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军事战争》:中国历代战争

商汤灭夏

商族发展到商汤时,已经变得非常强大。夏朝末期,夏王桀大兴土木,奢侈淫逸,征伐邻国,残杀异己,横征暴敛,怨声四起,大臣关龙逢曾多次劝谏夏桀,最后却为夏桀所杀。商汤于部族内布德施惠、轻赋薄敛、扶困救穷、勤政廉明,周边诸侯都归顺他,百姓也亲附他,他统治时期社会稳固。他又任用伊尹、仲虺为左右相,伊尹为奴隶出身,对民众疾苦十分了解,为相后,又推行改革,安定社会。此后商汤入据中原,先击败韦、顾等邦国,后又击败昆吾,并于夏军决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夏桀大败奔溃,南窜于南巢(今安徽巢湖附近)而死,夏朝灭亡。

武王伐纣

商朝自帝武乙开始就已日渐衰败,到纣王(商代最后一个国王帝辛,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时,已经经历了帝武乙、太丁、帝乙三世衰微。纣王虽不讲文治,但却讲究武功,他多次向东讨伐东夷,俘获了大批奴隶,使商朝一度又出现了强盛的势头。

然而,纣王却异常的荒淫残暴。他贪恋酒色,后宫美女如云,其中有一个叫妲己的女子最受纣王宠幸。纣王对她几乎是言听计从。为了能让妲己欢心,纣王特意修建了“酒池肉林”,在酒池里装满美酒,旁边立木悬肉,并命令许多男女脱光衣服在其间追逐嬉戏,他和妲己从中取乐。他又在朝歌(殷朝首都)修建鹿台和巨桥谷仓,用以存放珍宝财物和征集天下粮食。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为了对付反对他的人,纣王就发明了一种叫“炮烙之刑”的酷刑。他亲信奸佞,疏远贤臣,残杀忠良,使得朝政异常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纣王的暴行终于让他众叛亲离,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而西面的周朝经过周文王50年的用心经营,日渐崛起,对没落的商朝虎视眈眈。周武王即位后,周朝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周武王继承父亲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都朝歌。在距朝歌70里的牧野,周武王命军队停了下来,并于黎明前集合队伍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誓词中发布了总攻朝歌的命令,声讨纣王罪行以激励将士斗志。

纣王听说周军已经打到了国门,赶紧停止了歌舞宴乐,慌忙和那些贵族大臣们商议对策。这时,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其他地区,一时也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虏来的东南夷武装起来,凑了17万人开向牧野。周武王虽然只有兵车300乘,将士5000人,但个个神勇无比,无不以一当十。纣兵虽多,但却都是些乌合之众,没有战斗力,奴隶们早就受够了纣王的气,现在又听说武王待人宽厚,纷纷阵前倒戈,为周军做起了向导,杀回了朝歌。武王乘胜以主力军队猛烈突击,商军很快就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穿上了特制的玉衣,登上鹿台,自焚而亡。

晋楚城濮之战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曹、卫两国结盟,曾一度受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而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转而依附晋国。楚国为了不让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受到动摇,便出兵攻打齐、宋;晋国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军渡过黄河,攻打曹、卫小国,以诱楚军。楚军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依然全力攻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用先轸建议,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一面让宋重贿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让其坚定抗楚决心。商丘未能攻下,而曹、卫之地又被晋送于宋国,楚因而拒绝退兵。秦、齐遂出兵助晋,形成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

楚成王见形势不利,忙令围攻商丘和缗邑以及占领谷邑的楚军撤回。但围攻商丘的主将子玉,骄傲自负,认为有把握打胜仗,请求与晋一战。楚成王决心动摇,同意子玉建议,但又不肯全力决战,仅派王室亲兵600人增援子玉。子玉派人与晋交涉:如晋许曹、卫复国,楚即解宋之围。晋国君臣认为形势有利,希望决战,但又怕不同意子玉的条件,将遭宋、曹、卫三国仇恨。于是一面暗许曹、卫复国,劝其与楚绝交,一面扣留楚使臣以激怒子玉。子玉果然被激怒,率军进逼陶丘。晋文公为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决战。晋文公施用“退避三舍”的妙计,最后双方在城濮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车战。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正确方针,最后终于将楚军击败,称霸中原。

秦晋崤之战

秦穆公当上秦国国君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图谋东进,力图在中原地区建立霸权,但是遇到了晋国的阻挡。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于是不听手下人规劝,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秦派孟明视等领兵向郑国进军,次年春越过晋国南境,抵达滑。郑国商人弦高与秦军途中相遇,机警的弦高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秘密遣人到郑国送信。孟明视以为郑国对此早有防备,于是决定率军回国。晋国派大将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在回师途中遭到晋军和姜戎的夹击,身陷隘道,既不能进也不能退,最后全部被歼灭,三位大将被俘。第二年秦穆公亲率大军渡河焚舟要与晋军决战,晋军采取了避而不见的策略。秦穆公到了崤之战的战场,祭奠阵亡的将士,然后回师。

郑庄公平叛

春秋时期,有著名的“五霸”,其实在“五霸”之前,就有郑庄公称霸于诸侯。郑庄公名叫寤生。虽然他是一国之主,但他的母亲武姜却不喜欢他,时时偏护他的弟弟共叔段,总想把小儿子推上王位。

