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以前,桥被叫做“梁”或者是“徒杠”,在《史记·秦本记》中:“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桥,直到三国时期,人们有时候还是把桥叫做“梁”。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部分组成。上部结构包括桥身和桥面;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
北方中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水域较少,人们运输物资多赖骡马大车或手推板车。因此桥梁多为宽坦雄伟的石拱桥和石梁桥,以便于船只从桥下通过;西北和西南地区,山高水激、谷深崖陡,多采用藤条、竹索、圆木等山区材料,建造绳索吊桥或伸臂式木梁桥;桥梁的风格上看,北方的桥如同北方的人,显得粗犷朴实;南方的桥也同南方的人,显得灵巧轻盈。
桥梁自产生始,便以属于民众共有的社会性出现。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为私有性,唯有桥梁,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为社会所公有。“修桥铺路”是造福大众的慈善行为,因此被民众所推崇。我国历来修桥建桥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民建,也就是说有一个家族独立建桥;二是募捐集资,上报后获得官府支持,老百姓协力兴建。这种方式最为常用,如历史上著名的赵州桥、泉州洛阳桥等,都是用这种方式修建起来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导,乡绅捐助,并指派官吏或商绅主持完成。以这种方式修建的一般是一些比较大的桥梁;四是全由官府拨款施工兴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