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汽车缺陷危险的严重性评估

缺陷危险的严重性评估分成3个阶段,即事故后果风险评估的初步分析、危险严重性的初步评估和严重性等级的评估结果修正,分别对应研判的三个阶段,即工作研判、专家研判和集中研判。

2.5.1 汽车事故后果风险评价的初步分析

这个阶段由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研判,根据已经掌握的事故数据做出风险等级的初步判定,根据判定结果确定是否启动进一步的研判和调查。必要时引入专家一起研判。

汽车缺陷产生的后果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环境的影响等。分析投诉数据库,与此相关联的事故因素为汽车碰撞次数、汽车失火起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四个方面。

为了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研判,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即评分法和等级评价法。评分法,就是综合评价法或层次分析法,是根据影响汽车缺陷严重性的主要因素,按百分制进行评分,按各个指标的权重得到一个综合评分,然后根据综合评分来评定严重性的程度。等级评价法是按各影响因素造成的等级和国家的交通事故等级来进行的,采用最大等级原则。

(1)评分法

缺陷危险的严重性等级的评价指标如表2-3所示。表中给出了评价指标、编码、权重和指标类型,权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各指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分汇总后得到严重性等级评分。

表2-3 汽车产品缺陷危险的严重性等级的评价指标

缺陷危险的严重性等级主要评价缺陷危险的严重性程度,主要从受伤人数(D11)、死亡人数(D12)、汽车起火起数(D13)、汽车碰撞次数(D14)、易受伤人群(D15)和车辆类型(D16)共6个指标进行评价。

根据汽车缺陷的碰撞次数、失火起数、受伤人数和死亡人数,参考练岚香等人练岚香,高利,胡春松.中国汽车召回的管理决策分析 [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给出的缺陷汽车事故后果各因素的等级划分及其评分(见表2-4),利用统计结果可以给出评分。

表2-4 缺陷事故后果因素等级划分

易受伤人群(D15)包括儿童、老人、病人等对危险造成的伤害耐受力较低的人群。如果危险潜在危害的人群是易受伤人群,可提高严重性等级。易受伤人群为儿童、老人、病人的则评分100分,体现保护老幼病残的特殊要求,其他人群评0~100分。

车辆类型(D16)不同的车型在用途、车速、准载人数、重量、几何尺寸、主被动安全水平、载货性质等方面对严重性存在一定的影响。如高速跑车、大中型客车、货车等高速、高负荷汽车,以及危险品运输车等,可提高严重性等级,这些类型可以直接评100分,其他车型评0~100分。

表2-5中给出了缺陷风险的严重性等级的评分标准。由表2-3计算出缺陷危险严重性的评分后,根据表2-5容易得到缺陷危险的严重性等级。

表2-5 缺陷风险的严重性等级评分标准 单位:分

(2)等级评价法

对事故进行判断,一般有最大危险原则和概率求和原则两个原则。最大危险原则,就是汽车缺陷出现多种事故形态,且事故后果相差悬殊,则按照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概率求和原则,就是汽车缺陷出现多种事故形态,且事故后果相差不大,则按统计平均原理估计总的事故后果练岚香,高利,胡春松.中国汽车召回的管理决策分析 [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总的事故后果表示如下:

式(2-3)中,Pi是第i个事故发生的概率;Si是第i个事故发生的后果。

当出现不同的事故因素时,参照公路交通事故的等级划分标准,当多因素同时出现时,取因素中的最大事故等级。因此,采用最大危险原则进行事故后果评价。事故后果风险等级如表2-6所示。

表2-6 道路交通事故后果风险等级分布表

道路交通事故等级划分标准,是事故处理和统计工作中都要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务院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6条规定,根据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程度和数额,将公路交通事故的等级划分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具体标准由公安部制定。参考国务院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6条规定,1991年12月2日,公安部发布《公安部关于修订道路交通事故等级划分标准的通知》(公通字〔1991〕113号,从1992年1月1日起执行),标准如下:

第一,轻微事故是指一次轻伤1至2人,或者造成财产损失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事故不足200元的事故。

第二,一般事故是指一次造成重伤1至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故。

第三,重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财产损失3万元以上但不足6万元的事故。

第四,特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伤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6万元以上的事故。