郑庄公封给弟弟共叔段一个叫“制”的地方,武姜并不满足这个封赏,要他给弟弟改封一个叫“京”的地方,郑庄公没有拒绝,欣然同意了。于是人们称共叔段为“京城大叔”。

共叔段依仗着母亲对他的宠爱,认为哥哥拿他没有办法,就不断扩充势力,欲与郑庄公对抗。大臣们见了非常着急,都来劝说郑庄公,让他加以防范,以免羽翼养成,造成后患。郑庄公却说:“看看再说吧。”似乎对共叔段的野心并无限制。不久,共叔段便把自己的势力扩充到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地区,进一步暴露了他反叛的野心。他集结兵力,修治城郭,打造武器,征调士卒和战车,就要偷袭都城了。他还与母亲武姜商量好,里应外合,谋取国君之位。对于这些情况,郑庄公似乎并不在意。他依旧按规定的时间去洛邑朝见周天子。共叔段认为郑庄公不在都城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便来袭取都城。他还假借郑庄公的名义,说是来帮助守卫都城的。

谁知郑庄公在都城附近埋伏了大量的战车和士兵,阻击了来袭都城的共叔段。见阴谋暴露,共叔段便退兵回到京城,不曾想郑庄公已经派兵占领了京城,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便逃到鄢地去了,郑庄公派兵追到鄢地。共叔段在逃亡的过程中,被迫自杀了。这样,共叔段谋反行为大白于天下,而郑庄公的行为是为了保卫国家的权力。

其实,共叔段在母亲武姜的纵容支持下,早已有了篡位的意图,对此,郑庄公并不是不知道,但在最初的时候,共叔段并没有暴露他的罪行,同时又有母亲的保护,他只得慢慢忍受,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后来,共叔段的叛意已露端倪,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如果郑庄公此时采取行动的话,仍会落得个凌母欺弟的不义名声。直到共叔段谋反日期已定,并且正式开始行动了,郑庄公才断然采取行动,一方面开展宣传攻势,另一方面用武力给予镇压,让国人了解共叔段的真面目。结果是,共叔段众叛亲离,兵败自杀,而郑庄公又显得宽宏大度,仁至义尽,这便是郑庄公的高明之处。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国大元帅庞涓率数十万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陷入了战火之中,赵王升朝向文武百官问计,有位大臣赵王献计:不如由主公写一封求救信,再备上金银,然后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赵王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了,于是急忙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国君接到信和财物后就派大将军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赶去赵国解围,田忌随即点兵准备来日向赵国进军,军师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而出,国内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击其虚处。敌人必然放开赵国,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

田忌立刻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果然,魏军得悉大梁被围,慌忙回师。人马行到桂陵地面,齐军蜂拥杀出,将魏军打得丢盔弃甲,横尸遍野。

减灶破敌

齐、魏桂陵大战(公元前353年)之后十三年,魏国与赵国联合起来攻打韩国,韩国情势危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率军前往,直接向魏国的都城大梁进攻。魏将庞涓得知了这个消息后,马上率领军队撤离韩国,回去救都城,但是等庞涓赶到时,齐军已通过大梁继续向西进发了。

孙膑对田忌说:“韩、赵、魏的兵士英勇善战,一向瞧不起齐国,齐国士兵胆子小是出了名的。善于打仗的人应该因势利导。兵书上说,百里之远而企图获利的损失上将,五十里远而企图获利的军队只有一半能够赶到。”于是让齐国军队一进入魏地先安十万口锅灶,第二天减为五万口,第三天又减为三万口。

庞涓行军之日,见到这种情形后非常高兴,说:“我知道齐军本来胆怯,进入我国土地才三天,士兵中就有一半以上的人逃走了。”于是就丢下步兵,只带少量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对魏军的行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计算,他估计这天晚上魏军应该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四周有很多险要关口,可以设下伏兵。于是他就命人在大树上砍出一块空白,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他又派齐军中擅长射箭的士兵,带着弓箭埋伏在险要关口的两旁,约定“黑夜中看见火把举起就一齐放箭”!

果然不出所料,庞涓在黑夜中来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当他见到空白处有字时,就钻木取火照亮去看,还没读完树上的字,齐军的箭就一齐射了出去,魏军顿时乱作一团,兵士四处逃散。庞涓知道败局已定,就拔出剑来,自杀而死。齐军乘势追击魏军,将魏太子申俘虏了,然后凯旋归国。

田单复齐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联合赵、韩、魏等国的兵力,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攻下了齐国70多座城池,最后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座“孤城”。田单(战国时齐国的军事家)随着逃难的人群逃入了墨城。这时,墨城的守将已经阵亡了,导致城中无管事之人。因为田单是齐王的远亲,又有才干和智谋,城里的人就推选他出来主持战事。田单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不分日夜亲自巡城,还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家属都编在了队伍里,受到全城人民的拥护。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其子惠王即位,惠王做太子时同乐毅有矛盾,关系处理得并不好。田单了解到这些信息后,就派人去燕国散布谣言说:“齐王早已被人杀死了,齐国现在仅存两座城池。乐毅之所以不着急拿下,是在慢慢收拢人心,以利于自己日后在齐国称王!齐国人现在倒不怕乐毅,要是燕王另派人来代替乐毅,即墨就危在旦夕了!”燕王本来就不信任乐毅,听了这些流言后,也没有多加思考,就派骑劫去齐国代替乐毅。乐毅无端遭受陷害,使燕军士气大受影响。接着田单又放出风去说:“齐国人最害怕割鼻子,如果燕军割掉齐军俘虏的鼻子,然后推到队伍的前列示众,即墨城的人就会害怕,那么就再也不敢抵抗了。”

