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步上正轨

回到双月岛后,徐仲平立刻开始着手经营起贸易路线。

在他们离开的这段时间内,牛壮等人不遗余力地挖掘盐矿,制造精盐,成品已经装了满满一仓库。

为了方便区分,徐仲平把去吕宋岛的商船起名南洋号。

把去泉州的商船称为福广号。

一切准备妥当,南洋号就先扬帆起航,目标吕宋岛,其搭乘了约30名船员。

他们都配备了精良的火枪和铠甲,南洋号上也摆满了六个炮台。

故而别看它孤身一船,战斗实力也不容小觑,普通的海盗想要占便宜,可要吃尽苦头。

南洋号起航后,徐仲平的系统里就可以看到一个小船的图标在缓缓移动,并且实时播报它的粮草消耗、船员忠诚度和危险程度。

贸易路线的危险程度系统分为五颗星。

因为吕宋岛海域已经完全被宋家控制,故而此次贸易危险程度很低,系统显示为一颗星。

徐仲平猜想如若远洋贸易恐怕危险程度会更高,但是相对来说收益也会更高。

高风险高收益,符合逻辑。

安排好南洋号后,转眼看向福广号,帝王蟹捕捞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不过,毕竟帝王蟹稀少,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海产品,有海胆、海鱼、生蚝和扇贝。

福广号的目标自然是泉州,徐仲平让它用海产品换回一些瓷器及丝绸。

这些是大明特产,在其他国家尤其受欢迎,转手就能提高几倍的价钱。

由于大明的海禁政策,渔民出不了远海,故徐仲平认定他的帝王蟹和海产品一定会比较受欢迎。

不久,福广号也开始在贸易路线上缓慢前行,由于李家的灭亡,福建一带并没有实质的竞争对手,所以危险等级为两颗星。

这是由于大明政策变化的风险。

好在徐仲平从李朝手中骗来了在泉州做贸易的文书,他可以堂而皇之的代替李家在泉州贸易。

两艘商船处理完毕,系统显示大约一个月后返航,到时它们就能带回财富。

徐仲平可以再次把注意力转回双月岛上。

经过四圃轮作的方法,刘老的耕地初见成效。

双月岛能做到基本的蔬菜自给自足。

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矿工和农夫还有渔民需要足够的体力工作,肉食是必须的。

光光吃肉质嫩滑的海产品,会导致身材瘦弱和牙齿变形,就像倭人一般。

徐仲平也受不了一点肉腥没有,所以他派孙小猴去附近的岛屿寻找村庄购买双月岛岛民的口粮。

最后,是防御措施。

平原上的民居已经建造完毕,可以供给全部岛民居住和生活。

奔月港上的集市建造的差不多了,等商船带回稀有的商品,这里就可以开市了。

为了保卫双月岛,两边的炮台也在如火如荼的建造着。

依靠地利优势,炮台一建成,双月岛将成为易守难攻的堡垒。

负责训练岛民的就是季和夷和诸葛为。

除了负责建造、挖矿、种地、捕鱼的人,徐仲平还挑选出了一百名轻壮男子成为岛上的防御部队。

他们在季和夷和诸葛为的带领下日夜操练。

季和夷教他们武术、枪法等。

诸葛为则训练他们阵法和兵法。

终有一日,他们会成为岛上的精英部队,待双月岛人数扩充时,他们就可以带领操练新兵。

另外,徐仲平不忘挑选一些少年,他们学习能力快,但个头不高,不适合加入军队和农耕。

他们的任务是跟武大、武二学习工匠技术,和刘老学习船只修理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火枪和铠甲需要他们打造。

战斗损伤的船只需要他们修理。

好在留给他们的时间还很多,岛民的数量并不多,大多都被安排了工作,这一百名士兵对武器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

武大和武二两人就可以包揽整个工作。

只有当他们的人数扩展到千人时,才会有较长的工期。

就这样,一切安排妥当,双月岛渐渐步上了正轨。

......

一日,徐仲平正在山顶眺望整个双月岛的布局时,一阵呼喊传来,山下的岛民乱了起来。

徐仲平连忙下山查看,就看到岛民四处奔逃,往岛内跑去。

刘老气喘吁吁的过来说道:“船主,不好了,海水暴涨,淹没了岸边的房子。”

“什么?”

话说双月岛的海潮涨落,在他们第一天登上岛屿就已见识到,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可潮水涨过两岸,他还是第一次碰上。

此时,天气晴朗,并没有那天的暴风雨。

潮水却涨的格外高,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徐仲平思考起来,看来这跟地球公转有关,一年中会有这么几天涨潮超过平时的水位。

可惜,他们花费了几个月建造的市集毁于一旦。

要想发展,必须优先解决这个麻烦。

好在涨潮的时间并不长,海浪在第二日早上渐渐退下,留下一方残垣断壁。

众人垂头丧气,这是他们数月的成果。

徐仲平击掌大声安抚道:“大家别气馁,大家想想华夏大陆上的黄河、长江肆虐了数千年,他们是我们的母亲河,也常常泛滥成灾。”

他顿了一顿,“月河也是如此,他能滋养我们,也会为害一方。”

“故而,我们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治河!”

“治河?”众人哗然起来。

见大家不相信,徐仲平微微一笑,“大家放心,治河我也略懂。”

众人对船主的话深信不疑,他一次次带领他们度过危机。

所有人都屏气凝神听候徐仲平的指令。

徐仲平大手一挥,“所有人先停下手中的活儿,我们要在一月内改变月河涨潮的趋势。”

众人欢呼起来,气势高昂。

徐仲平在担任船主和岛主的这段时间中,学会了怎么当一个领导。

他身上负有重任,扛着肩担。

虽然没有两京十六省那么重,但也使他如履薄冰。

这天夜里,徐仲平没有睡觉。

他拿出图纸,在河道上画了一道又一道方案。

他知道他必须参考前任的智慧。

而最优秀的成品就是都江堰。

它能在技术落后的战国时代成为治河的典范,一定有可取之处。

在人力物力不足的双月岛上,这是最好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