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有着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在早期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然经历了无数大小劫难却历久弥新,并在21世纪重新焕发出令世界瞩目的青春与活力。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永葆活力,主要在于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起了优秀的文化传统。植根于深厚的农耕文明背景,中国先民很早就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形成了非常成熟、独特的系统思考,并最终创造了内涵丰富、饱含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早熟的文化形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以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管子等为代表的诸子学说,广泛探讨关于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真理,形成了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为主的百家争鸣局面。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早熟,又为中华民族的绵延永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思想资源。两千多年来,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也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2)正是这些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在历代的传承中不断组合、升华,在塑造我们民族性格的同时,也强力推动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促进中华文化日新月异,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和沃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2014年10月13日)时讲话中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4)习总书记认为,在现阶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资源。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2014年2月24日)时的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6)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充分肯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也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今天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意义,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是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按照我们的理解,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源远流长,其广大精微之处,其高明中庸之境,不进行深入的了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传述。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7)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2014年2月24日)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8)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就是要求我们真正深入、准确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认识、挖掘、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其次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精用弘,突出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而历史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在不同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此起彼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时代主潮。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核心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能完全照搬、挪用所有时期的所有文化内容。取其精粹、合于时代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9)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0)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1)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规划了坐标,标示了重点。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精髓和重点提炼出来,阐释精神,发扬光大。最后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2013年12月30日)时的讲话中说:“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2)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告诉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在以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同时,以时代精神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推进与发展,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永葆传统之根,又能常开时代之花,瓜瓞绵绵,芳华永昌。
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又应该怎样认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契合之处,进而更好地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与创新性发展?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3)
习总书记的讲话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从中可以看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继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关系到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念体系。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中的这一价值观念体系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刻的内在关联。我们要想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想真正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与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对这一价值观念体系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指出“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的深刻阐述。
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价值观念体系的完整提出,可以追溯到儒家经典《大学》。《大学》原为《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传说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全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篇,然后指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4)
从“格物”到“平天下”,这一价值观念体系呈现出严密的系统性色彩。所谓“明明德于天下”和“天下平”,其含义基本等同,即将光明的仁德显明于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所谓“亲民”,朱熹认为应该是“新民”,即以自身的“明德”帮助他人达到更新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所谓“止于至善”,即达到完美之境而不偏离。“明明德”和“亲民”是“止于至善”的一体两面,总归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共同构成了“大学之道”的终极目标。明代大儒王阳明说:“明德、亲民,一也。古之人明明德以亲其民,亲民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明明德,体也;亲民,用也。而止至善,其要矣。”(15)这是对三者关系的精辟阐释。
“大学之道”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个体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应该特别注意到的是,“大学之道”不是专门为天子或贵族而设,而是为所有人而设。《大学》首章结尾部分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6)这也就是说,《大学》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形成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即通过积极修身来承担并圆满完成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在这一前提下,《大学》指示了个体实现这一人生终极目标的努力途径:首先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实践起点和展开方式。“修身”是为了达到个人知识、能力与道德、修养的完善和平衡,并为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基础。“修身”的进一步推展,就进入到对家庭责任的积极承担,也就是“齐家”。家庭是由具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收养关系的亲属共同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是个体最为直接、亲密的情感归属。从自我“修身”到承担家庭责任,对个体的人生价值追求来说,是从一己之身而推及自己最亲密的家属,这是符合生活情理的逻辑展开。“齐家”的进一步推展,则是“治国”。中国古代的“国”本义是指疆域、地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后来才泛指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礼记·大学》时代的“国”主要是指诸侯国,是构成“天下”的社会单位。“国”是由无数的“家”组成。“家”的和谐是“国”稳定的基础。《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17)个体对家庭、家族内部关系的处理能力,也可以为其进一步处理社会关系积累经验。故而《大学》中又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18)因此,个体要“治国”,首先必须能“齐家”;家都齐不了,就不可能治好“国”。反过来,个体做到了“齐家”,也就是为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也就是初步做到了“治国”,所以说“家齐而后国治”。“治国”的进一步推展,就是“平天下”。《礼记·大学》的时代,“天下”是众多诸侯国的统一,其含义等同于今天的国家。“平天下”就是要使全天下的“国”都臻于太平,使所有的百姓都安居乐业。它意味着个体要超越一己之身、一己之家、一己之“国”的层面,以更为宽广的胸怀,积极对“天下”也就是整个国家承担责任。至此,这个价值观念体系得以最终建构完成。后人将这个价值观念体系概括为“修齐治平”。