骑劫听后果然把捉去的齐军士兵的鼻子割去,并在城中示众,即墨守军见了,无不愤怒,这就更坚定了他们守城的决心。田单又放出风说:“我们最怕的是燕军挖城外我们祖先的坟墓。要是燕军挖了我们的祖坟,我们还守城干吗?”愚蠢的骑劫又上当了,他下令让士兵掘墓,即墨的人看到后都要求出城去和燕军拼命。田单见士气高涨,就决定出击。为麻痹敌人,他派人打扮成富翁的样子,将大量金银送到燕军军营中,说:“城里的粮草已经不多了,不出几天就要投降了,希望大军进城后,保全我们的家小。”燕军听到这些话后,以为胜利在望,就放松了戒备。这时田单征集了城中1000多头牛,在牛角上绑着两把尖刀,牛尾巴都扎上浸透了油的芦苇,并凿开十几处城墙,乘着夜色,在牛尾巴上点上火,把牛轰出城外,同时在火牛后面派5000名精兵尾随而上,向燕军兵营猛冲,毫无戒备的燕军从梦中惊醒,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见冲过来一群猛兽,碰了不死也受伤,于是燕军一片大乱,纷纷夺路逃跑自相践踏。齐军的5000名精兵也奋勇杀了过来,燕军死伤遍地,骑劫也被杀死。

齐军乘胜追击,所到之处,受到了齐国百姓的支持。他们纷纷起兵杀死燕国的守将。不到几个月的工夫,被燕国和秦、赵、韩、魏占领的70多座城池全部被收复,后来他们把齐襄王迎回国都临淄。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秦二世大举征兵,陈胜和好友吴广被任命为屯长,带领被强征的900名壮丁一起去戍守渔阳(今河北蓟县)。当队伍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时,一连数日,大雨滂沱,行军的日程被耽误了几日,根本就没有办法按期赶到渔阳。然而根据秦朝法律,过期要斩首。

面对死亡,陈胜等人不甘心坐以待毙,于是,他和吴广商议后,当机立断,决定带头起兵反秦。吴广杀死了两个将尉。陈胜趁机对戌卒们说:“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又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900戍卒听到陈胜的一番话后,纷纷振臂高呼,坚定地表示愿意随陈胜一起起兵反秦。

次日,陈胜、吴广便带领900名戍卒揭竿而起。他们顺应民心,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得到了许多人的拥护和响应。旬日之间,起义军连克数县,队伍发展迅速,很快就达到了数万人。随后,陈胜和吴广在陈郡治所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了张楚政权,并推陈胜为王。

政权建立之后,陈胜开始调兵遣将,与其他各路义军会合后,兵分四路,一同向秦国进军,取得了许多战役的胜利。然而,这种有利的局面很快就消失了:政治上尚未成熟的吴广军队中发生了内讧,将军田臧因不服吴广的管制,竟然伪造陈胜的命令杀死了吴广。章邯轻易将吴广军队攻破。接着秦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逼进了张楚政权的中心陈县,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义军节节败退,将领蔡赐、张贺先后战死,陈胜率领残存义军向东南撤退,准备等待时机再度攻秦。公元前209年12月,起义军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时,车夫庄贾叛变,杀死了毫无防备的陈胜。

虽然陈胜领导的这次起义仅仅持续了6个月就失败了,但在这之后,反秦起义却如火如荼地蔓延开来,全国各地大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数不胜数,将秦王朝陷于四面楚歌之中。

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17年(天凤四年),荆州一带发生严重饥荒,新市人王匡、王凤聚众起义,他们隐蔽在绿林山中,因而被称为“绿林军”。经过几个月的发展,绿林军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七八千人。后来,在人心思汉的情况下,绿林军在宛城南面的淯水上拥立刘玄为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公元25年(更始三年),刘秀即皇帝位,改元建武,东汉开始。

绿林起义的第二年(18年),琅琊人樊崇率众在莒县起义,樊崇英勇善战,青、徐各地的起义部队都归顺他。参加这支起义军的都是农民,他们都是为饥饿所迫。为了在作战时与敌人相区别,他们就在眉毛上涂上红色,所以称作“赤眉军”。赤眉军多方转战,后来西攻长安,起义在公元27年(建武三年)春宣告失败。这两次农民起义都给封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推翻了王莽政权,但最终还是充当了改朝换代的铺路石。

黄巾大起义

东汉后期,政治极端腐败,宦官、外戚争相专权。灵帝亲政以后,更加荒淫无耻。他公开标价卖官,大兴土木。他事事依赖宦官,宦官们大肆搜刮民财。他们给自己修建的宅院不亚于皇宫。上层统治者为了享受奢侈腐败的生活,无限度地加重农民的负担。甚至宫殿失火重建,也要向人民加税。在这样的压迫摧残之下,农民破产,无以为生。此时,阶级矛盾已经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二月,全国28个郡同时爆发了农民起义。起义的农民头裹黄巾,烧官府、杀长吏,一路势如破竹,势不可挡。

黄巾军是利用宗教的形式发动起义的。巨鹿(今河北省巨鹿县南50里)人张角是太平道的首领,自称大贤良师。太平道在贫苦农民中间,广泛宣传原始道教的平等思想。他们还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轻视天道、不愿积德、贱道养恶、聚敛财富等“六罪”。太平道还用“符水”等办法为贫苦无靠的农民治病。这些,都从思想上动员和组织起了农民。

张角还派八个信徒分赴全国各地传道,使得更多的贫苦农民来投奔太平道。经过十几年的传播,道徒发展到几十万人,遍及各地。他把信徒们组织起来,以“方”为单位,分为36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各设立渠帅。

