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体系的构成来说,正是因为有了对于人性本善的相信与选择,人类才会对生活、对未来产生美好的期盼和强烈的渴望,才会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不断追求美好,最终推动人类和社会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本善理念的直接体现,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
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1)习总书记的讲话告诉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仍然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一、自尊自强,锲而不舍
“自强不息”出自于儒家经典《周易·乾卦·象传》。其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唐代学者孔颖达在《周易正义》里解释说:
“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之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力,不有止息。(3)
寒来暑往,四季轮转,昼夜交替,天道处于生生不息的运转过程中,君子也应该效法天道的刚健品格,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使有限的生命永不懈怠休止,从而获得永恒的价值。
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为人准则,是刚健自强最基本的要求。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曾子说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5);孟子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的“大丈夫”气概,这些都是对独立意志、独立人格的珍重。“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7)一筐饭,一碗汤,得到了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但如果吆喝着施舍给别人,路上的饿汉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施舍给别人,就连乞丐也会不屑一顾。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生命之上,更为宝贵的是人的尊严,也就是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8)。
自尊自强的精神,是与至公无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信念联系在一起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张载所谓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0),是中国古代士人理想的集中概括。这种超越自我私利之上的大襟怀、大气度,可以给人提供无限的精神力量。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就是这种人生准则辉耀千古的卓越楷模。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辞辛苦,周游列国,历尽艰险,不改初衷,“累累若丧家之犬”仍“知其不可而为之”(11)。为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全力以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12),成为儒家所提倡的刚健有为、知难而进、不忧不惧、勇于进取的生存方式最好的注脚。
自尊自强,还表现为富有韧性、锲而不舍的精神。《荀子·劝学》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之事者无赫赫之功。(13)
这段话使用了很多的比喻来说明专心致志的重要性。积聚泥土成了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积蓄水流成了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成了有道德的人,自会心智澄明,而圣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一步两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积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成为江海。骏马一跃,不会满六丈;劣马十天也能跑完千里的路程,它的成功在于不停脚。雕刻东西,如果刻一下就把它放在一边,那么即便是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属和石头都能雕穿。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它能吃到地上的尘土,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栖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荀子所举的这些例子,都是在强调专注、坚持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等故事,赞扬的也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自尊自强者还应做到,在命运维艰的处境下不悲观、不失望,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4),主张在各种困难面前,不退缩,发奋有为,积极进取。孟子也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5),将苦难作为淬炼伟大人格的熔炉。汉代司马迁(前145—?)因为李陵败降之事仗义执言而受宫刑,但他并未向命运屈服,而是以历史上处于逆境而不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先贤事例激励自己。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16)
司马迁认为《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孙膑兵法》《吕氏春秋》《说难》《孤愤》,以及《诗经》三百篇,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作,正是在这种百折不挠精神的鼓舞下,司马迁不顾个人的奇耻大辱,写就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17),艰难困苦的磨炼能助人成就大器。这是对自强不息者的最好回报。
二、自省自新,生生不息
上文的自尊自强,是说君子应效天道的刚健品格,做事有原则、有底线、有目标、有定力;而此处的自省自新,则是说君子应法天地变动不居、生生不息的品格,不抱残守缺,不故步自封,追求德业、学业、事业的不断精进。
《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8)这里提倡的是一种革新的姿态,倡导人们日日求新,日积月累而产生日新月异的进步。“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19),强调的是一种自新的恒久毅力,如绳锯木断,如水滴石穿,久久为功。《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0)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至善”是一面高悬于无极、导人向前的旗帜,君子修行永远没有完成时,大道之行永远没有停歇时。故孔子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21),顾炎武则解释为:“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22)
当然,人性存在弱点,面对各种诱惑和选择,在德业精进的路上,难免会误入歧途。此时,只要有改过的勇气,便可以找回更好的自己。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自新》篇,记载了周处(236—297)改过自新的故事。
周处年轻时,凶狠蛮横,是乡里的祸害,加上义兴郡河里有蛟龙,山上有白虎,义兴人把他们叫做“三横”,而周处危害尤大。有人劝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横”中只剩下一个。周处上山刺杀了老虎,又下河去斩蛟龙。蛟龙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游了几十里,周处和蛟龙搏斗了三天三夜。当时乡亲们都认为他已经死了,互相庆贺。没想到周处最终竟然杀死蛟龙,又从水里出来了。他听说乡亲们庆贺之事,才知道自己是大家所痛恨的人,就有意改过自新。他到吴郡找到当时著名的文士陆云,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并且说:“自己想加强修养,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虚度,恐怕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尚且重视朝闻夕死,何况您的前途还远大着呢。再说,一个人就怕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心美名不能显扬呢!”于是周处振作起来,改正错误,终于成了为人称道的忠臣孝子。
自新的前提是自觉,所以中国古代先贤格外重视人的自省能力。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有不断完善自我的强大内驱力。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3)看见有德行、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只有时刻处于自警、自励的状态中,才能精进不止。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4)朱熹说:“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5)这种自省、自警需要持之以恒,不可有一日松懈,有一事马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即便在微小的事情上也要时刻保持清醒,“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26)。《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27)道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用它来检点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独处而无人监视时,更要做到表里一致,严守本分,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欺人,不自欺。