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曲阜保卫战

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十月,吴王夫差派使臣到访鲁国,告知鲁国君臣:齐国出尔反尔,吴国将出兵攻打齐国,要求与鲁国为盟、联合讨伐齐国。这下让鲁国君臣很是为难,鲁国与齐国刚刚盟誓和好,现在吴国要求鲁国出兵攻打齐国,这不是破坏鲁国与齐国的盟好关系吗?更好笑的是,被鲁国释放回去的邾隐公,由于荒淫无道,又被吴国派太宰伯嚭拘禁在邾国,他找机会逃奔了鲁国。鲁国俘虏过邾隐公,还在亳社向神灵献俘,把他放回邾国后,这位邾隐公自己又逃到鲁国避难!鲁国也不愿意得罪吴国,季康子劝邾隐公道:“邾子与齐侯有甥舅之亲,鲁国愿意护送你去齐国。”于是就把邾隐公这个烫手的山芋推给了齐国。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三月,鲁国执政季康子迫于吴国的压力,只好把国君鲁哀公推出来,率领鲁国军队与吴王夫差会合,同样被迫出兵的还有邾国和郯国。吴、鲁联军驻扎于齐国南部边境的鄎邑。齐国朝中一片混乱,被齐悼公杀害的鲍牧家人、齐卿陈成子(陈僖子于当年去世,陈成子名陈恒,是陈僖子的儿子)等人合谋弑杀了齐悼公,立悼公的儿子公子壬即位,史称齐简公。齐国派使者来到鄎邑,向吴鲁联军禀告:国君薨逝。春秋惯例,诸侯国丧期间不宜征伐;齐悼公是鲍氏、陈氏拥立的,但由于昏庸无道,反而被鲍氏、陈氏弑杀,齐国各大家族都没有反对,也都希望以此迫使吴、鲁撤军。

夫差得知齐侯被弑杀,心中有些懊恼。他想做诸侯霸主,齐国国君去世,吴鲁两国就必须撤军,方才符合周礼;否则,吴国难以服众。鲁哀公已经派人来向他请求罢兵了,吴王夫差脑筋一转,他命在联军军营之外哭祭齐悼公,一哭就是三天。其实他是在演戏,表明自己心忧诸侯,誓言要替齐悼公讨伐弑君逆臣,为齐国国丧之后再次讨伐齐国进行铺垫。夫差这次出兵,还派吴国大夫徐承率领吴国水军,自沿海北上攻齐,但被齐军打败,因此夫差下令撤军回国。鲁哀公也率领鲁军返回了国内,但在当年秋天吴王夫差就派人来到鲁国,通知鲁国:来年再次讨伐齐国,命鲁国加紧备战。

吴、鲁联军刚撤,晋国正卿赵鞅却不顾周礼和诸侯之间的惯例,在齐国国丧期间发兵攻打齐国,以报复齐国支持晋国范氏、中行氏反叛。晋国攻占了齐国的犁城和辕城,拆毁了高唐的城墙,一直打到齐国的赖城后,方才撤军回国。

齐简公即位后,重用了拥立自己的陈恒(也称田恒、田常)为左相;同时还任命宠臣阚止为右相。阚止原来是公子阳生(齐悼公)的家臣,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秋天,齐景公去世后,阚止随公子阳生在十月份投奔了鲁国。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秋天,陈乞(陈僖子,陈恒之父)与鲍牧两位大夫将国君安孺子赶下台,迎立流亡鲁国的公子阳生为国君,公子阳生在返回齐国时,尚不知此去临淄吉凶如何,因此特意将自己的儿子姜壬(公子壬)托付给家臣阚止,让他在鲁国照顾好公子壬,等候自己的消息。齐悼公即位后,才将公子壬接回了临淄,阚止也一起返回了齐国,被齐悼公任命为大夫。由于阚止与公子壬曾共患难,因此在公子壬(齐简公)即位后,随即任命阚止为右相,十分宠信。

齐国新君刚刚即位,又受到吴军讨伐,对晋国赵鞅率军趁火打劫之举一时半会儿还无力报复。齐简公对鲁国背弃盟约、与吴军一起攻打齐国很是不满,而且鲁国实力弱于晋、吴两国,因此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春天,命齐卿国书、高无邳率领大军攻打鲁国的清城。

季康子对季氏家宰、孔子门生冉求说:“齐军驻扎在清城,必是要攻入鲁国,怎么办?”

