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近现代服装设计发展历程

一、早期服装设计的发展历程

人类服装的历史,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演变过程。对于早期的服装发展而言主要是沿着两条主线进化:一条是以上层社会的宫廷服装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为显示着装者的官级、尊严和权贵;另一条是以下层社会的民间服装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以抵御寒暑为主要目的。这两类服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均是按照自身的模式延续,而且,这种延续都是经由手工艺人和个体作坊来完成的。服装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可以说是在产业革命时期被逐渐分离出来,它是工业设计发展阶段的产物。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新浪潮席卷着整个欧洲,以英国为主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机械动力的发明引发了社会组织的重大变革,使产业的形态从小规模的个体手工业生产方式向大规模机械化的批量生产方式转变。20世纪初期,正是新旧交替的变革时期,旧秩序消亡,新秩序建立。新的设计运动摒弃了18世纪烦琐、奢华的装饰之风,代之而来的是简洁、清新、自然之貌。值得提出的是,在这一时期新设计运动的形成过程中,更多地受了“包豪斯学派”的影响。“包豪斯学派”提出一整套“以新的技术来经济地解决新功能”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成为当时设计界的指导方针。如成立于1907年的德意志工作联盟,在其工作宗旨中指出“美术与工业、手工操作相结合,为创造优质的生活用品而奋斗”。在继承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基础上,又强调其设计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提倡创造新式样,以便服务于大众。正是在这种新的设计思潮的推动下,加之纺织机、印染技术以及缝纫机的广泛应用,西欧各国的服装业迅速发展起来。

知识点导入

在此时期,西方服装设计学的研究和理论体系在其他应用产品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开始建立和形成。这时期主要的服装美学论著有格斯·霍尔(Gus Hall)的《自我早期的感觉》。其中以大量的社会调查材料阐明了人类在孩提时期就有打扮自己以引起别人注意的心理要求和欲望,他认为表现人类自我是服装的主要功能。G.V.迪尔波(G.V.Dearboro)的《服装心理学》通过心理测验得到的资料为依据,说明服装是为了在人们面前表现自己,而这种自我表现的观点显然是受叔本华(Schopenhauer)哲学思想中“表现自我”的论点的影响。192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B.赫洛克(E.B.Hurlock)出版了《服装心理学》。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和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追求服装的动机和目的做出了客观的分析,指出服装的推动作用是一种最令人惊奇和最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并从多种角度论证了时装的兴起、衰落和停滞的种种缘由,同时,还阐述了不同的性别、性格、年龄、社会地位等与服装的内在关系。1933年,W.F.亚可伯逊(W.F.Jacoboson)发表了《服装设计的基本美学因素》。书中进一步提出了“美学原则是服装的最主要的标准”的观点,他认为服装在艺术上的感染力是强烈而普遍的,并重点指出,服装的设计应符合其比例、均衡、夸张、韵律和节奏的美学法则。这些有关服装设计的论著和美学观点,对于西方服装工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促进和指导作用。

二、20世纪前半叶服装设计的发展历程

(一)简洁式现代女装的萌芽时期(1900—1919年)

在20世纪初期,服装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妇女从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这阶段女装的主要变化是流行了数十年的S型服装逐渐消退,紧身胸衣得到改良,其线条趋于直线,女装从丰胸、紧腰、翘臀的传统形态向平胸、松腰、束臀的形态转变。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时期,女装向更加简洁、轻便的方向发展。优雅繁复的服饰很快被适应战时环境的着装所取代,裙子长度变短,逐渐出现宽松造型的工装,时装变得更加笔直。战争彻底改变了这一时期女性的整体形象,西方女装从此趋于功能化和轻便化,初步完成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这个时期突出的代表性设计师是保罗·波烈(Paul Poiret)、帕康(Paquin)夫人、露希尔(Lou Hill)。

保罗·波烈(1879—1944年)

