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建学堂

“此事可行否?然如此为之,恐致两地富者愈富,它城贫者愈贫,如之奈何?”

田丰进言,神色忧虑,眉头紧蹙,目光中透着审慎。

张旸微微颔首,神色沉稳,缓声道:

“诚如君言,确有此虞。待商税征得,可补偿它城。盐货之利,亦按比例分润。三成归军,两成归政,盐货来源处依买卖金额共分四成,其余诸城合分一成。”

田丰听闻,不禁点头,神色稍缓,赞道:

“将军此策甚善,如此诸城便无抱怨之由。”

张旸以拳击掌,朗笑道:

“我等利益与共,皆为一体,自当分配合理,如此方能皆大欢喜。”

田丰拱手问道:

“将军,既如此,欲何时全面开商?”

张旸摩挲着下巴,目光深邃,沉思片刻后说道:

“如今已至六月末,便定在七月十五吧。在此之前,元皓先生需多费心力,先遣小规模商队前往河间、安平、清河、平原等地,以王芬之名,宣扬我渤海现状,设法招揽贤才。”

田丰目光一闪,拱手道:

“将军之意,在下知晓。然王芬恐不会顺遂我等行事。”

张旸呵呵一笑,神色轻松,挥手道:

“无妨,我等动作够快即可。尽量以王芬之名广发招贤令,不拘出身。届时,自有人为我等宣扬。”

田丰先是一怔,旋即大笑,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将军欲借寒门之势?”

张旸微微点头,又摇了摇头,说道:

“不止于此,流民、乞丐乃至秦楼楚馆之人,皆可利用,不过费些钱财罢了。能用钱财解决之事,皆不足为惧。”

田丰暗自琢磨,觉此事确需上心,沉思片刻,抬头建议道:

“将军,我等是否应趁早培植细作?”

张旸闻言,当即击掌,眼中一亮,笑道:

“正合我意。以钱财维系之合作,最为脆弱,唯有自家人才可信赖。故而我欲选用世人眼中低贱之辈,暗传黄天之道,描绘渤海盛景,使其心向我等。”

田丰深以为然,朗声道:

“善,便依将军所言。然将军,还有一事相商。一旦全面开商,人手恐不足。我欲修县扩军,将玄甲军扩至五千人。”

张旸眉头微皱,面露思忖之色。

心中念道,兵贵精而不贵多,玄甲军若过多,恐致兵制臃肿,此非善策。

手掌在桌面轻敲十下后,缓缓回道:

“扩军可行,但至多扩至三千人。人手不足,可令力士营相助。且新兵务必先进力士营历练一月,再从力士营选拔进入玄甲军,不可直接选入玄甲军。”

田丰低头沉吟,分析一番后,答道:

“如此亦可。”

张旸见田丰应下此事,面露笑容,高声喊道:

“既然商定,那就上菜吧,我腹中早已饥饿难耐。”

田丰亦跟着展颜而笑,抬手拍了拍,下令道:

“来人,上菜。”

衙役们早已在门外候着,听闻吩咐,立刻鱼贯而入上菜。

菜肴依旧是先前那些,只是新出锅的,热气腾腾,香气弥漫。

待衙役们端完菜,正欲退下。

张旸却开口唤住他们,神色关切地问道:

“县衙外将士饮食如何?”

衙役们此前送完饭菜便走,并未留意此事,此刻面面相觑,皆沉默不语,神色间满是慌张。

张旸嘴角浮起一丝冷笑,不再理会他们,转而对田丰说道:

“元皓先生,换一批人吧。此次我带来不少精干之士,劳烦先生多加提点,日后他们可成为中坚力量。”

衙役们听闻,双腿一软,纷纷跪地,对着田丰哀求道:

“田大人,我等并未犯下大错,万望大人莫要换掉我等。”

张旸看着这群人,心中暗自摇头,到此时他们还未认清形势。

田丰看着跪地哀求的衙役们,没有丝毫犹豫,沉声道:

“将军已有令,我亦不得不从。诸位,等会儿便离开县衙吧。”

衙役们依旧跪地不起,只是对着田丰连连叩首,苦苦哀求。

张旸双眼微微眯起,眼中闪过一丝冷意,心中对这些衙役的身份愈发笃定。

紧接着,高声对着门外喊道:

“来人!”

