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痰的代谢与糖尿病的关系
一、痰的形成
痰与饮系相对而言,痰和饮同为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以稠浊为痰,清稀为饮。《景岳全书》说:“饮清澈而痰稠浊。”痰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有形之痰”一般指肺部渗出的和呼吸道分泌的痰,也称外痰,为狭义之痰。“无形之痰”是体液在机体停滞积聚,逐渐蕴结而成,故称内痰或广义之痰。“百病皆由痰作祟”“痰为百病之母”是说痰常随气机升降流行,内留脏腑,外达筋骨皮肉而形成多种疾病。当痰阻于肺,肺失宣降则出现咳喘咯痰之呼吸道疾病;痰阻于心,心血不畅,胸闷心悸之胸痹见于糖尿病冠心病;痰迷心窍则神昏,谵语见于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或合并脑血管病变;痰火扰心则发癫狂见于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兴奋症;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胃脘痞满见于糖尿病胃轻瘫等胃肠功能紊乱;痰在经络筋骨,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则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
(一)脾为生痰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脾运化水液的功能是指脾将饮食中的水液吸收并输布周身,并将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若脾气虚弱,或脾胃升降功能障碍,体内的水湿或精微物质变化而为痰。故《诸病源候论》说:“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有痰饮也。”《景岳全书》亦谓:“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虚使然。果使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而为痰,惟其不能尽化,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临床所见,糖尿病患者体形以肥胖居多,胖人多脾虚,痰湿壅盛,痰湿淤久,化热伤津,久病入络为其主要病机。
(二)肺为贮痰之器
肺主气司呼吸,具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之功。肺为娇脏,易外感六淫,可致肺失宣降,而咳咯痰涎,喘息痰鸣,水津不布小便短少。“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脾运化后的水谷精微、津液靠肺的宣发肃降,布散于全身,以充养滋润各组织器官,并将代谢产物通过汗孔排出体外。肺气肃降,水液经由三焦而不断向下输送至肾和膀胱,然后化作尿液排出体外。若肺失宣肃,则治节无权,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水液停聚成痰。若肺阴不足,虚火灼津,炼液成痰,或肺气郁久化热,热盛伤津成痰。根据脏腑相关理论,脾肾之气虚弱,湿聚成痰或水泛为痰,均可上渍于肺。肺本身宣降失常,水津不布易生痰涎;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易生痰上壅于肺,故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肺生之痰因感邪途径和性质不同,有热痰、湿痰、燥痰、寒痰、风痰之异。治疗时宜权衡主次轻重,灵活辨证施药。
(三)血瘀酿痰
《灵枢·痈疽》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心主一身之血脉,津血同源。若心气虚弱,则气滞血瘀成痰,或他脏痰浊乘虚而入,蒙蔽心窍;若心阳不振,气血失常,可致心脉痹阻,气血津液凝聚成痰。《类证活人书》说:“心包络之痛,有痰涎停伏,窒碍不通而痛。”此为化痰法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思路。目前在临床应用中药治疗脑血管系统疾病、抑郁证、躁狂证、顽固性失眠症等常以痰蒙心包论治,从化痰开心窍取效。痰瘀学说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特有的病因病机理论,涉及临床各学科的多种疾病。近年来,有关糖尿病痰瘀本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从痰瘀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治疗的主要治则之一。
(四)气滞聚饮蕴痰
肝主疏泄,调畅精神情志和全身的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肝失疏泄则全身气机不畅,血运失常,致水谷精微、气血津液等运行不畅,发生各种痰病、瘀证、痰瘀相兼之证等。如梅尼埃病之痰饮上逆者,慢性肝炎痰浊阻络者,糖尿病之肝气不舒,痰瘀互结证等。
(五)肾虚精亏生痰
《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人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及运行,靠肾的阴阳协调,开阖有度。若肾的阴阳失调,开阖失度则水液内停凝而为痰,肾精亏虚,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均可致水湿内停成痰成饮,故曰“肾为痰之本”,“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肺。”《景岳全书》“五脏之病,俱能生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糖尿病肾病晚期肾阳虚衰,体内水液代谢紊乱,痰浊阻络可致水肿、关格之症。
此外,三焦不利亦易聚饮成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三焦气化,靠肾中阳气的温煦,才能得以实现。若三焦气化失常,则气血郁滞,水液运化失常,痰浊内生。正如《济生方》所说:“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饮停聚,不能宣通,聚而成痰饮,为病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