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的生理功能
(一)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人从幼年开始,随着肾中精气的逐渐充盛而出现“齿更”“发长”等迅速生长现象,以后又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而产生了一种称作“天癸”的精微物质。由于“天癸”的作用,促使机体的性腺发育而进入青春期,在女子出现按期排卵“月事以时下”;在男子则出现“精气溢泻”的泄精现象,性机能逐渐成熟而具备了生殖能力。人到中年后,随着肾中精气的逐渐衰少,“天癸”也随之逐渐衰少而至衰竭,出现性机能和生殖能力的逐渐衰退,形体也日渐衰老而进入老年期。可见,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气的盛衰是机体生、长、壮、老、已之本;机体的齿、骨、发的生长状态是观察肾气盛衰的外候,判断机体生长发育状况和衰老程度的客观标志。
(二)维持机体“阴平阳秘”
肾精和肾气的功能活动状态可有阴阳之分。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润濡养作用者为肾阴;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温煦推动作用者为肾阳。肾阴又称“元阴”“真阴”;肾阳又称“元阳”“真阳”,肾阳和肾阴在人体内部既相互对立制约,又相互联系依存,共同维持着机体相对平衡的“阴平阳秘”状态。当外感内伤侵袭人体,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被破坏,相对的动态平衡被打乱,就会发生肾阴、肾阳失调,出现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等病理变化。如肾阴不足可出现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男子遗精及女子梦交等症。肾阳不足可见神疲乏力、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频数或失禁,以及女子宫寒不孕、男子阳痿早泄等症。
肾阴和肾阳两种功能和活动状态是人体各脏阴阳的根本。《类经附翼·求证录》说:“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阴阳失调时,会导致其他各脏的阴阳失调,如肾阴虚不能滋养肺阴,可致肺肾阴虚,燥热内生而出现口渴引饮、干咳无痰、大便秘结、烦躁易怒等症;肾阴虚而不能涵养肝阴,则肝肾阴虚而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肾阴虚而不能上承于心,可致心肾阴虚,心火上炎;肾阳虚不能温化脾阳,可致脾肾阳虚而内生寒湿或水气泛滥;肾阳虚不能温煦心阳可致心肾阳虚等。反之,其他脏腑的阴阳失调,日久也必累及于肾,耗损肾中精气,致肾的阴阳失调,此“久病及肾”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