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郯子朝鲁,荀吴灭陆浑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六月初一,中原大地发生了日食。在春秋时期,人们认为日食是月亮侵犯了太阳,也就是阴侵阳,有臣子侵犯国君的意象。日食发生之后,鲁国掌管祭祀祈神的太祝、掌管祭辞、历法兼国君顾问的太史在朝堂上奏,请求确定在祭祀神灵时使用何种祭品。

上卿兼司马叔孙昭子说:“依周朝礼制,发生日食,天子不进丰盛的菜肴,土地神庙内击鼓,诸侯使用祭品在土地神庙内祭祀,朝廷击鼓。”

日食之礼,是帮助君主祈祷神灵护佑、抑制臣下不轨。鲁昭公心中当然大为支持,他看了一眼执政季平子,季氏掌控鲁国朝堂多年,自然知道以他为首的鲁国三桓侵犯了国君公室的权威,对于祭祀神灵、拯救日食的举动颇为不满,他阻止道:“不可。只有周正六月初一,阴气没有发作,发生日食,才会击鼓并使用祭品,这才是礼制。现在不是周正六月初一,不能这样做。”

太史解释说:“就是在这个月,太阳过了春分而未到夏至,日、月、星有灾,百官在这个时候穿上素服;国君不进丰盛的菜肴,并且离开正寝以躲过日食的时辰;乐工击鼓,太祝使用祭品、太史使用祭辞来祈祷消灾除祸。因此《夏书》说‘日月交会不在正常的位置,盲人乐师击鼓,乡邑官员驾车,百姓奔跑。’说的就是这个月初一的情况,正当夏正的四月,所以叫做孟夏。”

季平子还是不答应,他是肯定不会同意举办祭祀活动祈祷神灵护佑国君的。叔孙昭子虽然属于三桓的叔孙氏,但是他认为三桓掌管鲁国朝政,是为了事奉国君公室,而不是抑制国君的。退朝后,他觉得季氏所作所为有些过分了,而且违背了周礼,在回府的车驾中自言自语道:“季氏将有异志,不把国君当作国君了。”

鲁昭公对季平子的态度一点也不意外,季氏现在是明目张胆、嚣张跋扈,目中哪里还有国君、公室?昭公想起自己还是少年之时,和太子姬野哥哥一起,听父君给他们讲先祖周公、讲僖公中兴,让他们背诵《鲁颂》,叮嘱他们要牢记先君们的功绩,以复兴国君公室、复兴鲁国为己任;结果哥哥被季武子那个老家伙所害,自己装孩童才躲过一劫,还被立为国君,韬光养晦了那么多年,终于把杀兄仇人季武子熬死了,他的儿子却有过之而无不及!看来自己也需要把光复公室的重任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了。

自从吴孟子嫁到鲁国之后,已经十多年了,昭公还有一位宠妃,与吴孟子情同闺蜜,当年吴孟子和宠妃二人同时怀上了国君的孩子,二人相约一起离开曲阜到山中别馆清净之处待产。吴孟子先生下了儿子公衍;宠妃对吴孟子说:“妹妹这两天也就要生了,等妹妹生下孩儿,你我一起去向国君报喜。”三天之后,宠妃生下了儿子公为后,立即派人跑去向昭公报喜,昭公随后得知吴孟子也生下了公衍,就以宠妃所生之子公为为兄,吴孟子所生之子公衍为弟。到现在两个儿子也已经十多岁了,昭公便命二人苦练射箭本领,努力学习各国历史、《周易》和《诗》、《书》、《礼》、《乐》。昭公还有两个儿子公果和公贲,但两人年龄尚小,还未启蒙读书。

秋天,郯国的国君来到曲阜朝见昭公。郯国是少昊氏的后裔,少昊是黄帝(轩辕)长子、嫘祖所生。他生于穷桑,姓姬,名挚;也有另一种说法,少昊是黄帝长子,名玄嚣,字青阳,号“金天氏”。他是东夷族部落的首领,曾以凤鸟为图腾,建立了“少昊之国”,曾以曲阜为都城。郯国历来都是鲁国的附属国,在鲁宣公四年的时候,莒国曾侵犯郯国,鲁国和齐国一起出面调解但遭到了莒国的拒绝,鲁宣公曾亲自率军讨伐莒国,攻占了莒国的向城,解了郯国的燃眉之急。

去年二月,齐国讨伐徐国,曾借道郯国,还在徐国的蒲隧与莒、郯、徐三国会盟,建立了一个区域性的四国联盟。郯子(郯国为子爵诸侯,所以他的国君称为“郯子”)这次特意带上厚礼和大量财货,前来朝见鲁君,表示郯国还是鲁国的附属国,愿意继续事奉鲁国。

鲁昭公设享礼款待了郯子。席间,叔孙昭子问郯子:“郯国乃少昊之后,听闻少昊氏以鸟作为官名,这是何故?”

郯子答道:“少昊氏为我的祖先,其父黄帝以云记事,因此设立云师,而以云为官名;炎帝以火记事,以火为官名;炎帝之后共工氏以水记事,以水为官名;太昊氏以龙记事,以龙为官名。我祖少昊挚即位之时,凤鸟来朝,因此以鸟记事,以鸟为官名。凤鸟为历正,职掌历法;玄鸟掌管春分、秋分;伯劳掌管夏至、冬至;青鸟掌管立春、立夏;丹鸟掌管立秋、立冬;祝鸠为司徒,雎鸠为司马,鸤鸠为司空,爽鸠为司寇,鹘鸠为司事,以此五鸠来聚集百姓。五雉为工正,主管各种技工,改善各种器物用具、统一尺度容量,以使百姓得到公平公正。九扈是九种管理农业的官职,是制止百姓、不让他们放纵的。自颛顼(zhuān xū,黄帝之孙,少昊弟弟昌意之子,继少昊为帝)以来,无法用远古的天瑞记事,于是用就近的民事来记事,设立民师,以民事为官名,从此不再延续过去的传统了。”

郯子有学问,熟悉古代的典章制度,这一通讲解,听得鲁国君臣佩服不已。此时孔子二十七岁,正在鲁国朝中担任低级官职,他求学若渴,听说了郯子知识渊博后,专门前去拜见,拜郯子为师,虚心向郯君学习古代典章制度和各类学识。后来他深有感触地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听说在周天子那里失去了古代的官制,官制的学问还保存在远方的小国,现在知道真是那样啊!”

