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八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㮈城乞食。时,有异比丘以不住心,其心惑乱,不摄诸根,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㮈城乞食。是比丘遥见世尊,见已,摄持诸根,端视而行。
世尊见是比丘摄持诸根,端视而行,见已入城。乞食毕,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入室坐禅。晡时从禅觉,入僧中,敷坐具,于大众前坐,告诸比丘:“我今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㮈城乞食,见有比丘,以不住心、惑乱心,诸根放散,亦持衣钵入城乞食。彼遥见我,即自敛摄,竟为是谁?”
时,彼比丘从座起,整衣服,到于佛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世尊!我于晨朝入城乞食,其心惑乱,不摄诸根行。遥见世尊,即自敛心,摄持诸根。”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见我已,能自敛心,摄持诸根。比丘!是法应当如是。若见比丘,亦应自摄持。若复见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当如是摄持诸根,当得长夜以义饶益,安隐快乐。”
尔时,众中复有异比丘说偈叹曰:
“以其心迷乱,不专系念住,
晨朝持衣钵,入城邑乞食。
中路见大师,威德容仪备,
欣悦生惭愧,即摄持诸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 善生:比丘之名。
[2] 正信非家、出家: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比丘相应·善生》译作“正由家出家而为无家”,别译《杂阿含·一经》译作“深信家法会归无常,出家”。
[3] 异比丘:意谓某一比丘。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比丘相应·拔提》译作“拔提”,形体上是侏儒。
[4] 形色丑陋,难可观视: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比丘相应·拔提》译作“丑陋、难看、矮小”,别译《杂阿含·二经》译作“容色憔悴,无有威德”。
[5] 提婆达多:又音译作提婆达兜、调达,略称提婆、达多,意译为天热、天授、天与。出生于释迦王族,为阿难兄弟,出家之初精进修行并得神通,但后来提出“新王”、“新佛”,唆使太子阿阇世弑父夺位,自己恶心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坏僧团。
[6] 阿阇世毗提希子:阿阇世,又音译作阿阇多沙兜楼、阿阇多设咄路、阿社多设咄路,意译为未生怨,又称法逆。为古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子,其母名毗提希,故亦称阿阇世毗提希子。在其出生前,频婆娑罗王听占师预言此子将来弑父,遂于楼上将之投弃,然仅断指而未死,故又称婆罗留支(折指之义),并以其未生前即已结怨,而称之为未生怨。及长,被立为太子,因听信提婆达多之唆使,幽禁父王于地牢中而致其死。即位后不久遍体生疮,至佛前忏悔并皈依佛陀。毗提希,又音译作韦提希、韦提、鞞陀提,为频婆娑罗王之妃、阿阇世王之母。
[7] 别众:指于界内大众僧团外另聚集四比丘及以上之小团体。
[8] 駏驉:又作駏虚,似骡而小,乃雌骡与雄马交配所生,善跑。
[9] 手:比丘之名,别译《杂阿含·四经》译作“象首”。
[10] 氏: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本经前文补上。
[11] 善士:高丽藏原作“善出”,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别译《杂阿含·四经》译作“胜丈夫”。
[12] 难陀修多罗:参见别译《杂阿含·五经》,亦相当于《杂阿含·一〇六七经》。
[13] 难陀:系净饭王与摩诃波阇波提所生,为释尊之异母弟,长相与释尊相仿,又因曾娶孙陀利为妻而别称孙陀罗难陀。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相貌端正、诸根寂静”之第一比丘。
[14] 低沙:又作低舍,比丘之名,与释尊为表兄弟。别译《杂阿含·七经》译作“室师”。
[15] 尊者毗舍佉般阇梨子: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比丘相应·毗舍佉》译作“槃阇梨之子尊者毗舍佉”,别译《杂阿含·八经》译作“毗舍佉沙门般阇罗子”。毗舍佉,比丘之名,本为星名。般阇梨,毗舍佉之母。
[16] 无所依说: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比丘相应·毗舍佉》译作“无执著之法语”。
[17] 若不说法者,愚智杂难分,此愚此智慧,无由自显现:别译《杂阿含·八经》译作“若诸大众中,愚智共聚集,若未有所说,人则不别知”。
[18] 随我所能,当力营助: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比丘相应·年少》译作“我亦自作应作之事”,别译《杂阿含·九经》译作“我随力所能,亦为僧作”。
[19] 莫与是年少比丘语: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比丘相应·年少》译作“勿恼此比丘”,别译《杂阿含·九经》译作“勿嫌年少比丘无所作也”。
[20] 四增心法正受: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比丘相应·年少》译作“四禅之增上心”,别译《杂阿含·九经》译作“所作已办,得阿罗汉……”。
