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世界地图
- 人在秦时,我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 欢乐潇洒哥
- 2292字
- 2025-02-18 00:43:49
“世界地图?”
政哥闻言有些不解。
历代秦王为了统一大业,在地图上花的心思并不小。
所以在政哥的宫殿里面,就有一副完整的七国疆域图,供他参考和学习。
在政哥看来,哪怕是李安澜拿出一副寻常的七国地图来,只怕也是比不上开山裂石的火药的。
既然如此,那么他准备的地图,不是特别精准,就是比七国的疆域还要辽阔,或许还会介绍域外蛮夷什么的。
等到李安澜拿出这幅超级巨大的世界地图时,所有人都被震惊了!
世界太大,秦国太小!
政哥看着这幅巨大的地图,只感觉自己心中的火焰在燃烧。
李安澜笑了笑,开口道:“大王,这就是我们科学一派探索出来的世界地图,或许有些许误差,但基本的轮廓是非常齐全的,只是不知道大王是想当秦国之主,还是诸夏之主,或者天下之主呢?”
政哥第一次看到全世界的全貌,有些震惊,随后很快回过神来问:“秦国之主如何?”
李安澜不急不缓的道:“大王若是只想当秦国之主,那么八年前大王就已经成功了。只需要继续坚持商鞅变法,称霸诸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政哥微微点头,继续问:“诸夏之主如何?”
李安澜指着地图上的战国七雄,朝鲜,百越,中南半岛等地区对政哥说:“若是大王想当诸夏之主,那么就要选贤举能,充分发掘人才,消灭各地的诸侯国,建立一个统一的诸夏国家就能做到了。”
政哥深吸了一口气,看着诸夏之外的广阔天地问:“那,天下之主如何?”
李安澜听到这个问题顿时两眼放光:“大王欲为天下之主,必先为诸夏之主,只有在整合整个诸夏的力量之后,才有进军美洲,澳洲等地的实力。
而且在整合诸夏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用仁义道德的力量,减少诸夏的伤亡,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至于像白起一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事情,更是不能再有了。”
“仁义?道德?”政哥有些不明所以:“寡人虽然有仁义和道德,只怕各国的军队,也不会因此向寡人投降吧?”
“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没有大王想象中的困难。”李安澜沉吟着:“大王以为白起为何要在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
政哥思索片刻,随后道:“当年在长平之战,赵国主将赵括战死,其余赵军投降。
如此庞大的降卒如果被释放或收编,可能重新成为抵抗秦国的力量。
而且秦国军队难以长期监禁或控制数十万降卒,稍有疏忽可能导致暴动或逃亡,威胁秦军后方。
加之粮草短缺,毕竟长平之战持续近三年(公元前262年—前260年),秦赵双方均陷入粮草危机。
秦国虽胜,但自身补给线已接近极限,无力供养这么多的降卒。
此外便是战争消耗了,各国战争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为目标,秦国若保留降卒,需消耗大量资源,可能影响后续军事行动。
当然,白起当年可能也存在政治与战略威慑。
比方说,通过极端手段展示秦国的军事威慑力,削弱其他诸侯国(尤其是赵国)的反抗意志。
特别是赵国,经此一役,青壮年几乎损失殆尽,彻底失去与秦国争霸的能力。
他的这一行动符合我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旨在通过彻底摧毁对手实力,为统一各国扫清障碍。
只不过,如今战争规模扩大,杀伤性手段升级(如“毋独攻”政策),坑杀降卒虽极端,但并非孤例。
再加上秦国实行“首功制”,士兵以斩首数量计功,这种制度可能间接导致对降卒的屠杀。
大抵便是这些原因了。
当然了,白起也不是坑杀了这么多赵军,很多赵军其实是死于和秦军作战,实际被坑杀人数可能远低于此。”
李安澜对此表示认同,随后问了一句:“若是大王为当年的秦王,有没有不杀战俘的可能性?”
政哥思索良久,无奈的摇了摇头:“白起在长平之战后选择不杀战俘的可能性极低。
从当时的军事逻辑、资源限制和政治需求看,坑杀降卒几乎是秦国的唯一选择。
不杀战俘容易导致后勤崩溃,存在军事安全威胁。
毕竟40万降卒若未被解除武装,随时可能反扑;即使被缴械,其人数不比秦军少太多(秦军约50万,实际参战兵力可能更少),所以管理失控风险极高。
一旦降卒暴动,秦军可能腹背受敌。
何况,赵国主力虽灭,但仍有残存势力。若释放降卒,他们可能逃回赵国重组军队,使秦国的胜利成果付之东流。
当年秦国战略目标是彻底摧毁赵国战力,而非“击溃”。
若不杀降卒,赵国仍保有青壮年人口,数年后即可恢复元气。
所以在长平之战的情境下,白起几乎不可能不杀战俘。
这一决策是军事逻辑、资源限制和政治目标的必然产物。”
李安澜继续点头:“大王说的对极了,那么,我们有没有收编赵军的可能性呢?”
政哥叹息了一口气:“几乎不可能,因为赵国士兵与秦军语言、编制、忠诚度差异极大,短期内无法整合。若收编后赵卒倒戈,秦军将面临毁灭性打击。
那么是分散安置为奴或劳役,都是非常困难的。
毕竟秦国人口流动性低,交通和管理能力不足,大规模迁徙易导致逃亡或暴动。
而且我秦国以“耕战”立国,平民阶层承担赋税和兵役,突然引入大量赵人可能引发难以调和社会矛盾。”
李安澜看了一眼政哥,只感觉他现在还没有理解穷人盼造反的真理。
于是只能为政哥解释道:“大王说的太对了,只是我觉得,我们秦国,其实是有办法的。
大王一直把赵人看做一个整体,不能说错,但是,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考虑。
比方说,就从赵国的贵族和平民开始谈!
大王年幼时一直生活在邯郸,对赵国的贫富差距,应该比我更了解!
赵国的贵族,生来便是贵族,拥有整个赵国的土地,美人,珍宝。
赵国的贵族,夜夜做新郎。
赵国的穷人,到死是处男。
赵国的穷人在长平送死,赵王和赵国贵族们躲在邯郸城里夜夜笙歌。
这难道不是大王亲眼所见?
这些赵国穷人难道就不怨恨赵王吗?
我看是怨恨的!
只要大王压着这些赵国降兵为人质,强行把赵国贵族和赵王的土地,分配给这些没有土地的赵国降兵。
哪怕这些赵国降兵依旧被留在赵国,他们和赵王的矛盾都已经不可调和了!
他们只要还想保住自己的土地,房屋,妻子,就只能跟随大王作战,和赵王以及赵国的贵族们打个你死我活!
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