太平道的首领们还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他们以《太平清领书》作自己的教义,还在布道时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他们还派人到各地,在官府门上写上“甲子”二字,以鼓舞参加革命斗争的广大人民群众。由于政治危机严重,连统治阶级内部的很多宦官、宫廷卫士也都信奉起太平道,并表示愿在起义时作为内应。

组织条件、舆论条件都已成熟,张角通知各方,准备在中平元年,即甲子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发动全面起义。可是,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叫唐周的信徒叛变,向朝廷告密,泄露了起义计划。东汉王朝立即逮捕并杀害了几位太平道领袖,仅洛阳遇害的道徒就有1000多人。

在这危急关头,张角当机立断,派人骑快马分赴各地通知:起义时间提前。于是,全国八州28郡、36方、30余万道徒“一时俱起”。因为他们头裹黄巾,所以被称为“黄巾军”。他们声势浩大,人数众多,官府称他们为“蚁贼”。

黄巾起义的爆发速度很快,东汉王朝顿时慌了手脚。面对勇猛的黄巾军,东汉军队节节败退。年仅34岁的汉灵帝又气又急,一命归天。可惜各路起义军各自为战,缺乏统一领导和配合,逐渐被各路官府武装各个击破。但黄巾余部还是不断活动。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东汉王朝受此打击后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赤壁之战

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之后,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公元208年,曹操带领大军南下,迅速占领荆州的部分地区。在荆州的刘备退驻樊口,只有兵力1万多人。而曹操拥有兵力20多万人,实力非常悬殊。为破曹兵,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一带共同抵抗曹军。曹操的兵力在数量上占着优势,但是水军的实力不如孙、刘联军。双方刚一交战,曹操因为军队里发生疫病,就引军退到长江北岸。孙、刘联军利用火攻,烧毁曹操的船只,大火延烧到岸上的曹营,孙权和刘备的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烧死和溺死的再加上饥疫死伤的人数在半数以上。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

吕蒙袭取荆州

公元219年,关羽在樊城之战中水淹七军,震动了整个中原大地。曹操暗中派人与孙权取得联络,双方达成了前后夹击关羽的协议。孙权为了麻痹关羽,派不出名的陆逊代替大将吕蒙驻守陆口(今湖北嘉鱼)。关羽看不起陆逊,果然上当,抽调守军支援襄樊前线。这时吕蒙趁机率领精兵偷袭,很快就将蜀汉占据的荆州地区给占领了。关羽慌忙往回撤退,结果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最后全军溃散,关羽及其儿子关平都被吴军斩杀。

夷陵之战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五年),孙权俘杀蜀将关羽,出兵攻占荆州(今湖北襄阳)。公元221年(章武元年),蜀汉刘备为替二弟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亲率十万大军向东吴进发。孙权派大将陆逊率兵5万迎敌。蜀军连战连捷,攻入吴境五六百里,自巫峡连营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同时得到武陵蛮的支持,声势浩大,锐不可当。刘备沿江设置军营几十个。陆逊以逸待劳,坚守不出。公元222年,蜀军已经被弄得十分疲惫,士气一下子变得低落起来。陆逊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北岸)与蜀军决战。吴军利用火攻,大破蜀军40余营,刘备尽失舟船器械,狼狈逃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蜀军主力遭受重创。刘备于次年忧愤病故。夷陵之战后,蜀军再无力攻吴,吴亦无力西进,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稳定。

七擒孟获

后主刘禅继位之后不久,南蛮王孟获便带领蛮兵10万,不断对蜀国边境进行侵掠。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带领50万人马前去征讨,以赵云、魏延为大将,长驱直入攻向南中。

南蛮王孟获,听说蜀兵南下就带兵迎战,远远看见蜀兵队伍交错、旗帜杂乱,心里就想:“人们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我看也不过如此。”孟获冲出阵去,蜀将王平以诈败之计打败孟获,事先埋伏在山路旁的大将魏延活捉了他。孟获被押到大帐里,口口声声不服诸葛亮,诸葛亮立即让人给孟获松绑,放他回去。

回寨以后,孟获因两个洞主与诸葛亮作战,吃了败仗,就狠狠地揍了他们一顿。这两人一怒之下带了100多个南兵,冲进孟获的营帐,把喝醉了的孟获绑了起来,献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见孟获仍摆出一副不服的样子就又放了他。这样捉了放,放了捉,前后捉了孟获七次。

到了第七次擒住孟获时,诸葛亮又给他松了绑,并送到邻帐饮酒压惊,孟获对此非常感动。他来到诸葛亮面前,跪倒在地上说:“丞相天威,南人永远不再造反了。”诸葛亮当即封孟获为南人洞主,并退还占领的全部土地。孟获及家人感恩不尽,高高兴兴地回去了,诸葛亮便率领大军回到成都。从那以后,诸葛亮的后顾之忧便解除了,他可以一心一意为北伐中原作准备了。

高平陵事变

公元249年(魏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将朝中大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此前曹爽一直结党专政,并排挤司马懿。司马懿称疾不朝,但却在暗地里积蓄力量,安排长子司马师为中护军,掌握部分禁军,以亲信蒋济为太尉。并伪装病笃,麻痹曹爽。

