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
- 徐秀丽 潘晓霞 黄正林
- 6074字
- 2020-12-10 18:30:22
四 余论
本文主要对在学界影响较大、研究“太湖模式”曾经运用过的鱼鳞册进行重新统计与分析,展示了鱼鳞册与地权研究实证过程中的一些技术细节,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数据统计进行了考辨,对一些主要观点进行了反思,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陷,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在鱼鳞册与地权研究中,资料的可靠性是前提,而精细严密的考辨是决定研究资料的可靠性、研究结论的正确性之关键。
南北各地遗留的鱼鳞册品质内涵各不相同,资料价值很珍贵,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方面,部分鱼鳞册在原始资料形成过程中就已经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资料本身具有先天性局限。另一方面,研究者又很难理解鱼鳞册形成的历史条件,解读资料受到后天性局限。这样,如何对历史时期形成的鱼鳞册资料记录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估,就面临着很大困难。鱼鳞册资料价值的体现、资料特点的凸显,取决于研究者的主观认识和资料客观性的接近程度。当然,史料的准确性是相对的,鱼鳞册亦不例外,但是,随着研究经验的积累,针对鱼鳞册资料特点,逐步形成一些操作意义上的技术规范,努力提高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是需要的,也是可能的。
细节决定成败,技术细节对鱼鳞册资料考辨、数据统计等非常重要。在利用鱼鳞册开展地权研究时,研究者最好能充分展示实证的技术细节,让未能接触资料的读者,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资料本身的记载和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分析是否存在客观对应关系。研究表明,鱼鳞册与地权的实证研究应把握好以下技术细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一)统计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即对鱼鳞册资料本身性质的正确判断。按照数据的时限要求,考证鱼鳞册的年代。从数据的时限性来看,不能只从字面意义确定其修造年代,有些鱼鳞册属于抄录,距离原始资料编修时间已较远。从内容的完整性来看,在抄录过程中,哪些信息得以转存?哪些信息经过修改?哪些信息删除遗失?虽然可能无法复原,但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通过精细比对资料,鉴别各类信息,从而为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奠定基础。从数据的可衔接性来看,考证鱼鳞册所载土地性质,是旱田还是水地,是常田还是非常田。“太湖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把不同时期的鱼鳞册视为同一时期的资料,资料缺乏时间对应性。“关中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统计数据来源有问题,研究资料、统计数据缺乏时空对应性。
(二)统计数据的完整性。资料的完整性决定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从资料数量而言,由于资料保存状况各异,有部分资料遗失,资料实际数量和遗存数量存在差距,二者的差距越小、契合度越高,资料和数据的完整性越强。反之,则是残缺数据。例如,某一村庄的鱼鳞册之一,某一村庄的某一田块的鱼鳞册均不能反映村庄土地的整体状况,因而属于残缺资料,统计数据也不具备完整性。从资料质量而言,鱼鳞册所载资料是否全面,也决定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例如,康熙长洲鱼鳞册中有的佃户栏空白,不宜作为底面权分离的统计资料。还有,“关中模式”所用鱼鳞册,土地买卖信息不全面,无法作为计算土地买卖频率的依据。从中得出的相关统计数据和事实误差较大,最多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三)统计数据的分类标准。首先是有无分类标准。如“关中模式”未能区分村庄公有、家户分耕的“份地”和家户私有地两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土地,统计、研究家户私有地,是分户统计的基本前提,排除“份地”、义田等公地,也就排除了无效数据。其次是如何确定分类标准。对鱼鳞册所载数据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统计分类,其实反映了研究者的学术立场,也决定了利用资料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方向。如围绕“太湖模式”所用鱼鳞册,形成租佃关系、底面分离两种分类标准,数据统计、研究结论或一致,或相反,差别很大。
(四)统计数据是否存在概念转换。概念转换有时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研究者面临着回溯史料本义的困难,当时名词所指的含义和研究者的理解发生偏差。如“自”是指业主自有田面、底面分离,还是指底面不分、业户自耕?底面分离是指地权分割还是地权分散?村庄公有、家户分耕的“份地”是否等同于家户私有地?其实都存在着概念转换,名实不符,统计数据也就偏离了事实。因此,对一些关键性名词的内容涵义,要从鱼鳞册本身出发,结合地方志、“在地知识”等其他资料,加以考辨。对一些存在分歧的概念,要相互参照,众说兼收,不能执著己见,“自”行其是,更不能望文生义。
(五)统计数据的表述性。这是统计数据准确性的重要特征。鱼鳞册研究者在提供数据统计的同时,最好能附带统计数据的说明,展示统计数据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通过以上四个方面,解释资料来源,分类标准,数据采集、统计、修正等方法,使读者可能理解统计数据的形成过程,从而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检验和判断。
