联想的观念为基础,将心理结构的进化归结为联想的数目、丰富性和复杂程度的增加,否认心理的发展含有任何质的变化。

(2)进化规律适用的范围

斯宾塞认为,进化是宇宙内一切现象普遍适用的规律。有机体的神经系统越复杂,它的心理机能也就越复杂,反之亦然。

(3)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从心理进化的观点出发,斯宾塞认为,只有通过对心理演化的观察才能理解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学应该研究“内部现象的连续与外部现象的连续之间的连续”,它们分别指:

“内部现象”是指听觉、视觉和嗅觉等生理学所研究的现象;

“外部现象”是指声、色、香等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

“内部现象的连续与外部现象的连续之间的连续”是指人的知觉、思想和情绪等一系列内在心理的发展变化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不断适应。

(4)斯宾塞-培因原理

他认为,人们总是倾向于重复那些有助于生存或导致愉快感受的行为,而从那些有害于生存或导致痛苦感受的行为中退却。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之为“斯宾塞-培因原理”,它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的原型。

3评价

斯宾塞主张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同时又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属于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这对于心理学最终摆脱哲学附庸的地位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达尔文有关进化心理学的研究

(一)历史背景

1.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牲畜的选种工作,这为认识变异的普遍性和人工选择的创造作用提供了良好的作用。

2.“探险队”推动了地质学、地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此外,细胞学、自然地理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古生物学、地质学的发展给生物进化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论据。

3.1830年,法国科学院爆发了古生物学家居维叶(G. Cuvier,1769~1832)和进化论者圣提雷尔(E. G. SaintHilair)的大论战,引起了法国和其他国家科学界的广泛注意。在此之前,达尔文受他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的影响,对生物学和进化论很感兴趣。这场论战强烈地吸引着达尔文,使他对生物学和进化论的兴趣大大加强。

(二)人物简介

达尔文(C. R. Darwin,1809~1882),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著名的《物种起源》,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进化论观点,使得一向以哲学观点解释人性的传统心理学的重心开始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达尔文的进化心理学研究

1达尔文的进化论

(1)达尔文的进化论包含三个重要的观念:生存竞争、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

生存竞争

达尔文认为,所有生物繁衍后代的能力都超出了环境条件所能承受的程度。由于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限制,只允许一部分活下来。因此,在生物界存在着“生存竞争”。“生存竞争”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物种之间,也存在于同一物种内部。

适者生存

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如力量、形状、偏好、速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有些个体因为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存活下来,而另一些个体由于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亡,这就是“适者生存”原理。

自然选择

达尔文充分肯定了环境对物种进化的决定作用。大自然会选择那些适应环境变化的有机体,并让它们通过遗传的方式把有利于生存的变异留给下一代,而那些不利于适应环境的变异则因为不能维持个体的生存无法传给其后代而消亡了。

(2)达尔文认为,进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向着进步、完善的方向发展,进化的方向完全是由于环境变化和生物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3)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的祖先》一书中,达尔文进一步讨论了人类和动物的关系问题。他以大量的证据表明,人是从较低级的生命形态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缓慢地进化而来的。动物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与人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之间具有类似性和连续性。

(4)对进化论的评价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的思想史以及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达尔文的进化论过分夸大“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作用。事实上,有机体的发展变化是遗传和适应相互作用的过程,适应引发物种的变异,而遗传则使物种得以保存。

2对表情的研究

(1)为了证明人类与动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连续性,达尔文深入研究了动物与人的表情。在1872年出版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达尔文使用大量资料论证了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具有共同的发生根源。

(2)达尔文认为,人类的情绪表达具有普遍性,不同文化条件的人具有基本相同的表情特征。

(3)达尔文研究了表情的形成过程,从中概括出三条基本原理:

有用的联合性习惯原理,即一个表情动作最初是有用的随意动作,但如果这个动作有利于生存,那么这个表情会被保留下来,并通过遗传留给下一代。

对立原理。如果某种情绪以某个特定的表情来表现,其对立的情绪就用与之相反的表情来表现,前者的形成是出于实用的原则,即对生存有利;后者的形成则不考虑实用原则,仅仅出于区别的需要。

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原理。某些表情是由神经系统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神经系统的特性决定了这些表情的特征。

(4)对表情研究的评价

达尔文强调人类情绪的生物起源是值得肯定的,这有利于反对宗教的神创论观点。但他忽视了人类情绪起源的社会历史性,社会生活对人类情绪以及情绪的表现有着深刻的影响,抹杀了这一点,就会导致心理学的生物学化。

3对儿童心理的研究

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7)是最早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报告之一。他采用传记法,随时记录自己孩子的重要活动表现,然后加以分析整理。达尔文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对普莱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后者创建了儿童心理学。

(四)达尔文进化论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达尔文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达尔文的进化论把心理看作是生物进化赋予人的一种机能,强调心理适应环境的作用,从而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达尔文的进化论强调从动物到人类心理进化与发展的连续性,从而直接促进了比较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研究的开展。

3.达尔文的进化将个体变异作为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促进了儿童与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以及个体差异心理学的研究。

三、高尔顿关于智力问题的研究

(一)人物简介

弗兰西斯·高尔顿(F. Galton,1822~1911),英国科学家,差异心理学之父。他的著作主要包括《遗传的天才:其规律及其结果的研究》《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自然的遗传》等。