“修齐治平”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从“修身”而至于“齐家”,从“齐家”而至于“治国”,从“治国”而至于“平天下”,个体的价值追求由近而远、由微观而宏观,步步推展,层层递进,由个人层面逐渐进入家庭层面、社会层面,最后以对整个国家承担责任作为终点。由此可以看出,《礼记·大学》所构建的这一价值观念体系既切己贴身,又格局广大,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恢宏气度。
《礼记·大学》所建构的这一价值观念体系,首先是对其之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超越一己之私,以爱国爱民为最高价值追求是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文化基因。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家国是个人的归属,地位等同于自己的父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柳下惠就将祖国视作“父母之邦”(19),多次遭受黜免却不愿离开。楚国的申包胥为了请求秦国出兵拯救自己的祖国,在秦廷大哭七日。孟子评价孔子不得已离开鲁国却迟迟不愿动身的事件,认为这是孔子“去父母国之道也”(20)。而人民则是国家的根本。《尚书·五子之歌》载太康失位以后,他的五个弟弟追述父亲大禹的告诫时作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1)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家都特别强调爱民,强调人民对于国家的意义。《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载晏子回答叔向的提问时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22)《荀子·议兵》篇中说:“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23)只有本固邦宁,才有个人的安家乐业。个人永远和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所以孔子在面对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的质疑时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4)坚定地表达了和天下人民在一起的决心。他一生栖栖遑遑,席不暇暖,时刻都在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奔走。《论语·宪问》篇记载了他与学生子路的一段对话,可见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与“大学之道”的内涵非常接近: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25)
从“修己”到“安人”,再到“安百姓”,其间的推展方式也是由一己之身而至天下百姓,而以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作为最高目标。这与“大学之道”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以及逻辑建构都非常相似。明代大儒王阳明说:“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26)非常敏锐地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礼记·大学》篇提出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对前代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总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礼记·大学》所建构起来的这一价值观念体系,又对其后的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深远影响。《孟子·尽心章句上》记载孟子对宋勾践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7)孟子这是通过赞美古人来表明自己的人生志向,其最高的价值追求就是“泽加于民”,就是“兼善天下”。西汉时期,随着儒学地位的提高,《礼记·大学》对汉代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后汉书·范滂传》记载东汉时期的范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28)同书《陈蕃传》记载陈蕃十五岁时就说出了“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的豪言壮语。(29)这与《大学》所提倡的“平天下”如出一辙。唐代学者孔颖达在作《礼记正义》时说:“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30)北宋初期,著名学者程颢、程颐进一步提高了《礼记·大学》的地位,认为它是“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31)。宋代大儒朱熹对《大学》的传播贡献最大。他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单独成书,并且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确立其为“四书之首”。在对《大学》进行阐释时,朱熹将其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32),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33)。后人将它们简称为“三纲八目”。较之《大学》原文,“三纲八目”更加简明扼要,更加注重方法论实践,既为初学者指示具体门径,又为深思者留下沉潜空间,得到了后世的普遍接受。宋代以后,随着《大学》成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钦定科目,加上元代明确规定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用书,《大学》及其所建构的价值理念体系在社会上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入。有人说,宋代以后,几乎每一个中国古代读书人都受到了《大学》的影响;《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价值理念也几乎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最重要的标准理想。这种说法或许有些绝对,但足以说明《大学》及其“修齐治平”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价值理念体系要求个体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管理好个人家庭开始,进而关注民生疾苦,维护国家繁荣稳定,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刚健进取、积极入世的现实主义精神。尽管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这一价值理念体系中的部分因素也曾给古代中国带来过一些负面影响,但整体而言,它的恢宏格局建构了中国古代主流价值观念的基本框架,铸就了中华民族根本的精神品质。所以,它是对中国早期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后来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集大成,并继往开来,与时俱进。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现在,党和人民更加需要广大知识分子发扬这样的担当精神。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广大知识分子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要实事求是、客观公允,重实情、看本质、建真言,多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献计出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有损国家民族尊严、有损知识分子良知的事。(34)
习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修齐治平”价值观念体系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根本落脚点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修齐治平”价值理念体系是中国古代士人普遍尊崇的人生信条,也是贯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始终的精神支柱。习总书记指出,“现在,党和人民更加需要广大知识分子发扬这样的担当精神”,这就进一步肯定了“修齐治平”价值理念在当代的积极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古代“修齐治平”中的“平天下”内涵注入了全新质素。他要求广大知识分子“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习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体现了中国古代“修齐治平”价值理念的根本精神。但“放眼观察世界”却是新的创造。表面上看,“放眼观察世界”与“平天下”内涵相近。但中国古代的“天下”实际上更接近今天的“国家”概念,“平天下”强调的主要还是对本国的责任。习总书记的要求则提示我们,要站在全世界的高度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随着近代中国的开启,中国古代社会的封闭意识被彻底打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于一个世界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础,每个人都与世界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在“放眼观察世界”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这是真正的以“平天下”为己任,是对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价值观念体系的创造性发展,迎风摇曳,绚烂似锦。
三
本书的关注重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所谓“精神”,就是精髓,就是根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就是那些贯串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被历代中国人普遍认可,并且在中国当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基因。我们认为,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就是“修齐治平”的价值观念体系。