考证鱼鳞册资料本身之外,还有一些视角、方法,有利于鱼鳞册地权研究的数据统计、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选择生态环境的视角。正如文中所揭示的那样,地权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也是人与人关系即社会关系的反映,土地性质及开发利用方式和地权分配有密切关联。其中,水、土的关系可能最为重要,如水沙变化、河道摆动与滩地、沙田之关系,江河通塞、河水涨落和圩田、湖田、荡田之关系,还有水利灌溉与地权分配之关系等等,都是理解地权问题的独特视角。“太湖模式”对常田、荡田等土地类型及田块位置、出口等因素考虑不足,“关中模式”的资料运用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生态环境予以充分关照。
文献考证与田野考察相结合,把鱼鳞册置放在历史情境和现实情境中,置放在具体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中,有利于正确解读资料和理解概念。
此外,开展长时段地权研究需要注意资料链的衔接性。现存鱼鳞册本身数量较少,而具有时间序列的鱼鳞册更为罕见,进行长时段地权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寻找和利用其他资料。鱼鳞册本身记载的范围就很有限,小到一个田块、圩号,大到一个村庄,当然还有的包括一个县,不用说一个县,就是一个村庄的不同田块,地权分配都可能存在差异,有集中,有分散,不能从一本地册、一个村庄的资料出发,就判断地权集中分散与否,所以,要慎重下结论,更不能把个案研究无限放大。“太湖模式”也好,“关中模式”也好,都试图在地权研究基础上,解释清初至民国长时段的区域经济社会特征,然而,只是清初与晚清、民国的简单对接,还缺乏应有的资料链,何论生态变迁、社会变迁与地权的动态演变关系。
〔作者胡英泽,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李金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评论:
胡英泽先生的论文《“数”是“数”非:五十年来清代以降鱼鳞册地权研究之反思》(提交会议讨论时的题名——编者注),题目概括得很有意思,很有吸引力。我们知道,他近些年来利用土地滩册、碑刻资料对黄河中游农村的地权、经济和水资源环境进行了出色的研究。这篇文章对五十年来学界利用鱼鳞册所做的地权研究做了系统梳理,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解释——“太湖模式”“关中模式”做了反思和评论。通过辨析鱼鳞册所涉及的名称、概念和范围,认为两种模式在资料的理解和运用上均有失误之处。这一分析,对今后如何正确使用鱼鳞册资料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我有两个问题向英泽请教:一、文章认为鹤见尚弘、栾成显、章有义和赵冈同样使用康熙年间长洲县鱼鳞册资料,得出了不一样乃至相反的结论,原因是对业户、佃户概念的不同理解所致。我读后却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章有义与鹤见尚弘、栾成显对业户、佃户概念的理解不同,但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地权集中;而赵冈与章有义对业户、佃户概念的理解一致,所得结论却相反,即地权分散。原因究竟是什么,作者似乎没有解释清楚。就我对赵冈论著的了解,其实他认为田面权与普通佃户不可等同视之,而是具有所有权性质,可以转移、买卖,如此计算,地权集中程度自然大大降低。二、关于秦晖先生的“关中模式”,英泽认为秦氏使用资料黄河滩数据,与整个关中农村不相匹配。这一认识当然颇具启发性。我的问题是,关中农村的地权分配模式如何,秦氏得出的“关中模式”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推翻?也就是说,需要搜集黄河滩地以外更广大地区的相关资料,从正面进行实证研究,才真正可以对“关中模式”说不,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结论。我记得早在乌鲁木齐第二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英泽就提交了质疑性论文,也是由我做评论,我提出了这个意见。也许他正在或已经完成了这一研究,期待拜读。
[1] 本文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0905222)、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20103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A770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2] 本文主要探讨清代以降鱼鳞册与地权研究。鱼鳞册研究涉及诸多方面,论文可参阅栾成显《鹤见尚弘关于清代鱼鳞图册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3年第3期;栾成显《日本所藏鱼鳞图册及其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2期;梁敬明《鱼鳞图册研究综述——兼评兰溪鱼鳞图册的重要价值》,《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胡英泽《营田庄黄河滩地鱼鳞册及相关地册浅析——一个生态史的视角》,《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1期等。著作可参阅赵冈《鱼鳞图册研究》,黄山书社,2010;秦晖、金雁《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语文出版社,2010等。
[3] 〔日〕鹤见尚弘:《国立国会図書館所蔵、康煕十五年丈量の長洲県魚鱗冊一本について》,《山崎先生退官記念東洋史学論集》,東京教育大学文学部東洋史学研究室,1967;《清初、蘇州府の魚鱗冊に関する一考察——長洲県、下二十五都正扇十九図魚鱗冊を中心として》,《社会経済史学》第34巻第5号,1969;《康煕十五年丈量、蘇州府長洲県魚鱗図冊の田土統計的考察》,《木村正雄先生退官記念東洋史論集》,調布:木村正雄先生退官記念事業会東洋史論集編集委員会,1976;《再び、康煕十五年丈量の蘇州府長洲県魚鱗図冊に関する田土統計的考察》,《中嶋敏先生古稀記念論集》,东京,汲古书院,1980;《关于苏州府长州县鱼鳞图册的土地统计考察——以康熙十五年丈量长洲県鱼鳞册为中心》,“中国明史学会讨论会”发言稿,安徽黄山,1985;《南京図書館所蔵、康煕十五年丈量長洲県魚鱗図冊一種について》,《東方学会創立四十周年記念東方学論集》,東方學會,1987。2010年2月至4月,业师行龙教授提供赴日访学机会,笔者经栾成显先生引见,得以与鹤见尚弘先生交流学习并获赠所有文稿,谨表谢忱。
[4] 栾成显:《中国古代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刍议》,《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20—21页。