249年,曹芳去洛阳城外拜祭曹睿的陵墓高平陵,曹爽及其兄弟曹羲、曹训、曹彦一同前往,洛阳城内守备空虚。司马懿趁此机会发动政变,将洛阳城控制在自己手中。同时,用太后的名义关闭城门,占领武库,截断高平陵与洛阳的交通。接着便向曹芳上书,言为除逆臣曹爽不得,进而兵谏。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曹爽不免惊慌失措,大司农桓范逃出洛阳,劝曹爽挟天子奔许昌,传檄天下,共讨司马懿。曹爽没有听从他的劝说,后交出兵权返回洛阳,没过多久便被司马懿处死,同时罹祸的有其兄弟多人及何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并诛及三族。至此,司马懿便牢牢地控制住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的战乱,参加战乱的八王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公元290年(太熙元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达到自己独揽大权的目的,于公元291年(元康元年)与楚王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将杨骏杀死,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没有实现其独揽大权的目的,于是便借刀杀人,她自拟密书,逼惠帝写成诏令,交于楚王玮。楚王玮率兵诛杀司马亮与卫瓘,并夷其亲信、子孙多人。司马亮与卫瓘死后,贾后又设计诬陷楚王玮矫诏擅杀大臣,将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次年杀之。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伦与齐王冏联合起兵,杀贾后。公元301年(永宁元年),赵王伦废惠帝自立。赵王伦篡位后,被赵王伦赶出洛阳去镇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首先发难,镇邺的成都王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对司马伦。最后,司马伦兵败被杀,司马伦被杀,惠帝复位。齐王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公元302年(太安元年)底,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齐王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乂也举兵入宫将齐王冏杀死,政权落入长沙王乂手中。

太安二年,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合兵讨长沙王乂。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领7万精兵,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万,也渡河南向洛阳。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乂所败。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乂,将其交给河间王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成都王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

东海王越不满成都王颖的专政,于是便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被成都王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北)。与此同时,河间王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公元305年(永兴二年),东海王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颙。公元306年(光熙元年),东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颖、河间王颙相继为其所杀,惠帝也被其毒死,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八王之乱前后持续了16年(公元291~306年)之久,在战乱中军民死亡达30万,许多城市遭到洗劫,社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战争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给内迁各族的统治者制造了割据称雄的机会。在这场大乱后10年,西晋王朝终于走向灭亡。

永嘉之战

八王之乱中,北方少数民族贵族乘机反晋。公元304年(建武元年)匈奴贵族刘渊称大单于,永嘉二年(308年)称帝,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王弥和石勒都来归附。公元310年(永嘉四年)刘渊卒,其子刘聪杀兄夺位,命刘曜、王弥和石勒向洛阳进兵。东海王司马越率晋军主力弃洛阳而奔许昌。公元311年(永嘉五年)三月司马越在军中病死,太尉王衍率军行至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被石勒追及。石勒纵骑围射,全歼晋军10余万人。东海王司马越的儿子和晋宗室48王自洛阳出逃,也尽被石勒杀害。同年六月,洛阳被攻陷,晋百官士庶死者3万余人,城市沦为一片废墟。晋怀帝被俘,后被杀害。

祖逖北伐

祖逖(266年~321年)是东晋名将。东晋建国前,祖逖向司马睿请求北伐。司马睿仅给他1000人和3000匹布。公元313年(建兴元年),祖逖率百余部曲渡江,在江阴(今属江苏)打造武器,招募士兵。在北方广大汉族人民支持下,很快便将黄河以南的全部失地收复了。正当祖逖满怀信心,继续北进时,司马睿派南方大族戴渊为征西将军,司兖、豫、并、雍、冀、梁六州诸军事,以钳制祖逖。祖逖处处受制,忧愤成疾,于公元321年(大兴四年)病故。收复的河南的广大土地又被石勒所据,北伐成果被断送。

桓温北伐

东晋中期,桓温为捞取政治资本和抢夺军权,先后三次北伐中原。第一次攻打前秦,发生于公元354年。桓温统率四万晋军,从江陵出发,分兵三路,进攻长安。前秦国主苻健派兵五万在峣关抵抗,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带了六千名老弱残兵,逃回长安,挖了深沟坚守。桓温驻兵灞上,想等关中麦子熟了的时候,派兵士抢收麦子,补充军粮。可苻健料到桓温会有这种打算,就把没有成熟的麦子全部割光,桓温一粒麦子也没收到。粮食问题无法解决,军队就支持不了多久,桓温只好退兵回来。

第二次攻打羌族姚襄,发生于公元356年。桓温自江陵出发,一举攻克洛阳(今属河南)。桓温极力主张还都。但一般朝臣已安于江南的享受,无意于还都洛阳,满朝文武大臣反对桓温的还都计划。桓温军还以后,司、豫、青、兖诸州又为燕夺去。公元365年洛阳也为燕所攻取。

第三次攻打前燕,发生于公元369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出发,经兖州北伐燕。经过一段时间的激战,桓温粮尽,粮路又断,遂不得不退。他焚舟、弃辎重、铠仗自陆路奔还。燕军乘胜追击,桓温军死者三万余人。援燕的秦军,邀击桓温军于谯,桓温军死亡又以万计。冬十月,桓温收集散卒,屯于山阳。枋头之战,是历史上一次大战,桓温又一次大败,最后只得退兵。

淝水之战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当时,氐族占据了陕西关中一带,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前秦政权。357年,苻坚自称为大秦天王,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使前秦的国力很快强盛起来。随后,苻坚又将前燕、前凉、代国一一消灭,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在南方,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占有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就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382年,苻坚大会群臣,商讨对东晋用兵之事。许多文武官员都不同意出兵,无奈苻坚一意孤行,并于第二年亲自率领前秦军队大举攻晋。