冉求答道:“三桓之中,可一位留守曲阜,另外两位随国君前往清城抵御齐军。”

季康子说:“不行。”

冉求一看季康子不同意大军北上迎击齐军,接着又建议道:“那就在境内抵御齐军。”

季康子与孟懿子和叔孙州仇商议抵御来犯齐军之事时,孟氏、叔孙氏不同意季氏的方案。季康子又征询家宰冉求的意见,冉求说:“既然孟氏和叔孙氏不同意,那国君就不必出征了。您自己亲率大军,背城而战。另外两家如果连背城之战都不参加,那就不能算是鲁国人了。鲁国卿大夫各家总共拥有的战车比齐国多,即使您一家的战车也胜过齐军,您有什么可担心的?他们两家不想出战也是自然,因为政权掌握在季氏手中。您在世之时,齐人来攻打鲁国而不去出战,这可是执政大人您的耻辱,那就完全不能和诸侯并列了。”

季康子觉得冉求所言很有道理,于是就带着他一起去参加朝会。季康子命冉求在公宫与旁边的党氏府邸之间的夹道等待。朝会之上,叔孙州仇派人召冉求上殿,向他询问对于迎战齐军的意见。冉求答道:“家主对此谋虑深远,小人知道什么?”孟懿子逼着他回答,冉求只好说:“小人是考虑好了才说话,估计好力量才出力的。”冉求的意思是说,叔孙州仇、孟懿子才能力量不足,所以不和他们谈论战事。这其实是激将之言,叔孙州仇还真让冉求激怒了,他说:“你这是说我成不了大丈夫啊!”退朝之后,大司马叔孙州仇就开始检阅军队。

鲁国军队终于出战了,孟懿子的儿子孟孺子泄(孟氏家主继承人,名姬彘,字泄)率领鲁国右军,孟氏家臣颜羽为他驾御战车,邴泄为车右。季氏家宰冉求率领左军,季氏家臣管周父为他驾御战车,樊迟(孔子门生)为车右。季康子说:“樊迟年纪太小了。”冉求道:“他能服从命令。”

季氏左军出征的甲兵有七千人,冉求带领三百武城人作为自己的亲兵,他命老幼军卒守卫宫室,大军驻扎于曲阜南门之外。五日之后,孟氏率领的右军才跟上来。鲁昭公之子、鲁哀公的堂哥公叔务人见到守城的兵士们,感动得落泪,他说:“徭役烦,赋税多,高高在上的官员们不能谋划,士卒们不能拼命,还用什么来治理百姓?我既然说了有人不能尽死力,敢不努力为国!”

齐国大军来到了曲阜郊外,从稷曲发动进攻,鲁军则不敢越过壕沟迎战。冉求车右樊迟说:“不是众将士不能跨过壕沟冲杀,是大家还不信任你啊!请将号令重申三遍,然后带头冲过壕沟迎战齐军!”冉求照着樊迟说的,重申了三遍号令,然后身先士卒冲向了齐军,鲁军众将士紧随其后,杀入了齐军阵中。孟孺子泄实在是不欲战,虽然勉勉强强地来了,但一开战就先跑了。齐军看到鲁国右军奔逃,在其后紧追不舍。陈成子的两个兄弟、齐大夫陈瓘(guàn)、陈庄(陈昭子)带人徒步追过了泗水。

孟氏族人孟侧落在了最后跑回来,他从箭囊里抽出箭抽打着他的马说:“这马不肯往前跑!”

有同伴问兵士林不狃:“要逃跑吗?”

林不狃道:“谁还不跑呀!”

同伴说:“不应该停下来抵抗齐人吗?”

林不狃说:“停下来抵抗就算好人吗?”他说话时从容缓步,跑得慢了些,结果被齐军士兵射杀。

冉求根据齐军的阵列情况,指挥左军使用长矛猛攻齐阵,砍下了齐国甲士八十人的头颅,齐军出现了混乱,不能整顿军阵。天黑后,鲁军斥候报告说:“齐人逃跑了。”冉求三次向季康子请求追击齐军,季康子都没有准许。

统领右军的孟孺子泄对众人说:“我不如御者颜羽,但比车右邴泄高明。颜羽精锐敏疾,我不想作战也只能不说话,而邴泄却嚷嚷着逃跑。”

鲁昭公之子公叔务人(公为)带着他宠爱的小僮汪锜同乘一辆战车,一同战死,鲁军对他们都加以殡殓。孔子夸赞小僮汪锜道:“能够拿起干戈保卫国家,可以不作为夭折对待,而应与成年战死者享受同等殡葬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