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的号角响彻大地

年长李大钊10岁的陈独秀出生于安徽安庆,名庆同,字仲甫。独秀原是他的笔名。陈独秀曾先后4次赴日求学。那个时期的日本,一度是中国革命分子的大本营。懂日语、英语、法语的他,在日本读了许多革命书籍。在国内他参与过暗杀清朝大官的密谋,办过进步报纸,参加过“励志会”“中国青年会”等社团,是非常活跃的革命分子。经历过诸多坎坷起伏之后,他领悟到只有从思想上启蒙民众,尤其是青年,才能推进革命。

1915年夏,36岁的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在上海筹办《青年杂志》。当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的创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六点见解:

《新青年》

(一)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认为,科学与人权(民主)“若舟车之有两轮焉”。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的《青年杂志》,针砭时弊,犀利新锐。一年后,更名为《新青年》,则更加名副其实,倡导新思想、新文化,为新青年服务。

1916年11月,陈独秀赴北平为挚友汪孟邹的亚东图书馆招股募资。12月26日,刚刚获得北京大学校长正式任命的蔡元培前来拜访,诚心力邀陈独秀入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并建议将《新青年》杂志搬到北大办,说北大人才荟萃,能让杂志办得更好。陈独秀深知蔡元培所言不虚,爽快答应,并向蔡元培举荐了当时正留学美国的胡适。

次年1月13日,陈独秀收到了由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签署的“教育部令第三号”:

兹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科学长。此令。

1月下旬,陈独秀上任,《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搬到了他当时被安排居住的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

陈独秀

在力主改革、广招贤良的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之下,群英汇聚在北京大学。身为文科学长、又为《新青年》杂志主编的陈独秀,自然也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教授学者都吸纳至编辑部。陈独秀、李大钊、周树人、周作人、钱玄同、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看看当时的编辑名单,便可知《新青年》有怎样强大的实力。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鲁迅的《狂人日记》、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一个崭新的文化阵营就此出现,一声声号角吹响。

1917年4月号的《新青年》杂志,一篇《体育之研究》登出,作者署名是“二十八画生”。多年之后,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笑谈“二十八画生”的来历,说自己的姓名笔画正好是二十八画。这篇《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公开发布的首篇文章。

当时,初出茅庐的毛泽东平生首次来北京,投宿在恩师杨昌济家中。后经杨昌济介绍给李大钊。

李大钊安排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助理员,月薪8元。后来,毛泽东曾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他在北京大学的收获:

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1)

之后,毛泽东还去拜访了陈独秀和胡适。在北京大学工作学习半年之后,这位当时还籍籍无名的“二十八画生”经上海回了湖南。然而在北京大学做图书助理员的这段经历,对于他一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让他从此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