这一声高呼,席间众人耳朵一震,而县衙外的玄甲军听到呼喊,心头一紧,迅速冲进县衙。

到了屋外,玄甲军透过门扉一瞧,见张旸等人安然无恙,才停在门口,对着张旸抱拳行礼道:

“将军,不知有何事吩咐?”

张旸目光冷冷扫过跪地的衙役,对着亲卫指了指他们,说道:

“将他们拉下去,在此跪着,实在碍眼。若他们无处可去,便送去民屯,让他们有事可做。”

亲卫领命,立即带着玄甲军走进屋内,开始拉扯衙役们出去。

衙役们疯狂挣扎,奈何不敌玄甲军的力气,片刻之后,屋内屋外重归安静。

此时,张旸神色平静,对着田丰笑着问道:

“元皓先生,这群衙役可是那些大族的偏房亲戚?”

田丰缓缓点头,神色间闪过一丝哀戚,叹道:

“正是。本还念及血脉,想给他们留条退路,如今看来,已无可能。”

张旸嘴角微微上扬,摊开双手,说道:

“元皓先生切莫如此说,莫要让我担此恶名。实事求是而言,这群人留在县衙当差绝非好事。就说这桌菜肴,此刻我是不敢再动了。”

田丰面色一沉,急忙上前,作势要以身试毒。

张旸见状,伸手一把拉住他的手臂,轻轻摇头道:

“元皓先生,我并非怀疑你,只是面对这些人,不得不小心谨慎。无论先生有无异样,这桌饭菜我是不会再吃了。”

田丰手臂一松,神色黯然,问道:

“将军对他们竟如此忌惮?连一个机会都不愿给?”

张旸松开手,笑道:

“我何曾未曾给过他们机会?只是他们不懂得珍惜。连封当这般人都背离于我,我又怎敢再信他们?”

田丰一时语塞,回想起封当的选择,往日只是鄙夷,此刻却满心厌恶。

抬眼望去,如今修县上下官吏,除了自己,竟无一个是修县本地人。

如今又来一批精干之士,欲填补乡亭空缺,看来是一个位置都不想给修县人留了。

话说回来,张旸确实不愿任用修县本地人为官。

此地早被他视作重要的桥头堡,否则也不会允许其作为流民中转之地,还准许部分商品流通。

在这样的地方,任用本地人为官吏,极易滋生官商勾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这是张旸绝不能容忍的。

而全面通商之后,对于修县上下官吏,日后监察必定更加严格,每五年还会调走大半,换上年轻官吏,以此磨砺人才。

待黄巾所占之地未来全境通商时,也能有足够的人才可用。

想到此处,张旸敲了敲桌子,神色郑重,对着田丰又问道:

“元皓先生,我欲效仿稷下学宫,待明春回暖之时,建立医、匠、农、军、政、商、文七所学堂,先生意下如何?”

田丰心中疑惑,不知为何要分设七所学堂,在他看来,学者自当博采众长。

于是,拱手问道:

“将军,如此划分是否过细?恐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

张旸神色坚定,直言道:

“能者稀缺,能精通一门已属不易。我所需要之人,是在某一领域钻研至深者,而非涉猎广泛却学问浅薄之人。”

田丰此刻明白了张旸的用意,细细思量后,觉得并无不妥,便不再多言。

张旸见状,站起身来,对着田丰继续说道:

“此事便也交由元皓先生操办。届时修县想必已然富足,也拿得出钱财。等学宫建成,我二人便为正副宫主,先生为正,我为副。”

田丰听到最后,连忙摆手推辞:

“将军,您怎可为副?”

张旸走到田丰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抚道:

“学问之道,不应掺杂政治与利益。先生作为宫主,可专心教学。我为副宫主,有空便来,如此名正言顺。”

田丰听闻此言,不再反驳,行礼道:

“既如此,在下便却之不恭了。”

张旸微微点头,大笑着走出县衙。

对他而言,这等名利于士人如珍宝,于自己却不过是笼络人心的工具。

既然如此,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走出县衙,张旸即刻带兵返回军营。

此时的他早已饥肠辘辘,赶忙对着亲卫吩咐道:

“快去给我找点吃的,实在饿得不行了。”

亲卫一脸疑惑,问道:

“呀,将军在县衙里未曾用餐吗?”