20世纪10年代的服装革命不仅使裙长缩短至脚踝,也让被束胸统治了几个世纪的女人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位叫保罗·波烈的法国设计师。保罗·波烈吸取古罗马裙袍、日本和服、中国旗袍、阿拉伯长裙、印度纱丽和古希腊服饰等异国元素,推出了一系列的宽松袍式服装,垂感与褶皱结合,把衣服的支撑点挪到肩头,开创性的设计了胸罩、单肩睡衣和灯笼裤等服饰(图3-20)。他的设计也颠覆性的拨动了女人们钟情异国情调和戏剧情节的心理。巴黎首先被波烈所征服,紧接着世界也被征服。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时尚带来削减奢华开支的影响,保罗·波烈的设计仍旧代表了整个20世纪10年代的独特风貌,并成为缤纷绚丽的现代时装设计的开端。


图3-20 保罗·波烈和他的异域风情的服装

(二)现代女装和高级时装的兴起时期(1920—1929年)

20世纪20年代,这个时期出现了以“现代主义”为特质的设计运动,女装逐步走向现代装的设计形式。由于20世纪20年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的女权运动,女性逐渐走向职场,在政治上获得了同男性同等的参政权。女性角色和地位的改变,造成了西方女性服饰的变革,强调功能性成为女装款式发展的重点,同时出现了否定女性特征的独特样式,职业女装在此期间也应运而生,这时的服装样式简洁而轻柔,没有花边或其他累赘的细节。衣服和裙子是直线裁剪,忽略腰部、臀部和胸部的曲线(图3-21)。1920—1929年的10年是西方女装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现代设计理念对整个20世纪的服装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其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女装中性化概念的提出。当时,法国女装设计上出现了男性化的设计趋向。女装设计以女性的舒适为中心,而不是从男性的观赏角度来设计女装,这在服装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法国高级时装业出现了第一次兴盛。法国高级时装店再一次崛起,除了沃斯(Vaus)、卡洛特(Carlot)姐妹、布瓦列特(Poiet)、帕康等元老店外,新崛起的如维奥内(Vionnet)、朗万(Lanvin)、罗夏(Rochas)、莱多芳(Redfem)、鲁伦(Lelong)等都开办了自己的时装店,拥有了自己的品牌。而作为他们中的领军人物夏奈尔(Chanel)的出现则标志着整个欧洲时装业的成熟。


图3-21 职业女装

夏奈尔(1883—1971年)

夏奈尔是服装史上一位非凡的女性。她从一位默默无闻的贫家少女跃居事业的顶端,创造了服装史的奇迹,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时装大师之一。夏奈尔的服装风格,风靡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她所创造的“夏奈尔套装”是这个时期最有影响的力作,这种套装使当时的女性从长期以来束缚人身的坚硬而紧身的服装中解放出来,此番具有历史意义的创新和改变,影响了整个欧洲服装的发展。她的两件套套装,被视为经久不衰的时代风格。同时,她还推出“运动型服装”,为女性的户外活动,开创了简朴而自由的休闲服装的先河。夏奈尔的服装不仅外形简洁而且舒适自由。夏奈尔对剪裁的精确和细节的处理,都是精益求精,她反对肤浅的装饰,追求内在个性的自由、开放。她的出现改变了沃斯开创的高级时装的时代,展示了一种“高级的穷相”,或者称之为“豪华的贫穷”,这恰是20世纪20年代的典型风格(图3-22)。

夏奈尔是时装设计师中为数不多的能走完自己艺术生命的全程,并永获成功的天才,她比其他的时装设计师的艺术生命更长,国际时装界推崇她为“世界三大服装设计师之一”,这是当之无愧的。如果说波烈改变了妇女的装束,那么夏奈尔是真正开始了20世纪时装的变革。


图3-22 夏奈尔和她早期的服装

(三)阴柔与阳刚的更迭时期(1930—1946年)

1.20世纪30年代初

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女装,由于受到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表现出阴郁、沉闷和怀旧的审美倾向。女装形式的变革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外形轮廓加长,变得更加优雅、柔和,自然而传统的女性化风格再次显现。整体外型以“流线形”取代以前的“直线形”,以“成熟、妩媚”取代20世纪20年代的“年轻、帅气”(图3-23)。

