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痰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由于痰饮所致的病症繁多,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痰饮病症随痰饮停聚的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不同,因“肥人多痰湿”,无形痰饮多见于肥胖之人,所以肥胖者被称为“痰湿之体”。痰湿之体指“内痰”集聚,涵盖了肥胖型糖尿病。肥胖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主要发病因素,可见痰饮可诱发2型糖尿病。由于痰饮输布失常,当痰湿痹阻心脉可引起胸闷心悸,见于糖尿病心脏病;痰湿痹阻脑络,蒙闭清窍引发糖尿病脑血管病;“肾为痰之本”,当肾阳虚衰,痰浊阻络可引起水肿、关格等糖尿病肾病。可见痰是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
中医学对痰病认识很早,《诗经·风》即有“陟彼阿丘,言采其虻”之句。经研究“虻”就是常用化痰之药贝母。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半夏、杏仁、服零(茯苓)、白付子(白附子)、皂荚、虻(贝母)等十几味化痰药。《黄帝内经》中不但有关于痰病的描述,而且还有治疗单方。《素问·奇病论》说:“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以一味芳香气清之兰草方,治疗因痰热扰胸,胃肠秽浊之“口甘”症。《灵枢·邪客》:“目不瞑,不卧出者……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以半夏汤治疗脾胃失调,痰浊中阻之“目不瞑”(失眠症)。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以后的《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圣济总录》《济生方》等皆有“痰饮”专篇。后世医家对痰病理论多有发挥,如金元时期的医家张子和将痰分为“风痰”“热痰”“湿痰”“食痰”,并提出“痰迷心窍”之说。明代李梴指出“气痰”乃七情郁结而致,提出“百病兼痰”之说等等。治痰之药和治痰之方则不可胜数。
综上所见,痰的病症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有密切联系,可见无形之痰是导致“消渴病”和消渴病兼病的病因和病理基础,相当于糖尿病伴有胰岛素抵抗及诱发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