张旸翻了个白眼,没好气地说道:

“没看到衙役都被赶走了吗?他们呈上的饭菜,我怎敢吃?”

亲卫挠了挠头,说道:

“可我们吃了啊。”

张旸一时语塞,摊开双手,无奈地看着亲卫几人。

亲卫几人被看得背后发凉,赶忙转身下去准备吃食。

等人走后,张旸躺在毯子上,默默盘算着接下来的诸事。

首先是乡亭政改,需时刻留意山贼动向;其次是修县与重合全面通商,监督与宣传工作要做好;再者便是开学堂一事。

其中,开学堂最为紧要。

但张旸还在犹豫,是要以修县为中心,在各个乡里都建学堂,还是先在修县建一座大型学宫,打响名声。

思来想去,最后长叹一声:

“且看吧,若盐货获利丰厚,便两者皆做;若仅达利润预期,那就只建一座大型学宫。”

至于汉室是否会关注,张旸全然不担心。

前有王芬为他顶着压力,后有北宫伯玉进犯三辅,南有青州黄巾势力丛生。

幽州虽还算太平,却也自顾不暇。

年初天下大疫,随后京师火灾,皇帝大肆征敛,修建陵园,除正常赋税外,每亩还多征十钱,百姓苦不堪言。

此后,天下起义军蜂起。

随后,四月天降大雨冰雹。

到六月,皇帝又封中常侍等十二人为列侯。

如今的汉室天下,犹如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一点就炸,根本无力再兴兵,多线南征北战。

面对大股流寇,汉室只能好言招安。

对于零星的黄巾和起义军,汉室更是懒得理会,全靠各地自行出资募兵剿除。

张旸麾下数十万黄巾队伍,还战胜了郭典的大军,缴获无数汉军装备,战功赫赫,冀州士人也只得识趣闭嘴。

只能说汉室从上到下已然腐朽不堪,人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目前,只要张旸在渤海安分守己,便无人敢来招惹。

而作为穿越者,张旸大致清楚,从今年开始,直至汉灵帝驾崩,都是绝佳的潜伏期。

他只需做好一件事,那便是广积粮,广积粮,还是广积粮。

待到足以吞并青州之时,便无需再隐忍。

如今看来,至少还需两三年时间。

否则根基不稳,极易被那些心怀不轨的士人掏了屁股。

时间啊,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也足够了。

-----------------

未几,亲卫携干饼至,张旸就此饱腹。

食毕,即行动员之事。

随后,田丰亦为亲卫唤至,遂将乡亭之情状,细细道来。

言罢,数千将士趁夜疾行下乡,直逼修县乡亭,令其猝不及防。

众将士经多番历练,已然聪慧。

此番行动,不再各自分散,而是仗着军威,直捣一亭之弊病。

待弊端肃清,便广募人手,人手充足后,方分拨将士镇守。

此行事之法,虽进度稍缓,然胜在安稳,可免为乡老勾结山匪所袭。

待修县乡亭尽皆克复,众将士书信往来不绝,遂合兵一处,共行剿匪之举。

但逢匪乱之处,便挥军进击。

当地招募之人,见黄巾将士一心做事,皆为其风范所感。

经三四场胜仗后,大多自愿成为黄天信徒。

此中缘由,除将士作为之外,黄巾所予之实惠亦不可小觑。

战利品收缴归公后,多分予众人;玄甲军下乡之时,亦携带钱粮,赈济诸多困苦百姓。

如此实实在在之好处,令百姓不禁感慨:

“此等黄巾义军,前所未见也!”

待修县乡亭政改完成,通商事宜也筹备完毕,渤海全境又进行了为期两旬的匪贼搜查和围剿。

直到七月中旬,渤海一片祥和,百姓和商队在境内无后顾之忧,十几支满载着白盐和二次加工后甘糖的商队便从修县和重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