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侯景降南梁

阳州城外,只见一人一骑,矗立在城门口。

城上士兵大喊:“滚开!”

城下的男子说道:“告诉大王,高岳前来领军。”说完,就骑马向城门走去。

士兵听闻是高岳,赶忙打开城门。

高澄听闻高岳已经到来,便让士兵打开城门迎接高岳。

只见高岳下马行礼道:“大王,我有甲胄在身,恐怕无法行跪拜之礼,还望大王成全。”

高澄点了点头说道:“高岳,知道让你来领军的目的吧?”

高岳当即拿出怀中的军令状说道:“我愿立下军令状,挡不住李弼所部,我自缚回晋阳,任凭大王处置!”

高澄明白,高岳这员虎将,要发力了,便冲高岳笑了笑说道:“那就指望将军了。”

高岳听后道:“不敢!全都是仰仗大王的赏识和恩赐。”说完,高岳就带人前往军帐内,开始商讨进攻弘农的办法。

而高澄决定,暂时留在阳州,督战。

这时,甲士拿着韩轨的信件,走到高澄身边说道:“大王,韩轨来信。”

高澄急忙拆开看了起来,毕竟,韩轨现在已经围困了侯景的大本营,长社城,这就是为什么不能从阳州撤军的原因。

只见韩轨信中写道:禀大王,截获侯景和南梁的书信往来,侯景已有向南梁称臣之意。

原来,侯景见西魏被阻,就写信给宇文泰,却遭到宇文泰的拒绝,荆州的王思政也不在率军前来求援,侯景无奈,只好选择向南梁求援,想让南梁发兵解围。

高澄当即下令道:“告诉韩将军,不惜一切代价攻破长社城,让慕容绍宗领兵阻击南梁军队。对了,告诉慕容绍宗按我之前说好的进行。”甲士听后,便将高澄的命令传递下去。

长安城内,西魏大行台左丞王悦劝解宇文泰道:“大王,如今侯景虽然表面臣服于我们,其实,是想着让我们去替他消耗东魏军的实力,好让他可以吞并东魏,还请大王下令,让大军撤离。”

宇文泰犹豫不决,他明白侯景的野心,但如今关中缺少士兵,又缺少粮食等物资,大统八年,他开始实行府兵制,在第二年,将关中陇右豪强强行迁入长安,表面上,关中豪强不敢有怨言,但背地里,早就想着谋反了。

宇文泰太想要侯景的土地和人马,来补充西魏的军队和人口。

王悦看出了宇文泰的心思,就对宇文泰说道:“大王想想,高欢刚死,侯景就反了,如果,大王您把侯景邀请入关中,只怕到了最后,侯景占据州府,勾结豪强,成了我们的大患啊!”

宇文泰听后,沉思片刻,便对王悦说道:“有道理,让韦法保、贺兰愿德停止前进,回原地驻防,让李弼暂时屯驻弘农,监视东魏动向。”

王悦听后,连连称赞道:“大王英明。”

韦法保和贺兰愿德接到军令,就率部撤离,李弼收到命令后,驻扎在弘农,监视东魏的下一步动向。

高澄很快就接到了来自西魏探子的消息,高澄将内容讲给众人听后,说道:“侯景现在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啊。”

说完,便笑了起来,祖珽上前说道:“大王,现在我们应该回师洛阳,准备收复失地,探马来报说,侯景已经派出使者向萧衍称臣了。”

高澄点了点头,便吩咐高岳领兵驻扎阳州一带,监视西魏,自己率领人马回师河南,备战南梁。

众将听令后,便纷纷出帐,开始安排起来。

第二日,高澄率部离开阳州,赶往洛阳。

侯景派遣使者丁和,想办法出城,前往南梁。

建康大殿上,萧衍对群臣说道:“朕很少做梦,一旦梦见什么,就会十分灵验,朕前日,梦见东魏河南诸州郡来降,今日果然得到验证啊!”说完,就笑了起来。

群臣皆拍马屁道:“是陛下的英明神武,让东魏河南诸州不敢不降,河南诸州认为,陛下才是天下共主啊!”

梁武帝听完,便召见丁和说道:“告诉侯景,朕接受他的请降,并封他为大将军、河南王、大行台。”

丁和听后,跪下说道:“谢陛下,还望陛下早日发兵救援,大将军啊!”萧衍点了点头说道:“朕会的。便吩咐散朝。”

散朝后,尚书令何敬容、尚书仆射谢举等人认为,不能接受侯景的投降,毕竟侯景的狼子野心,早就已经是人尽皆知了。

傅岐在家中,听闻萧衍接受侯景投降后,气的起床大骂道:“朱异这个王八蛋!定是他收了侯景钱财,才从中作梗,让陛下接受侯景的投降,这个只会献媚于陛下的小人!真是,可恨啊!”

说完,傅岐就让下人把他的朝服拿出来换上,备车,要进宫去劝谏萧衍。

宫内,萧衍正在参禅打坐。

太监说道:“陛下,大司农傅岐求见。”萧衍一听,便说道:“大司农不是有病在身吗?怎么今日前来见朕?不见。”

说完,萧衍继续诵读佛经。

太监出来对傅岐说道:“还请大司农回去吧,陛下不打算见您。”

傅岐一听,直接冲着内殿大骂道:“陛下,不能接受侯景投降啊!陛下!”傅岐见没人应答,就大喊道:“萧衍!你听到了吗?”

萧衍听见了傅岐冲着自己大喊,只好选择脱下袈裟,往外走去。

傅岐见萧衍出来,便跪下说道:“陛下,不能接受侯景投降啊!”萧衍却说道:“大司农还有病在身,回去吧。”

傅岐跪在地上说道:“若是陛下不答应,臣就跪死在这里!”

萧衍听后摇了摇头,对左右太监说道:“把大司农扶下去。”说完,就走向内宫,披上袈裟,继续诵读佛经。

傅岐被太监搀着出了宫,马车上,傅岐流下眼泪,傅岐明白,这大梁的国运怕是要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