(二)高尔顿的心理学研究

高尔顿是第一个用量化的方法对智力进行测量的学者,他还开展了对个体智力差异最早的系统研究。可以说,高尔顿是智力研究的开先河者。

1高尔顿的智力遗传决定论

(1)主要观点

在《遗传的天才:其规律及其结果的研究》一书中,高尔顿正式提出了智力的遗传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由于人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感觉获得的,人的智力实质上是指感觉的敏锐度。而人的感觉敏锐程度是天生的,因此,智力是遗传的。

(2)证明智力的遗传决定论的方法

家谱研究

他采用家谱研究的方法对977个名人和4000个普通人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名人出自望族,他因而断定,“聪明”“天才”“天赋”具有家族遗传性。高尔顿随后补充认为,这种遗传的智力还必须与个人的努力、兴趣、热情相结合,才能获得较高的声望。

双生子研究

在《人类的才能及其发展研究》一书中,他公布了自己对80对双生子研究得出的结论:同卵双生子即使分开抚养,他们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异也不大;而异卵双生子即使在一起抚养,他们的智力差异仍大于同卵双生子的智力差异。这就说明人的智力和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

(3)开展优生学的研究

高尔顿认为通过鼓励那些智力水平高、聪明的人生育,阻止那些智力水平低、愚蠢的人生育,就可以改善人口整体的智力水平。所以他倡导实行优生优育。

(4)对智力遗传决定论的评价

高尔顿的智力遗传决定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进而引发了关于遗传与环境关系的争论,这个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

针对有些学者提出的环境因素在造就科学家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的观点,高尔顿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科学家认为自己对科学的兴趣是天生的。

虽然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高尔顿所做的这些工作为此后心理学对个别差异的研究,特别是心理测量和心理测验奠定了基础。

2研究方法的创新

(1)高尔顿采用自由联想法进行了内省实验。

(2)高尔顿采用调查法对“心理意象”进行了研究,这也是调查表最早在心理学中的广泛使用。

(3)高尔顿为了测量在可感知的范围内最高频率的声音而发明了“高尔顿哨”。

(4)高尔顿在研究智力和个体差异的过程中,发明了一种数学统计方法。他使用“相关”和“回归”两个概念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评价

(1)高尔顿首开智力研究先河,率先对智力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第一次使用量化方法对智力进行测定,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后继者对智力研究的兴趣和关注。

(2)高尔顿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人类的个体差异,这种研究方式被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带回美国后,促进了机能主义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

(3)高尔顿对心理学重要的贡献还在于他开创性地使用了多种心理学研究方法。高尔顿是第一个使用自由联想、双生子比较、家谱分析、智力测验等方法研究心理差异的心理学家。

(4)高尔顿的智力理论存在很多的漏洞,甚至有明显的错误。例如,他坚持智力是由遗传决定的,忽视环境和教育对于人的智力发展的作用。特别是他以智力遗传决定论为依据所倡导的优生学,为种族歧视和法西斯主义的种族灭绝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导致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后果。

四、比纳的智力量表

(一)比纳生平

阿弗莱德·比纳(A. Binet,1857~1911),法国实验心理学家,1905年编制成“比纳-西蒙”量表。

(二)比纳的智力研究

1比纳-西蒙量表

(1)1905年量表

比纳在西蒙的帮助下,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它包括30道测验项目,可以测量智力的多方面表现,比如记忆、言语、理解、手工操作等。它以通过多少项目作为区分智力的标准,并且显现出年龄量表的雏型。

(2)1908年量表

这是第一个年龄量表。比纳和西蒙在此对1905年量表作了如下修订:

测验项目增至59个;

测验项目以年龄分组(3~13岁,每岁一组);

以智力年龄来评估个体智力,即儿童最后能通过哪个年龄的项目,便说明他具有这一年龄的智力水平,而不论他的实际年龄是多少。

(3)1911年量表

比纳在1908年量表基础之上对其做最后一次修订,除了改变一些项目内容及其顺序之外,还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增设了一个成人题目组。

2智力的非遗传理论

(1)比纳认为,智力并非遗传决定,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变儿童的智力水平。

(2)比纳同时指出,不能滥用智力测验。他强调他的智力测验仅仅用于区分弱智的学生,以便能通过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来改善他们的智力水平。

(3)比纳还提醒,对智力测验的结果要谨慎地加以解释,尽量排除因紧张或文化误解等因素所造成的测量误差。

(三)评价

1贡献

(1)比纳放弃了高尔顿的生理计量法,他以儿童的判断力、理解力、推理能力为指标,改用作业法对个体综合能力的考察。强调智力是认知能力的综合,具有整体性。

(2)在量表编制过程中,比纳提出了“智力年龄”的概念,用来与个体的实际年龄相对照,从而判定智力的高低。这一创举对智力测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由于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简便易行,规范客观,它诞生后不久,就被世界各个国家引进和修订。随着智力测验在美国的兴起,人们更加关注心理机能的研究,因而促进了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局限性

(1)由于比纳将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作为智力的核心,主要测量人的认知能力。因此,智力测验中得分较高的学生,学业成绩会比较好。但问题在于,学生在学校的学业成绩好,走向社会之后却未必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或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2)在传统智力测验中,许多在音乐、体育、美术及其他领域具有良好天分的学生,由于语言、数学与逻辑思维能力表现一般而得不到好的智力分数,因不受重视而影响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