[21] 非下劣方便,薄德少智慧,正向于涅槃,免脱烦恼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比丘相应·年少》译作“精进非弛怠,非少勇猛者,应到于涅槃,解脱一切苦”,别译《杂阿含·九经》译作“我涅槃法,终不为彼,懈怠无智,之所获得”。
[22] 上座:比丘之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比丘相应·名为长老》与别译《杂阿含·一〇经》均译作“长老”。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23] 独行乞食,独还住处,独坐禅思: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比丘相应·名为长老》与别译《杂阿含·一〇经》均无此相应文句。
[24] 一:即独一。
[25] 前者枯干,后者灭尽,中无贪喜: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比丘相应·名为长老》译作“能舍过去,不希未来,于现在对自身之所得,欲贪全亡也”,别译《杂阿含·一〇经》译作“欲本干竭,来欲不起,现欲不生”。
[26] 悉映于一切,悉知诸世间: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比丘相应·名为长老》译作“一切之胜者,一切之智者,乃至善智者”,别译《杂阿含·一〇经》译作“一切世间,我悉知之”。
[27] 僧迦蓝:别译《杂阿含·一一经》译作“僧钳”。
[28] 本二:意谓原来之第二伴(侣),即僧迦蓝出家前之妻。二,又作第二、第二伴,指与己相伴的第二者。
[29] 祇洹:即祇树给孤独园。
[30] 复言:别译《杂阿含·一一经》译作“复自思念”。
[31] 华:通于“花”。
[32] 是名有香:别译《杂阿含·一二经》译作“如是戒香”。
[33] 多迦罗栴檀,优钵罗末利:多迦罗,意为根(香)。栴檀,即檀木(香)。优钵罗,即青莲花(香)。末利,鬘花(香)。别译《杂阿含·一二经》译作“栴檀及沉水,优钵罗拔师”。
[34] 萦发:意谓盘发于头顶,此处指萦发外道。
[35] 善建立支提杖林:别译《杂阿含·一三经》译作“善住天寺祠祀林”。善建立,支提之名。支提,意为塔庙。杖林,为王舍城外之林苑名。
[36] 瓶沙:又作频毗娑罗、频鞞娑逻、频婆娑罗、萍沙,意译为影胜、影坚、形牢等。为古印度摩揭陀国王,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生有一太子名阿阇世。
[37] 翼:高丽藏原作“羽”,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38] 郁鞞罗迦叶:比丘之名,又音译作优楼频螺迦叶、优留毗迦叶、郁毗罗迦叶。先为事火外道,后率五百弟子依佛出家。郁鞞罗,意为木瓜(林);传说郁鞞罗迦叶胸前有一隆起,状似木瓜,故名。迦叶,为其姓。
[39]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明藏改。
[40] 大沙门:此处指佛陀。
[41] 罗: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本经前后文补上。
[42] 钱财五色味:别译《杂阿含·一三经》译作“五欲及色味”。
[43] 大会等受持,奉事于水火,愚痴没于中,志求解脱道:别译《杂阿含·一三经》译作“我先甚愚痴,不识至真法,祠祀火苦行,谓为解脱因”。大会,指祭祀。
[44] 善哉汝迦叶!先非恶思量,次第分别求,遂至于胜处:别译《杂阿含·一三经》译作“汝今为善来,所求事已得,汝有善思力,能别最胜法”。
[45] 颇梨:又作水精,即水晶,乃(天然)玻璃,有红白两种颜色。
[46] 陀骠摩罗子:又译作陀骠、陀罗骠摩罗子、实力士、陀骠大力士,比丘名。
[47] 典知众僧饮食床座:即主事、分配众僧饮食、床座。
[48] 慈地:比丘之名。
[49] 有情:此处指有爱有恚。
[50] 蜜多罗:比丘尼之名,又音译作弥勒尼、弥多罗,意译为慈地。
[51] 王园:又作王园比丘尼精舍、王园比丘尼僧坊。
[52] 阿梨:元、明两种藏经皆作“阿阇梨”,本经下文同。阿阇梨,意为大德、尊师。
[53] 非梵行:意谓不净行,即行淫。
[54] 波罗夷:意为断头、弃,为声闻戒五篇、七聚中极重罪。
[55] 不善不类:指陀骠摩罗子不善不类。
[56] 当忆念:别译《杂阿含·一四经》译作“作忆念羯磨”。本经下文“忆念持”同。
[57] 以自言灭:别译《杂阿含·一四经》译作“以自言故,为作灭摈”。
[58]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明藏改。
[59] 恐怖:本经前文作“恼我”。
[60] 爱恚痴怖:指有爱有恚有痴有怖。
[61] 能舍一法:别译《杂阿含·一四经》译作“成就一切”。
[62] 此有为诸行,法应如是:别译《杂阿含·一五经》译作“汝入涅槃,我不遮汝”。
[63] 之:去向。
[64] 央瞿多罗国: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鸯掘摩》译作“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别译《杂阿含·一六经》译作“摩竭陀国桃河树林”。央瞿多罗,又音译为鸯掘多罗,意为体胜,为位于鸯伽国与末罗国之间的古代小国,都城为阿波那。
[65] 陀婆阇梨迦林:别译《杂阿含·一六经》译作“桃河树林”。
[66] 有:此字前高丽藏原有一“见”字,今依本经后文意删去。
[67] 央瞿利摩罗:人名,又音译作央瞿摩罗、央掘摩、央掘摩罗、鸯掘摩、鸯掘摩罗、央仇魔罗,意译为指鬘。先受外道邪师蛊惑而杀人取指串作指鬘,后依佛出家。
[68] 駃:迅疾。
[69] 汝:指央瞿利摩罗。
[70] 我:指佛陀。
[71] 见谛:别译《杂阿含·一六经》译作“有实”。
[72] 正度调:别译《杂阿含·一六经》译作“真是正调御”。
[73] 材:元、明两种藏经作“杖”。
[74] 债:高丽藏原作“责”,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75] 我怨憎:指于我有怨憎。