为了抵抗前秦大军的进犯,东晋谢石、谢玄等率兵8万抵抗。他们首先出奇兵,在洛涧(安徽怀远县境)大破前秦的先头部队。前秦兵士大溃败。士卒在抢渡淮水时淹死15000人。前秦军队退到淝水西岸,而晋军进驻淝水东岸,两军隔河对峙,准备进行决战。苻坚和他的弟弟苻融登上寿阳(今安徽寿县)城楼眺望,看到晋军旗帜鲜明,阵容严整。又向北远远望去,见八公山上密密层层的草木,看上去好像都是人形,以为全都是晋兵,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与害怕。苻坚对苻融说道:“谁说他们人马少啊?这些也是劲敌呀。”急忙下令前秦军队,严守淝水西岸,不许出击。

淝水之战最终东晋胜利而告结束。从此以后,北方陷入混战状态,而东晋则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域。

奇袭江陵

王镇恶是名臣王猛之孙,南朝宋北海剧人。公元409年,刘裕征伐广固之时,王镇恶正好担任天门郡临澧县县令。有人把王镇恶推荐给了刘裕,刘裕派人把王镇恶招来,交谈之后,发现他确实不是一般的人物,于是请他留宿。

公元412年,晋太尉中书监刘裕谋划征讨原来统管荆、宁、秦、雍诸州军事的东晋将领刘毅,王镇恶说:“如果将军想征讨刘毅,请允许我率领一百只船为你打头阵。”刘裕率军讨伐刘毅,他任命王镇恶为参军事,并派遣他率领龙骧将军蒯恩统辖的一百条船先行。王镇恶接到命令,随即日夜兼程,谎称是刘藩前往江陵看望其兄刘毅。刘毅信以为真,没有进行有效的布防。

在距离江陵仅二十里时,王镇恶就离船登陆了。蒯恩率兵在前开路,接着是王镇恶所部,每条船上只留一两个人看守。王镇恶又让人在船的对岸安置战鼓,并插上若干大旗,然后吩咐看守人说:“你们估计我快要到江陵的时候,便实行戒严,造成好像后面有大军即将到来的样子。”他又派一部分军队在后,叫他们去焚烧江津的船只。王镇恶则直接前去袭击江陵。

由于事先施行了疑兵的计策,津戍及百姓都说是刘藩逆流而亡。等晋军快要到达城边的时候,遇到刘毅的大将朱显之带领人马沿江巡逻。朱显之看见大队的人马向前快速行进,便策马向前询问刘藩所在,晋军回答:“还在后面。”显之行至军后,仍然没有见到刘藩,又听见鼓声阵阵,看见江津船舰被烧,于是得出判断,并不是刘藩前来江陵,便跃马飞报刘毅,急令闭门迎敌,但已经太晚了,王镇恶已率兵杀入城内,在城边顺风放火,焚烧大城的东南两门。

王镇恶又派人将皇帝的诏书、赦文以及刘裕的手书一起交给刘毅,刘毅非常傲慢,他并没有看这些东西,将它们全部焚毁。等到大军交战的时候,两军中竟有不少人是父子兄弟以及亲戚朋友,他们边说边战。刘毅的部下得知刘裕大军在后,更是没有心情再战,慌乱之中,刘毅从大城东门逃至牛牧佛寺,最后走投无路自缢而死。王镇恶则因功受封为汉寿县子。

盱眙之战

公元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从广陵回师北上,包围盱眙,用武力威胁南朝,要求宋军给他进献美酒。臧质是当时宋辅国将军,他率兵解救汝南,经过盱眙,得知此事后,毫不慌张,他让兵士将尿水装入坛中封好送去。拓跋焘见宋军乖乖地把美酒送来了,满以为盱眙可不攻而下。可是,当他打开坛子的时候,一股臊臭味迎面扑来,气得他马上命令士兵攻城。于是一夜之间,魏军就在盱眙城四周筑起了一道长围,把盱眙城包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着强大的敌人,臧质镇定自若,他给拓跋焘写了一封信,内容是:“难道你没有听说过‘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的话吗?命中注定会这样,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我奉命出征,相约在白登会师,现在军队出师不远,你过来白白送死,这不是很傻吗?即使我不能把你杀掉,你也必将因我而死。你要是运气好的话,会在乱兵中丧生。你要是运气不好的话,则会被生擒活捉,用一头驴子运载,押送到京都。你的见识、智慧和所拥有士卒,难道可以跟苻坚相比吗?近年来,你的气焰之所以能够嚣张一时,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到长江,你死亡的日期尚未到来罢了。”

拓跋焘看到信后非常恼怒,马上下令强行进攻,他命令士兵先用钩车去钩城墙和城楼。宋军则用大绳挂住钩车,让几百人紧紧拉住不放,使钩车不能退回。臧质又连夜派人坐在木桶中,吊到城下,将钩车的钩子砍断,并将钩车缴获。拓跋焘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次日攻城的工具改为冲车。但由于城墙非常坚固,每冲一次,只能将城墙上的几斗土皮震落。拓跋焘无奈地摇了摇头,只得采用人海战术,命士卒冒箭登城。然而,尽管魏军士兵前赴后继,由于城池坚固,守城宋军士气高昂,魏军伤亡惨重。经过三十天的激战,魏军尸体堆积得与城墙一样高了,而盱眙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拓跋焘只得退兵。

宋军坚守盱眙战斗获胜,臧质因此受到朝廷的封赏,被提升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四州诸军事。