2.20世纪30年代中

20世纪30年代的人们,再次将把服装长度变长,腰线又回到了自然的位置。丝绸在这个年代大受欢迎,因为丝绸服装一方面经过剪裁突出了人体流线形简洁的体型,同时又不会过于暴露身体细节。人们喜欢简单而合身的服装和剪裁,再次希望突出胸部,腰部和臀部,但是又不张扬,更不是夸张,而是一种很自然的流露。这个时期一方面越来越多忙碌于职场的女性追求更便于工作的服装款式;另一方面,强调女性柔美妩媚的晚间裙装应运而生,斜裁大师玛德琳·维奥内(Madeleine Vionnet)的女神裙也正是这一时期夜礼服的代表(图3-24)。


图3-23 20世纪30年代的主流女装


图3-24 维奥内的斜裁女神裙

3.20世纪30年代后~40年代初

20世纪30年代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迎合战争的需要,女装完全变成一种非常实用的男性味很强的现代装束,这就是具有阳刚之美的军服式女装。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女装造型的外轮廓基本上没什么改变,基本维持20世纪30年代的正装打扮。因为战争的原因,这个年代的艰难困苦激发了人们对充分利用资源的一致意识,在服装裁剪和轮廓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由于面料定量供应,下摆线再次提高到膝盖部位,身穿简单的连衣裙和男装裁剪带垫肩套装裙,这种装扮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图3-25)。这个时期突出的代表性设计师是夏奈尔、玛德琳·维奥内、夏帕瑞丽(SchiaParelli)。

夏帕瑞丽(1890—1973年)

在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时装界崛起了一位新人,她以富于开拓创新精神而著名,她的服装设计充满了朝气和活力,给当时沉闷的社会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她使自负的“时装女王”夏奈尔也不得不刮目相看,她就是夏帕瑞丽。如同夏奈尔风靡了整个20世纪20年代那样,夏帕瑞丽风靡了整个20世纪30年代的巴黎时装界,在群星灿烂的巴黎,她像一颗璀璨的新星大放异彩。


图3-25 军服式女装

夏帕瑞丽的设计一贯主张新奇、刺激,崇尚“语不惊人,誓不休”。她认为:时尚意味着新奇,她的时装用色强烈、装饰奇特,她的时装造型线不同于夏奈尔的矩形,而是注重女性的腰臀曲线,追求自然美与古典美的统一(图3-26)。她的设计中最让人震撼的是她的用色,她的时装用色强烈、鲜艳,犹如野兽派画家,令人惊奇,例如,罂粟红、紫罗兰、猩红,以及使她声名大震的粉红色,她所用的粉红色被誉为“惊人的粉红色”,正如法国舆论界的评论,她具有野兽派画家马蒂斯(Matisse)的风格。

20世纪30年代后期,夏帕瑞丽将时装设计的重点从腰臀部移到肩部,强调肩部的平直挺括,让女装加宽垫肩,同时收小臀部,这种男性化的垫肩女装是夏帕瑞丽“最具想象力的创造”,这种男子气的女装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女装的主要趋向。


图3-26 夏帕瑞丽和她的女装

(四)优雅的高级时装鼎盛时期(1947—195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一种重塑女装华丽、奢华之风,强调女子柔美特性的设计思想逐渐取代了简单、实用的男性化的服装设计思想。尤其是1947年,克里斯·迪奥(Christian Dior)的“New Look”的发布,满足了女性摆脱军服化男装风格女装的渴望,女装开始朝着充满女性化,强调奢华的趋势发展,并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这是服装史上最经典的优雅时代。通过一批优秀设计师的努力,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欧洲高级时装最辉煌的时期,它成为了永恒的经典,被载入时装发展的史册,也使高级时装业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20世纪40年代后期直至20世纪5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是克里斯汀·迪奥、巴尔·巴曼(Barr batman)、巴伦夏加(Balenciaga)。

克里斯汀·迪奥(1905—1957年)