“修齐治平”价值观念体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纲领。表面上看,它主要是为中国古代士人指示了人生价值的追求方向以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具体门径。但它并不是简单的方法论,而是具有严密逻辑的系统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个体追求人生价值的步骤与进阶,也是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维度与层面。“身”“家”“国”“天下”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必然会面对和思考的四个维度与层面,它们纵横交错,共同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网络,将个人的全部生活纳入其中。无论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无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公义和家国情怀,都可以在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合,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淬炼。把握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就可以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真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进而实现对它们的创造性转化。
本书的撰写,就是以“修齐治平”价值观念体系为基础,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深度扫描。全书大体依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次展开,但主要着眼于通过这四个层次集中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展现那些历久弥新、被历代中国人重点关注与落实的关键部分,展现那些不仅对现在、对中国,而且对将来、对世界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部分,而不再追求与《大学》中的“八条目”完全一致。这是因为,《大学》中的“八条目”重点在于其观念体系的逻辑建构,即“八条目”之间的发生和运转机制,侧重于理论探讨。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孤悬于个体之外的纯粹理论和思想体系,而是对全体中国人在生活中遇到、思考、学习并且践行的人生经验的总结。全面、深入地展现那些更贴近中国古代实际生活、更贴近当今时代主流需求的优秀文化基因,其意义显然更为重大。
在“修身”层面,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古代人对于人生、人性以及个人道德修养等问题的基本态度。包括“人之初,性本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推己及人”以及“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内容。对人性的乐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底色,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特质的形成基础。自强不息、刚健进取、勇于担当则是我们最根本的民族精神。推己及人、注重学习是我们中华文明长盛不衰、日新月异的关键动力,也是我们中国人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的具体途径。君子则是我们中国人对理想人格的建构。这些方面,是我们历代中国人都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在“齐家”层面,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古人对于理想家庭想象和对人伦温暖的渴望。中国人历来重视宗法人伦,认为家是国的基础,整个社会、国家都是由家庭推演而来。家庭和睦是中国人在“齐家”方面的最高追求,“家和万事兴”是中国人对于家庭的基本观念。如何处理好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之间的关系则是“齐家”的重要内容。此外,如何对待他人的老人与孩子,如何处理好与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是“齐家”内容的延伸。“慎终追远”“琴瑟和鸣”“棠棣之华”“教子有方”和“里仁为美”等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方面的集中表现。
在“治国”层面,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古代人对祖国的情感认同以及对于美好政治的看法。父母之邦是历代中国人对于自己祖国的最好定位。中国人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以独具特色的礼乐文化闻名世界。中国人历来向往社会和谐,追求国家统一,期望通过清明的政治建设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治国理政方面,立国以礼、为政以德、选贤任能、职思其居等,是历代中国人都认可和向往的重要理念。
在“平天下”方面,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古代人对于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以及中国人对于本国与他国、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人类社会与宇宙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小康社会与大同世界是中国古代对于人类理想社会的浪漫想象,显示出中国文化更看重在人间建设美好社会的独特倾向。中国人历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在与他国的相处中主张以德服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35)。中国人历来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尊重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中国人对于人类社会与宇宙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理解,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所有这些方面,在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同时,也为今天的世界文明建设提供了积极参考。
我们希望,依托于“修齐治平”的价值观念体系框架,我们能够真正讲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根本的文化基因,能够真正讲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能够真正讲清楚这些文化基因的创造性发展,进而能够为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一定的思想参考,为世界文明的深入建设提供独特的中国元素。
本书的撰写是由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兵教授发起的。戴建兵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又常年负责高校党建工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均有着非常深刻而独特的认识。如何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参考是他常年思考的重要课题。本书的撰写虽然由多位教师分头展开,但从整体上是对他这一思考的初步体现。
参与本书撰写的人员包括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曾智安、时俊静、刘万川、姜子龙、魏洪洲、于飞、李浩以及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何江波,河北省社科院文学所的向回,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高莹,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杜光熙和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第一中学的刘亚男等10余位青年博士、硕士教师。曾智安负责本书的体例及统稿,并撰写前言,其他11位教师各自撰写了书中的部分内容。薛佳惠、刘奕璇、芦燕、关琳琳、夏雨欣、赵粟慧、王婧怡、刘璐、李菁堃等博士、硕士研究生为本书进行了文献校核工作。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王巧珍编辑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在此谨一并表示深切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学识有限,经验不足,书中可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敬请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2)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4).
(4)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56.
(8)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9)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02).
(10)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1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02).
(12)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01).
(1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14)《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92.
(15)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81.
(16)《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92.
(17)《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00.
(18)《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99.
(19)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17.
(20)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32.
(2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77.
(22)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282.
(23)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271.
(2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19.
(2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79.
(26)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
(27)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304.
(28)范晔.后汉书[M].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2203.
(29)范晔.后汉书[M].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2159.
(30)《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92.
(3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3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3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4.
(34)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2).
(3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