瓦岗起义

隋朝末年,全国农民不堪剥削与压榨,纷纷起来反抗。公元611年,翟让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东南)领导农民起义。翟让原在东郡衙门里任职,因得罪上司,被关进监牢,并被判死罪。有个狱吏出于对他的同情,就趁夜将他放了。翟让逃到附近的瓦岗寨,召集了一些贫苦农民组成一支队伍,队伍发展迅速,很快就达到了一万多人。616年,李密投奔翟让,鼓励翟让推翻暴君,于是,瓦岗军发兵攻打荥阳。荥阳太守向朝廷告急,隋炀帝接到告急文书后,马上派大将张须陀带领大军到荥阳镇压。李密请翟让正面迎击敌人,他带了一千人马在荥阳大海寺北面的密林里埋伏。结果,隋军全军覆没,张须陀也在战斗中身亡。经过这次战斗,李密的威望提高了。翟让也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李密。大家推李密为魏公,兼任起义军元帅。瓦岗军在洛口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又乘胜攻占了许多郡县。隋朝官吏士兵纷纷来降。瓦岗军一面继续围攻东都,一面发出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历数炀帝的罪恶,号召百姓起来推翻隋王朝的统治。瓦岗军的声势威震中原。正当瓦岗军蒸蒸日上时,李密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不被动摇,就杀了翟让。从此,瓦岗军走向衰弱,余部后来投靠了李渊。

隋炀帝征高丽

公元610年(大业六年),隋炀帝开始着手对高丽作战的大规模的准备工作,造车造船,集中军队于东莱和涿郡两个水陆进攻基地。全国陆军不分远近都要到涿郡集中。又征调江淮水手1万人、弩手3万人、岭南船工3万人充当水军北上。命河南、淮南、江南的人民造戎车5万辆送到河北高阳(河北定县),供载运衣甲帐幕之用,令全国富人出钱买战马。命令在东莱海口督造战船300艘以供水军,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只运军粮至涿郡,船队首尾千余里,还有数十万民夫昼夜不绝地奔波于道路,死者相枕于路上,民众怨声载道。

公元612年(大业八年)正月,隋炀帝誓师亲征。陆路由隋炀帝亲率,兵分左右各12军,110万余人,号称200万。水路由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江淮水军从东莱出海先行,入至灞水(今大同江),以接应陆军。来护儿率水军登陆,进至灞水,此地距高丽都城平壤60里,来护儿冒险轻进,受到高丽伏兵的袭击,结果大败,来护儿慌忙率军后撤,退至海口不战,此战士兵生还者不过数千人。陆军方面,隋炀帝见陆军久围辽东不下,遂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率军绕道攻平壤,宇文述等军渡过鸭绿江,高丽大臣乙支文德率军迎战。宇文述一日之中七战皆胜,将士由此产生骄傲轻敌情绪,他们依仗胜利继续前进,至距平壤30里的萨水(清川江),高丽军乘隋军半渡萨水之际,以优势兵力将隋军击败,隋军35万余人渡江,生还者不到3000人,资储器械损失难以计算。来护儿闻宇文述大败,自动从高丽撤兵回国。七月,隋炀帝被迫下诏班师。第一次对高丽的战争失败。

公元613年(大业九年)正月,隋炀帝再征各地兵集涿郡,四月,隋炀帝至辽东,辽东城依然是久久难以攻下,而此时隋朝国内却发生了变故,杨玄感起兵攻打东都洛阳,隋炀帝只好立即班师平乱。军资器械都弃而不顾,堆积如山。然而,隋炀帝仍一意孤行,于614年(大业十年)二月,再次下诏征天下兵,发起第三次对高丽的战争。高丽因连年战争,困疲不堪,只得遣使乞降。此时,隋朝国内农民起义接连不断,遍布全国。几年后,隋炀帝被部下缢杀于江都,隋朝统治宣告结束。

安史之乱

唐玄宗执政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长达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之治晚期,天下太平,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唐玄宗更加沉迷于享乐,宠幸杨贵妃,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小人当道,朝政黑暗,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安禄山是营州柳城混血胡人,狡诈多智,深得唐玄宗的宠信。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权力集中,兵力雄厚。他早就觊觎唐朝的统治权,在经过10年准备之后,最终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公开举起了反叛的旗帜。当时,守边部队大大超过中央禁军,因此安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陷洛阳。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次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唐玄宗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险要,唐朝军队本可利用这种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于是令哥舒翰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潼关一破,长安危在旦夕。后唐玄宗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唐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这些事情做完后,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次年,安军内部火拼,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刺死其父,自己当了皇帝。郭子仪趁此机会,在回纥骑兵的帮助下,发动反攻,大败叛军,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逃往相州。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761年(上元二年),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763年(宝应二年)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在广阳附近被逼自杀,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黄巢起义

公元780年,由于均田制瓦解,唐以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征收户税和地税,地税按亩收谷,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由于税额不断增加,农民负担也越来越重。统治者还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苛捐杂税中对人民影响最大是盐税。玄宗开元时,斗盐10文钱,而至788年猛增到370文。百姓无力买昂贵的官盐,只能吃价廉的私盐。对贩私盐的人,政府将进行残酷镇压。盐贩以武装对抗。盐贩武装后来成为唐末农民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后期,北方一带连年水旱灾害。关东地区几乎颗粒无收,政府不但不体恤百姓,反而派人催交赋税,广大人民几乎被逼上了绝境。875年,濮州(今河南范县)人王仙芝领导数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起义,黄巢在家乡带领数千人响应,唐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黄巢是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与王仙芝同贩私盐,他们很快会合在一起,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878年,王仙芝战死。黄巢被义军共推为王,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黄巢挥军渡江,转战江南,然后又挥师北伐,途中不断有农民加入,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60万之众。880年十二月,起义军攻占长安。黄巢称帝,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以金统年号。大齐以朱温等为大将,尚让等为宰相,留任唐朝四品以下官员,安定社会秩序,打击顽抗之敌。严厉禁止滥杀无辜,但严厉镇压了一大批大官僚、大贵族。