迪奥可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时装设计师,他有“时装之王”“流行之神”的美称。他具有丰富的建筑、绘画和音乐方面的艺术修养,因此,他的服装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被视为一流的设计。从他的第一个时装系列发布时,就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装界的精神领袖。

迪奥在1947年的第一次时装发布会上推出的“New Look”——新风貌,像旋风般地震撼了巴黎、美国以及整个欧洲,成为20世纪最轰动的时装改革,“新风貌”几乎成为当时时代的象征(图3-27)。迪奥将带有战后痕迹的军装化的平肩裙装变为曲线优美的自然肩形,强调胸、腰和臀部的曲线造型,突出女性的体型曲线特征,强调女性的柔美,让女性重新焕发女人的魅力,这是迪奥多年的梦想,也是人们对和平与美的追求。随后他又设计了多种以外轮廓造型为设计思想的时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郁金香型、H型、A型、Y型、箭型、磁石型、纺锤型、自由型等一系列新的造型。此时期,迪奥的每一场时装发布会都在引领着时尚的导向,成为这个时期的时装流行趋势。迪奥的设计,哪怕只是些微妙的变化,也会引起西方社会的骚动。那个时期,整个世界都在注视着迪奥,正如报界赞誉的一样,迪奥是最出色的时装天才。


图3-27 迪奥和他的女装

迪奥的设计最突出的就是对服装外轮廓造型线的把握,无论是“新风貌”,还是“A型线”,都是从整体设计入手,也是代表20世纪50年代的潮流之作,他始终保持着这样的风格,即典雅的女性美,这种风格一直影响着他的继承者和追随者。

巴伦夏加(1895—1972年)

巴伦夏加是时装界里难得的全才人物,他的设计虽然没有迪奥的“新风貌”那样惊天动地,但是他凭借自己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使他的高级时装成为巴黎永久的名牌,他像画家乔尔乔内(Giorgione)、提香(Tiziano)、鲁本斯(Rubens)那样,设计风格典雅、富丽、细腻,他是巴黎高级时装的一代宗师。

巴伦夏加在创造时装美的过程中,他的画稿生动、优美,更重要的是他能在结构设计上不落俗套,他能精准地运用斜线或旋转曲线,使服装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加上他对面料性能的独特见解,使他从设计到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都能做到十全十美。这些都得益于他精于裁剪和擅长缝纫,他是一个从裁缝师成长为艺术家型的设计师极少范例之一。他那敏锐的艺术直觉和高雅的审美趣味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的绝对的权威(图3-28)。


图3-28 巴伦夏加和他的女装

巴伦夏加的设计大致可分为战前和战后两个时期,战后的设计更趋于成熟,但他的设计风格在战前和战后是一致的,始终保持着典雅、精巧、女性化的特点。在他的服装设计中,显示着西班牙文化和法兰西文化的结合,使服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情趣。他创造了许多高级时装的奇迹,他的语录和设计方法都曾影响过当今的许多时装大师,他们都曾以进入巴伦夏加的设计室为荣,当今非常出名的设计师纪梵希(Givency)、古海热(Courreges)和安伽罗(Ungaro)都曾是巴伦夏加的门徒。巴伦夏加是20世纪最重要的时装设计大师之一,是沃斯开创的高级时装业中无可比拟的天才。

三、20世纪后半叶服装设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文化、艺术的空前活跃的时期,新思潮、新流派不断涌现,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严峻的挑战。这个时期服装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趋势,不同服饰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可以在同时间相互并存,改变了过去某个历史时期只有一种设计风格的局面。此时期的青年人影响了世界,大批年轻服装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纷纷登上服装设计舞台。时尚流行不再以巴黎为中心,而出现了多个时尚中心同时并存的局面。同时由于社会新局面的出现,服装工业的大发展,给服装设计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新式服装挣脱了桎梏走向街头,面对大众,高级时装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0世纪上半叶是高级时装一统天下,但到了20世纪下半叶,这种格局被彻底打破。