评价的范围不是限于一辆车,而是从社会范围进行评价。参考交通事故(仅针对单起事故)的等级评判以及“八五”国家攻关课题“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和宏观控制技术研究”及文献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汽车召回在交通环境中事故的特点,根据汽车缺陷的碰撞次数、失火起数、受伤人数和死亡人数,参考练岚香等人给出的缺陷汽车事故后果各因素的等级划分,如表2-7练岚香,高利,胡春松.中国汽车召回的管理决策分析 [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所示。利用统计结果可以给出缺陷事故后果因素的等级划分。

表2-7 缺陷事故后果因素等级划分

输入分为极少、少、中等、多、极多五个等级,相应的缺陷事故后果等级划分为y={I级,II级,III级,IV级,V级}={不严重,不太严重,中等,严重,很严重}五级。这样分级避免了因分级太少而导致计算结果偏差太大,从而影响计算的精度,同时又不会因为分级太多而造成计算量过大的问题。

2.5.2 缺陷严重性的初步评估

这个阶段由专家进行专家研判,由专家进行缺陷严重性的评估,可以采用集体研究和独立评分相结合的方式。

危险事件或情形严重性评估分为初步评估和结果修正两个步骤。危险事件或情形的严重性按等级说明严重性程度,在《汽车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指南(GB/T34402-2017)》(以下简称《指南》)中,国家标准将汽车产品安全风险严重性分为5个等级,即高、较高、中、较低、低,各等级的说明如表2-8所示。

表2-8 危险事件或情形的严重性等级说明

资料来源:汽车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指南(GB/T 34402-2017)。

在确定风险评估对象及识别危险事件或情形的基础上,根据表2-8中危险事件或情形的严重性等级说明,在相关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严重性分析,初步确定严重性等级。

黄国忠提出了汽车缺陷风险评价技术指标体系,检测机构或专家可以采用该标准进行缺陷严重性评估,如表2-9所示黄国忠.汽车缺陷风险评价技术指标体系研究 [J].世界标准信息,2007(12):44-48.。汽车缺陷中,大部分制动、转向等系统的问题都可能影响驾驶员对车辆的操控,造成不同形式的机械伤害。通过对大量的产品召回和伤害案例进行分析以及对缺陷消费品的召回管理数据的分析,并参考相关的国际标准中对伤害类型的分类,获得汽车缺陷的两类伤害模式:“烧伤烫伤”和“机械伤害”。汽车缺陷伤害中,机械伤害占79%,烧伤和烫烧占20%,爆炸占1%。

表2-9 汽车缺陷风险评价技术指标体系

危险的严重性是根据汽车缺陷导致的最终可能出现的人员伤亡、任务失败、产品损坏和环境损害等方面的影响程度来确定的,其等级划分如表2-10张卫亮,肖凌云,刘亚辉.汽车转向系统缺陷风险评估准则与汽车召回案例 [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3(4):361-366.所示。不同类型部件的缺陷严重性等级标准需要由该领域的专家给出。

表2-10 转向系统危险的严重性等级划分

这一步采用专家评价法,由各位专家对严重性等级进行判断,求均值的原则计算。I—V等级分别对应1~5分,则按统计平均原理估计总的严重性等级如下:

式中,Si是第i个专家的评分,n是专家人数,最好5人以上。

2.5.3 严重性等级的评估结果修正

这个阶段由缺陷管理中心进行集中研判,定期组织阶段性的集中研判,综合分析研究特殊性、系统性风险信息。这个阶段可能需要技术研判和调查研判得到的数据、证据、结果和结论等资料,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缺陷严重性的评估,可以采用集体研究和独立评分相结合的方式。

对事故后果风险评估的初步分析结果和缺陷严重性的初步评估结果取最大值,就是初步评估得到的缺陷的严重性。

在《指南》中,国家标准考虑到汽车产品技术和使用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对初步评估结果进行一定的修正,结果修正可考虑的因素如下:

①易受伤人群

易受伤人群包括儿童、老人、病人等对危险造成的伤害耐受力较低的人群。如果潜在危险危害的人群是易受伤人群,可提高严重性等级。

②车辆类型

不同的车型在用途、车速、准载人数、重量、几何尺寸、主被动安全水平、载货性质等方面对严重性存在一定的影响。如:高速跑车、大中型客车、货车等高速、高负荷汽车,以及危险品运输车等,可提高严重性等级。

除了上述结果修正因素外,在进行严重性等级初步评估结果修正时,可根据已知的故障或失效形态、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人员伤亡程度以及缺陷工程分析试验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修正。

多因素同时出现时,导致严重性等级的多次调整,取调整中的最大严重性等级。因此,采用最大危险原则进行严重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