只有具备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道德、学业上才能不断精进,日益接近圣人的境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8),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青年代表座谈、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院士大会等多个场合引用了这句话。他还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9)这就时刻提醒我们:不但每一个个体要自省、自警、自励、自新,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也要有革故鼎新的勇气和自我修正的能力。儒家经典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30)的价值理念,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31)。历史上,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戊戌变法,每一次创新与改革,都为中国古老文明注入了活力。改革是革除弊病、自我纠偏的过程,也是吸纳一切先进思想、自我迭代的过程。中华民族之所以上下五千年文脉不断,就是有着锐意创新、兼收并蓄的精神。面对各种危机和挑战,百折不挠,有容乃大,在接纳新鲜血液后焕发出生生不息的勃勃生机。《周易·坤卦·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2),可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对读。人应该效法刚健运行的天体,自强不息;亦应当效法宽广深厚的大地,容载万物。“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33),若想最终成就盛德伟业,就要具备厚德载物的包容意识和博大胸怀。开放包容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秘诀。只有不断吸纳能壮大自己的一切优秀文化,才能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三、自强不息的践行者:王阳明
明代圣哲王阳明(1472—1529)的勋业和思想,正是在艰难困苦中淬炼而成,他是君子自强不息的践行者。
王阳明十岁时,父亲王华考中状元,他随父亲北上京师,开始正式入学受教。十二岁时他问自己的老师:“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老师回答说:“那就是像你的父亲那样考中进士。”年幼的王阳明朗声反驳道:“考中进士恐怕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而应该是读书做圣贤。”这一少年时立下的志向,深深影响了王阳明的一生。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不断锤炼自己,努力向这一目标迈进。
二十八岁时,王阳明科举得第,开始步入仕途。正德元年,他因为上书得罪了用事太监刘瑾,遭受廷杖之刑,九死一生。正德三年,三十七岁的王阳明躲过一路追杀,到达贬谪之地——龙场(今贵州省修文县)。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度的物资匮乏、上级官员的凌辱,把王阳明逼到了生命的绝境。但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王阳明实现了“重生”。他忽然于某一天半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34),从此心境变得安然宁静。这就是所谓的“龙场悟道”。“龙场悟道”实质上是他的“圣人之志”经多年苦苦探寻思索后的一朝顿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他创立了龙岗书院,开始宣讲自己的知行合一学说,贵州学风为之一变。此后直至他生命的终结,讲学弘道一直是他努力践行的事业,无论个人身世如何荣辱沉浮,从未止歇。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谋反。事发时,王阳明正奉朝廷之命前往福建处置地方事务而路过南昌。在极为急促仓皇的情况之下,王阳明迅速摆脱了朱宸濠的追兵,审时度势,重新结集军队,制定各种实战之策,最终与朱宸濠在鄱阳湖决战,活捉朱宸濠。朱宸濠自起兵谋反到被生擒,不过四十天;王阳明自开始发起平叛战争到全面结束,不过十天。“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十万之众”(35),不仅改写了明朝的政治历史,也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反叛已经荡平,捷报已经上奏朝廷,但荒唐的正德皇帝却执意要御驾亲征。接下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王阳明忍辱负重,与皇帝及其身边的群小进行了艰苦的周旋。为了侵夺王阳明的功劳,皇帝身边的张忠、许泰等人给王阳明罗织了很多罪名。对王阳明受到的这些诬陷,弟子们大抱不平。但王阳明仍然心如止水,把全副精神用在讲学弘道上。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王阳明在归乡途中离世,享年五十七岁。临死之前,门人周积躬身侍立,王阳明徐徐睁开眼睛,说“吾去矣”。周积泣不成声:“老师,有何遗言?”王阳明微微一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36)明隆庆二年,王阳明被记赠新建侯,谥文成,朝廷诏命曰:“爰从弱冠,屹为宇宙人豪;甫拜省郎,独夺乾坤正论。身濒危而志愈壮,道处困而造弥深。”(37)
王阳明五十七年的生命,固然是短暂的,却也是永恒的。他从十二岁开始立下必为圣人之志,中间虽经百死千难,此志却坚不可摧,圣人的信念支撑起了他全部的生命大厦。他终究能以震古烁今的事功、光明峻伟的人格和表里澄澈的心灵,挺立于天地之间,而得其思想生命的永恒。他创立的独特的心学哲学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智慧,不仅遍满国内,而且流播域外。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禛称赞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38)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华民族素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这是一个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民族。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仁人志士自强不息、鞠躬尽瘁的奋斗史。王阳明如此,古来圣贤皆如此。他们自尊自强,坚持信仰,守望道德,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省自新,砥砺前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时俊静,文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8.
(2)《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
(3)《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
(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08.
(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92.
(6)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41.
(7)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66.
(8)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84.
(9)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92.
(10)张载.张子全书[M].第十四卷.清光绪二十三年刻本:5-6.
(1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78.
(1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81.
(13)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7-9.
(1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09.
(15)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98.
(1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735.
(17)张载.张载集[M].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63.
(18)《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94.
(19)《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1.
(20)《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92.
(2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40.
(22)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55.
(2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43.
(2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3-4.
(2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48.
(26)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891.
(27)《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22.
(28)《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94.
(29)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10(02).
(30)《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57.
(3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0.
(32)《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
(33)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118.
(34)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28.
(35)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05.
(36)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548.
(37)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353.
(38)王士禛.池北偶谈[M].靳斯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