伴随着服装工业的迅速发展,成衣业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壮大,几乎主导了整个20世纪后期的服装产业,以至于人们将这个时期称为“成衣的时代”。成衣的出现,逐渐淡化了人们过去意义上的服装概念,也改变了人们的衣着行为和生活方式。后工业化时代背景下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创了服装界新的设计格局,是设计理念的一场深刻革命,它以简约取代烦琐,以平民化取代贵族化,以商品标识取代血统标志,以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取代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这种设计理念直接影响着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服装走向。

(一)轻便和短装化时期(1960—1969年)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服装工业的迅速发展,服装向现代服装演化的速度加快,此时期的大师争相闪耀,思想、艺术、科学和技术相互碰撞,服装的造型进一步单纯化和抽象化,服用效果轻便而舒适。其代表性设计师是迪奥公司的第一任主持人伊夫·圣·洛朗、皮尔·卡丹、马尔克·保安(Marek Boan)、尼娜·利奇(Nina Ricci)等设计师,他们先后设计出轻便、单纯的各式服装,这些服装的制作工艺简单,适合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为现代休闲服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20世纪50年代群星璀璨的高级时装在20世纪60年代初尽情地闪烁着它的耀眼光芒时,一场以年轻人为首的“年轻风暴”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席卷而来,他们反对高级时装这种从上而下的流行。这场“年轻风暴”也产生了很多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模式,波普艺术、欧普艺术、摇滚音乐、街头时装等都诞生于这个时期。这场风靡西方世界的青年运动和文化艺术革命使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极不安宁,强制性地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从而也扭转了20世纪后半叶服装流行的方向。青年们纷纷效仿嬉皮士、摇滚歌手们怪诞的着装现象,引起了设计师的兴趣,从中得到设计的灵感。这些全新的设计理念不仅打乱了时装持续百年的传统概念和秩序,而且又以其革命性的变革改写了服装史的发展历程(图3-29~图3-31)。


图3-29 摇滚和朋克风格服装


图3-30 波普艺术风格服装


图3-31 欧普艺术风格服装

这个时期服装不再是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已丧失了“高级”的特征,成为年轻人表达思想、表达情感的大众化的符号。随着年轻人反传统思潮的影响,此时期的服装变得越来越短,打破高级时装的穿着秩序。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时代宣告结束,也意味着以民主化、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成衣时代随之而来。其代表性的设计师是玛丽·克万特(Mary Quant),她在20世纪60年代设计出“超短裙”,这种前所未有的创举冲破了有史以来服装造型的传统审美观念,女性服装从此开始暴露双腿。后有安德莱·克莱究(Andrie Courreges)的设计被称为“少女型”的长至膝盖以上的短裙和几何线形的服装。这类短装受到当时年轻人的普遍欢迎,开拓了服装市场,使之产生了新的市场格局,也为高级时装向成衣化演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图3-32)。另外,历史上著名的“阿波罗(Apollo)”登月工程就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宇宙的神往和对科技的重视,也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社会主题,由太空、宇航为灵感的时装设计风格应运而生(图3-33)。


图3-32 超短装


图3-33 太空风格

伊夫·圣·洛朗(1936—2008年)

伊夫·圣·洛朗从小就非常喜欢服装设计,很小的时候就常常给他的姐姐设计服装。他于1954年在国际羊毛局举办的服装设计大赛中荣获女装一等奖,借此契机,伊夫·圣·洛朗进入迪奥店做助理设计师,他是迪奥的得意门生。1957年迪奥去世后,年仅21岁的伊夫·圣·洛朗登上首席设计师的宝座。随后,他发布了迪奥去世之后的第一个“迪奥”系列,即梯形造型系列。此系列设计采用简洁优美的造型,既保持了迪奥的设计魅力,又具有新时代简洁清新的气息,在国际时装界立即引起轰动,获得极大成功,也奠定了年轻的伊夫·圣·洛朗在时装设计舞台的地位。他被誉为“迪奥二世”,报纸甚至以“迪奥公司救星”来报道这位年仅21岁的天才设计师。伊夫·圣·洛朗是一个以其富有想象力的设计,将艺术与时装完美融合的设计大师。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非但不认为时尚是一种艺术,还认为它是艺术的敌人。伊夫·圣·洛朗却要打破艺术与时尚之间的界限,他以世界名画作为灵感源泉,通过绚丽的用色、层次浓淡的处理手法,让原本静态、远距离欣赏的名画,通过时装变为立体的近距离贴身拥抱。时装界称伊夫·圣·洛朗为“太阳王”,并且用“大师”“权威”“泰斗”等崇敬的字眼来赞美他。更有人说:“夏奈儿和伊夫·圣·洛朗是20世纪的奇迹,夏奈儿创造了前半个世纪,而后半个世纪则属于伊夫·圣·洛朗。”他的代表作:蒙德里安裙(1965年)、吸烟装(1966年,让女性坦然穿上长裤)、透视装(1968年,惊世骇俗的潮流寓言)、蝴蝶结(优雅高贵的细节)(图3-34)。