晋卿荀吴因为率军攻打白狄人鲜虞国、肥国和鼓国而名声大振,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夏天,正卿韩宣子梦见先君文公拉着荀吴并把陆浑之地交给了他。陆浑之地居住着陆浑戎人,他们是西戎的一支。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申侯联合西戎灭了西周,攻破镐京,西戎的主力就是陆浑之戎。后来秦穆公经过多年征战,称霸西戎,将陆浑之戎迁到了晋国,陆浑之戎在公元前638年举族迁徙到了现在位于京师洛邑附近的陆浑之地。楚庄王曾在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亲率楚军征服了陆浑之戎,将这支戎人部族变成了楚国的附庸。

韩宣子将自己的梦禀告了晋顷公,请求派大将荀吴(中行穆子)讨伐陆浑之戎,拔掉这颗楚国安插在自己卧榻之侧的钉子。晋顷公对于韩宣子的政令从来都是言听计从,由于陆浑之戎居住的地方距离京师洛邑不远,他还是派出大夫屠蒯(原晋平公膳宰)前往周王室先行禀报,但不说将剿灭陆浑之戎,只说晋国将派卿士前往周朝王畿之地的雒水和三涂山祭祀天神,请求周王室允准。上大夫苌弘对周卿刘献公说:“晋国使者屠蒯的脸色凶猛,他们应该不是为了祭祀而来,恐怕是要讨伐戎人。陆浑氏与楚国甚为和睦,一定是因为这个,晋国要攻打陆浑之戎,周王室要做好防备。”刘献公禀告了周景王,王室军队在王畿附近加强了戒备。

九月二十四日,中行穆子率领晋军从黄河的棘津渡口渡河,为了向周王室有个交待,晋军先派祭史用牲口祭祀雒水,其实这是在掩护晋军的军事行动。陆浑戎人完全没有发现晋军的动向,二十七日,晋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陆浑发起了进攻,彻底剿灭了陆浑之戎,陆浑头领狼狈逃奔了楚国,他的大批族人逃奔了周王室的甘鹿城,被周王室俘获。

这年冬天,有彗星从天上的大火星宿划过,慧尾向西一直延伸到了银河,鲁国群臣立刻在朝堂之上议论了起来。大夫申须分析道,彗星形如扫帚,能除旧布新。天事常常象征着人间的吉凶,如今彗星清扫大火星宿,明年大火星宿在天上再次出现时,大火必然将在人间散布,到那时诸侯会有火灾吧?”

大夫梓慎最擅长阴阳之说,大约二十年前的鲁襄公二十八年,鲁国冬天没有结冰,他就曾为国君襄公分析出宋国、郑国将会发生饥荒。这次梓慎再一次展示了他的学识,预测明年周历五月壬午(十三日),宋、卫、陈、郑四国将会发生火灾。鲁国君臣一听鲁国不会遭受彗星带来的火灾,自然都长舒了一口气。

郑大夫裨灶也根据天象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他对执政子产说:“彗星出现,天象示警。明年宋、卫、陈、郑将同日发生大的火灾,如果我们郑国用瓘斝(guàn jiǎ,盛酒器)、玉瓒(zán,玉柄勺,用来盛酒)祭祀神灵,郑国一定不会发生火灾。”子产没有同意。

果然,第二年(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五月十三日,宋、卫、陈、郑同日发生了火灾。刚开始是大火星宿在天空出现,五月七日,刮起了大风。梓慎说:“这是融风(东北风),是火灾初起。七日之后,大火将起。”两天之后,风刮得更大了。十三日,大风狅卷,宋、卫、陈、郑四国都燃起了大火。梓慎登上曲阜城内的大庭氏府库远远眺望,说道:“火势确是来自宋、卫、陈、郑四国。”数日之后,四国的使者纷纷来到鲁国来报告了火灾。

郑大夫裨灶叹道:“不采纳我的建议,郑国还会再发生火灾。”朝中众大夫请求子产采纳裨灶的话,用瓘斝(guàn jiǎ)、玉瓒(zán)祭祀神灵,子产还是不准,他说:“天道悠远,人道切近,两不相关。裨灶说过的话多了去了,偶然说中而已。当务之急是扑灭火灾,保证国家和百姓的安全。”于是下令灭火,并派人护送在郑国的诸位晋国公子、公孙离开都城新郑,命郑卿子宽(名游速,游吉之子)、大夫子上巡视都城内的祭祀场所,尤其要确保太庙的安全。

子产还命太史、太祝将历代先君的神主石函集中到周庙加以保护,并在太庙向诸位先君进行了报告。他下令郑国官员各尽职守,登记被烧毁的房屋并减免受灾户的赋税、发给他们重建房屋的材料;都城内市场停市,哭祭三日,并派出行人(外交使者)向诸侯报告。

宋国和卫国的情况也都差不多,只有陈国没有救火,任由大火燃烧多日,陈国近邻许国也不派人前往陈国吊唁。天下众君子都看出来了,陈、许两国亡国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