[76] 慈:高丽藏原作“怨”,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77] 迦兰陀竹园: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诸天相应·三弥提》译作“温泉精舍”。
[78] 异比丘:意谓某一位比丘。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诸天相应·三弥提》译作“尊者三弥提”。
[79] 㩉补河:《杂阿含·九六七经》又作㯓补河,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诸天相应·三弥提》译作“温泉”。
[80] 鲜白:指肤色鲜白。
[81] 如何舍现前乐,而求非时之利: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诸天相应·三弥提》译作“勿舍现实[乐],勿逐时要之物”,别译《杂阿含·一七经》译作“何不受五欲乐?非时出家”。非时,此处相对于现在,指隔时、将来。
[82] 如世尊说,随忆受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诸天相应·三弥提》译作“尚请汝如世尊所说受持”。
[83] 力天:别译《杂阿含·一七经》译作“大威德天”。
[84] 我先无问,未易可诣: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诸天相应·三弥提》译作“我等不易亲近”,别译《杂阿含·一七经》译作“如我弱劣,不能得见”。
[85] 众生随爱想,以爱想而住;以不知爱故,则为死方便: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诸天相应·三弥提》译作“知名表面者,唯执是显名,不知名真义,死魔系缚去”,别译《杂阿含·一七经》译作“名色中生相,谓为真实有,当知如斯人,是名属死径”。
[86] 若知所爱者,不于彼生爱;彼此无所有,他人莫能说: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诸天相应·三弥提》译作“了知名真义,不思语说者,其人不如此,依此人无罪”,别译《杂阿含·一七经》译作“若识于名色,本空无有性,是名尊敬佛,永离于诸趣”。
[87] 见等胜劣者,则有言论生;三事不倾动,则无软中上: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诸天相应·三弥提》译作“我胜等或劣,人思依此争;此等三种别,若心不动者,其人无胜劣”,别译《杂阿含·一七经》译作“胜慢及等慢,并及不如慢,有此三慢者,是可有诤论;灭除此三慢,是名不动想”。
[88] 迦兰陀竹园: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蚁垤经》译作“祇陀林给孤独园”。
[89] 异比丘:意谓某一位比丘。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一·诸天相应·三弥提》译作“尊者鸠摩罗迦叶”。
[90] 至㩉补河边: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蚁垤经》译作“在安达林”。
[91] 丘冢: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蚁垤经》译作“蚁垤”,别译《杂阿含·一八经》译作“巢窟”。
[92] 发掘者智,持以刀剑: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蚁垤经》译作“贤者,应执剑掘之”。智,本经下文又作智者,意谓贤者,乃对发掘者之称呼。
[93] 氍氀:指毛织物。别译《杂阿含·一八经》译作“蝮蛇”。
[94] 屠杀: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蚁垤经》译作“屠杀场”,别译《杂阿含·一八经》译作“刀舍”。
[95] 楞耆:别译《杂阿含·一八经》译作“楞祇芒毒虫”。
[96] 二道: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蚁垤经》译作“二歧道”。
[97] 门扇: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蚁垤经》译作“容器”,别译《杂阿含·一八经》译作“石聚”。
[98] 除如来,我不见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于此论心悦乐者,若诸弟子从我所闻,然后能说: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蚁垤经》译作“予以俱天之世界、俱魔之世界、俱梵天之世界、俱沙门、婆罗门之世界,于俱人、天之世界,除如来或如来之弟子、或曾闻此者,不见能解此问题,以使心悦”,别译《杂阿含·一八经》译作“我不见若天、若魔、若梵有能分别者,除佛及以声闻弟子比丘,无能得解如是问者”。
[99] 四大色,父母遗体: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蚁垤经》译作“实此四大所成身也,此乃父母所生”,别译《杂阿含·一八经》译作“受于父母精气,四大和合”。
[100] 昼行其教,身业口业: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蚁垤经》译作“昼以身口意为业,昼亦然也”,别译《杂阿含·一八经》译作“昼火然者,从身口业,广有所作”。
[101] 暴:高丽藏原作“曝”,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102] 黠慧明智士,以智慧利剑:别译《杂阿含·一八经》译作“智人是声闻,刀即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