图3-34 伊夫·圣·洛朗和他的女装

(二)宽松和休闲的多元化时期(1970—1979年)

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东战争而引起石油危机,服装的原材料受到冲击,阿拉伯地区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于是,服装设计也受到了阿拉伯服装造型影响,宽松肥大的服装成为这一时期的主体潮流,这类服装的造型结构和制作工艺都很简便。

同时,朋克风的盛行使青年人继续成为时尚消费的主流,具有保暖功能的服装、宽松型服装、牛仔裤、热裤、宽大的喇叭裤等不同的服装风格并存。整个20世纪70年代,倡导自由选择和搭配的新潮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成为当时着装的至理名言,因此20世纪70年代的流行以多样化为主,尤其以宽松型服装和质朴、干练、潇洒的牛仔装成为适合各个阶层和场合的穿着方式(图3-35)。这种宽松型的服装类似日本和服的样式,使日本的一批优秀的设计师跃上世界服装舞台,其代表性的设计师是三宅一生(Issey Miyake)、森英惠(Hanae Mori)、高田贤三(Kenzo)、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山本宽斋(Kansai Yamamoto)、小筱顺子(Junko Koshino)等。从而使巴黎时装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方文化之风。在服装多样化的背景下,伴随着东西文化的碰撞,服装开始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图3-35 20世纪70年代主流风格的服装

三宅一生(1938年—)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三宅一生的知名度逐年上升,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日本设计师,是因为他以其独特的东方服装观念,猛烈冲击了多少年来被西方国家一统天下的时装王国,给时装赋予了新的艺术概念。他和他的时装观念在国际时装界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三宅一生成为时装历史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师。时尚界素来把三宅一生的设计称为“东方遭遇西方”的结果。他不同于西方三维剪裁使用省道,他不注重通过严谨的结构来凸显人体线条,不推崇人体美。在解构上多呈现出“H”的造型,保留服装的内空间,整体气韵流畅。他主张“将人体进行释放而不是去进行雕塑”,展现出东方二维裁剪的精髓。这种隐藏人体曲线的设计不仅符合传统东方服饰的道德审美,同时里面蕴含着一种带保护、隐蔽和防御意识的情感。

在服装材料的运用上,三宅一生也改变了高级时装及成衣一向平整光洁的定式,以各种各样的材料,如日本宣纸、白棉布、针织棉布、亚麻等,创造出各种肌理效果。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服装上的禁忌。他对面料的要求已经到了严苛的地步,对于一种面料加工上百次,经过各种剪裁、组合、折叠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面料,对他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馆长称誉其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伟大的服装创造家”。

三宅一生擅长立体设计,他的服装让人联想日本的传统服饰,但这些服装形式在日本是从来未有的。三宅一生著名的“一块布”设计,乍一看就像是一条毯子披在肩上,消费者买回家后,可根据服装上的虚线随意剪开,这神奇的“一块布”马上就会变成一件全新的衣服。他希望消费者也能参与一件衣服的制作过程,而不只是时尚的受用者。所谓“一”,即是指“一块布设计”或说“一块布精神”,通过一块布在人体上的缠绕、折叠、披挂,来达到人与衣服的和谐统一。三宅一生的服装没有一丝商业气息,有的全是充满梦幻色彩的创举,他的顾客群是东西方中上阶层前卫人士(图3-36)。