[5] 相关研究参见胡英泽《营田庄黄河滩地鱼鳞册及相关地册浅析——一个生态史的视角》,《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1期;《流动的土地与固化的地权——清初至民国关中东部地册研究》,《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清代山、陕黄河滩地鱼鳞册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灾荒与地权变化——清代至民国永济县小樊村黄河滩地册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1期;《近代地权研究的资料、工具与方法——再论“关中模式”》,《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
[6] (清)蔡方炳:《长洲清田纪事二》,(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第31卷,“户政六·赋役三”,第15页。
[7] (清)蔡方炳:《长洲清田纪事一》,(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第31卷,“户政六·赋役三”,第14页。
[8] “太湖模式”并非章有义先生所提出,它是秦晖先生开展“关中模式”研究时,出于南北比较的考虑,名之曰“太湖模式”。“关中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地权分散、租佃关系不发达、官(豪)与平民对立严重,与“关中模式”相区别,“太湖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地权异常集中、租佃关系发达。本文所论“太湖模式”,除章有义先生的研究外,还包括鹤见尚弘先生的研究,主要是出于鱼鳞册资料同属一区的考虑。
[9] 据赵冈先生介绍,这3册鱼鳞册已经遗失,无从查阅。见赵冈《地权分配之太湖模式再检讨》,《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第34页。本文写作过程中,曾就教于江太新先生,据他来信告知,章有义先生当年所见3本鱼鳞册确已无从查考。
[10] 〔日〕鹤见尚弘:《南京図書館所蔵、康煕十五年丈量長洲県魚鱗図冊一種について》,《東方学会創立四十周年記念東方学論集》。
[11] 栾成显:《日本所藏鱼鳞图册及其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2期。本文所用康熙长洲鱼鳞图册出于《鱼鳞图册》(不分卷),钞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贵重—63。
[12] 〔日〕鹤见尚弘:《关于苏州府长洲县鱼鳞册的土地统计考察——以康熙十五年丈量长洲县鱼鳞册为中心》,“中国明史学术讨论会”发言稿,第46页。
[13] 《鱼鳞图册》(不分卷),钞本,第9册,第62页,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贵重—63。
[14] 〔日〕鹤见尚弘:《南京図書館所蔵、康煕十五年丈量長洲県魚鱗図冊一種について》,《東方学会創立四十周年記念東方学論集》,第525—531页。
[15] 〔日〕鹤见尚弘:《康煕十五年丈量、蘇州府長洲県魚鱗図冊の田土統計的考察》,《木村正雄先生退官記念東洋史論集》,第342—343页。
[16] 〔日〕鹤见尚弘:《关于苏州府长洲县鱼鳞册的土地统计考察——以康熙十五年丈量长洲县鱼鳞册为中心》,“中国明史学术讨论会”发言稿,第50—55页。
[17] 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422—426页。
[18] 章有义:《康熙初年江苏长洲三册鱼鳞簿所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第89—95 页。
[19] 汪庆元:《清初徽州的“均图”鱼鳞册研究》,《清史研究》2009年第2期,第58页。
[20] 赵冈:《地权分配之太湖模式再检讨》,《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第32—37页。
[21] 赵冈:《清代前期地权分配的南北比较》,《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第46—51页。
[22] 赵冈:《永佃制的经济功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52—55页。
[23] 栾成显:《中国古代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刍议》,《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21页。
[24] 曹树基:《苏南地区“田面田”的性质》,《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59—71页。
[25] 〔日〕鹤见尚弘:《关于苏州府长洲县鱼鳞册的土地统计考察——以康熙十五年丈量长洲县鱼鳞册为中心》,“中国明史学术讨论会”发言稿,第54—55页。
[26] (清)陶煦:《租核·别异》,光绪十年著,1928年铅印本,第1、11页。
[27] 〔日〕鹤见尚弘:《康煕十五年丈量、蘇州府長洲県魚鱗図冊の田土統計的考察》,《木村正雄先生退官記念東洋史論集》,第312—313页。
[28]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1952,第178页。
[29]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第196—197页。
[30] 〔日〕鹤见尚弘:《关于苏州府长洲县鱼鳞册的土地统计考察——以康熙十五年丈量长洲县鱼鳞册为中心》,“中国明史学术讨论会”发言稿,第52—53页。
[31]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第182页。
[32]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第231页。
[33]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第145页。
[34]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第229页。
[35] 〔日〕鹤见尚弘:《再び、康煕十五年丈量の蘇州府長洲県魚鱗図冊に関する田土統計的考察》,《中嶋敏先生古稀記念論集》,第425页。
[36] 范金民:《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点》,《中国农史》1993年第1期,第50—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