图3-36 三宅一生和他的女装

(三)另类和中性化时期(1980—1989年)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期,两伊战争、石油危机、女权运动等造就了一群女强人形象,穿着以职业女装为主,从事同男性同样的职业,此时的女装明显带有男性化风格。职业女性的出现让厚厚的垫肩开始出现,坚硬夸张的肩部让女性强大起来。女性们用夸张的服装来与男性抗衡,大垫肩在时髦的包装下,已成为前卫风潮的代表。同时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性对体育运动的热潮日益高涨,在国际服装设计舞台上和服装市场中,各种带有运动风格的服装大量涌现出来,设计师们推出“跑道线型”服装,以引导和唤起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联想,带有运动风格特色的夹克衫和萝卜裤也大行其道(图3-37)。


图3-37 20世纪80年代主流风格的服装

同时,20世纪80年代的服装明显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服装设计理念有了重大突破。许多过去的“另类”“不合理”的设计概念被运用到设计之中,重现新的特质,在这种多元的、自我的、模糊的后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女装设计也体现出独特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即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呈现出比较颓废、反叛的服装形态,在保持整体风格简约性的同时,注重细节的装饰,体现出休闲的味道。例如,来自日本的设计师川久保玲(Rei Kawakubo)、山本耀司又一次对现有传统审美观念挑战,他们以黑色为基调,推出了令世人瞠目结舌的“破烂装”和“乞丐装”,这是对所有主流样式的毁灭和破坏,是对人类审美的颠覆和再定义,对服装设计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图3-38)。


图3-38 20世纪80年代的“破烂装”和“乞丐装”

同时,在这股风潮中,服装设计大师们也纷纷推出了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后现代风格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师是让·保罗·戈尔捷(Jean Paul Gaultier)和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让·保罗·戈尔捷不但带动男性穿裙装的风潮,也以怪异而另类的手法来打破过去的审美观,让男装品种和风格更加丰富多彩,也进一步促进服装流行的多样化和国际化。维维安·韦斯特伍德则成功地将青年亚文化团体的服饰概念应用到高级流行服装的主体之中。

(四)回归自然和极简主义时期(1990—1999年)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西方经济的衰退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化,人们对于高科技所带来的现代工业的严格秩序产生了难以言状的反感,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噪声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高度紧张,人们在心灵深处渴望得到一种抚慰和清静,在情感需求上更加期盼古老文明时的宁静与自然的祥和。于是,在服装设计上出现了新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倡导传统文化及民族民间艺术风格;追求自然情调及原始形态。于是这种设计倾向成为20世纪90年代服装设计的主导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能源危机进一步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成为时装设计新主题。在“环境保护”思想的倡导下,人们从大自然的色彩和素材出发,各种自然色和未经人为加工的本色原棉、原麻、生丝等粗糙织物成为维护生态的最佳素材。在服装造型上追求自然、舒适,强调无拘无束的穿着形式,于是各种休闲装、便装、运动装普及于日常生活中。重叠穿衣再次成为时髦的穿着方式,内紧外松、内短外长成为流行。在美国设计师的带动下,“极简风格”成为20世纪90年代服装的主要流行时尚,衣着开始简化,内衣外穿和无内衣现象越演越烈。极简风格,代表一种艺术流派,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将设计删减至最后的“纯粹”形式,却同样能实现完美和感觉热烈的设计理念(图3-39)。卡尔文·克莱因(Calvin Klein)等美国设计师们将美国文化中的“自由、不受拘束”与“极简风格”相互结合,表现出“简洁、利落、帅气”的特色。

另外,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中性风潮”,即女装男性化和男装女性化,体现出男女社会角色的趋同的现实以及人们淡化性别差异,追求个性的思想,也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是詹尼·范思哲(Gianni Versace)、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illiano)等。


图3-39 20世纪90年代主流风格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