然而可惜的是,起义军没有乘胜追歼唐军。唐僖宗逃往成都后,纠集残部和藩镇兵力卷土重来,包围了长安。882年,朱温叛变,投降唐朝,僖宗赐名“全忠”,起义军受到很大损失。883年,唐为了有力镇压起义军,于是便请沙陀贵族李克用领4万强悍军队协助,唐王朝力量大增。黄巢带15万义军撤出长安,其后尚让等将人又投降唐军。884年,黄巢在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今山东莱芜境)战败自刎而死。历时10年的黄巢大起义最终失败。

王小波、李顺起义

北宋统一后,蜀地百姓的负担并未减轻。公元993年,蜀地大旱,饿殍遍野,官府的剥削并没有就此减轻,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四川青城茶贩王小波领导广大农民起义。他对民众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均贫富”的口号,使起义军的队伍不断壮大,很快就达到了数万人,他们攻州克县,势不可挡。西川大捷以后,王小波中箭身亡,其妻弟李顺继为统帅,率军攻取蜀、汉、彭、邛等州。994年,起义军攻占成都,建立了大蜀农民政权。五月,宋军将成都包围,没过多久便攻进城中,起义失败。

方腊、宋江起义

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十月,睦州青溪农民在方腊的领导下聚众起义。方腊自称圣公,建立了政权,任命了一批官吏将师。两浙地区的农民纷纷响应,起义队伍很快就扩大到了数万人。到了第二年二月,义军占领了睦、歙、杭等6州52县,起义斗争达到了高潮。北宋朝廷任命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率领15万精锐禁军南下镇压。宣和三年,起义失败,方腊被俘,就义于开封。

在方腊起义之前,宋江就已经在河东和京东地区起义,义军转战青、齐、单、濮各州,所到之处,宋官军无人敢撄其锋。1121年(宣和三年),义军为沂州(今山东临沂)知州蒋园所败。转而南下攻淮阳军(今江苏邳县西南)界,入楚州、海州。宋廷命海州知州张叔夜镇压和“招降”起义军。张叔夜设兵埋伏,起义军中伏,副将被擒,宋江受招投降。宋江起义军的规模虽不大,但战斗力很强,所以颇有影响。宋人话本曾述其事。后施耐庵据此段历史演义成《水浒传》。

韩世忠大战金军

公元1130年,金兀术率军攻打南宋,宋高宗渡海南逃,金兀术焚临安城后北还。三月丁巳。金军至镇江,受到韩世忠的阻击,金军水战失利,不得渡江,最后被堵在了黄天荡。黄天荡是条死水港,金军实施了数次突围,但都没有收到成效。后听说有老鹤河故道可以通秦淮,金兀术便用了一个晚上开渠数十里,才得以逃往建康(今南京),但仍不得过江。四月,金兀术依福建人王某之计,才将韩世忠军击败,退还镇江渡江北归。韩世忠以八千兵抗拒金兵十万之众,阻击四十八天,虽败而使金军从此不敢轻易渡江,南宋都城临安和半壁江山得以保全。

岳飞抗金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年从军参加征辽战争。南宋初他曾作为河北招抚司的下级将校,随王彦渡过黄河在河北一带抗金。离开王彦后,又投到东京留守宗泽的麾下参加开封保卫战,为宗泽所赏识。宗泽死后,岳飞随军南下,转战于广德军(今安徽广德)等地,在抗金战争中屡立战功。

岳飞带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是南宋对金作战的主力和中坚。岳家军以训练严格、赏罚公正、号令严明而闻名。1134年(绍兴四年),岳飞奉命挥师北伐,自鄂州(今湖北武昌)趋襄阳,向伪齐政权的守军发起猛烈进攻,仅用二、三个月的时间就按照预定计划收复襄阳、郢州(今湖北钟祥)、随州(今湖北随县)、邓州(今河南邓县)、唐州(今河南唐河)、信阳军(今河南信阳)等六郡之地。这是南宋建立政权以来第一次收复大片失地。

1140年,岳家军在颖昌府大战中,与金军血战几十个回合,战士都成了血人,战马成了血马,但岳家军抱着死守勿去的决心,顽强固守,终于扭转了战局,杀死了金朝统帅金兀术的女婿,捉拿上将夏金吾,使金兀术连连惊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曾预言,如果中原各路大军妥善部署,互相配合,他的这支岳家军就可以勇往直前,完成恢复中原大业的使命。

但正当岳家军士气高昂,收复失地的时候,宋高宗和秦桧却急于求和,害怕岳飞继续进攻,下令将各方部队陆续拨回,逼迫岳飞班师。秦桧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风波亭。岳飞临刑前在狱案上挥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表示了对投降派的最后抗议。岳飞死时,年仅39岁。

宿州大捷

宋孝宗赵昚即位后,主战派大臣张浚被任命为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开府建康。金朝自公元1162年冬即派兵10万屯驻河南,扬言要攻取两淮。公元1163年二月,金军统帅纥石烈志宁要求宋朝的海、泗、唐、邓、商州土地和岁币。赵昚召见张浚,张浚劝赵昚出兵北伐金朝,收复国土,右相史浩则反对出兵。赵昚在听取了一些朝臣的意见后,同意张浚出师渡淮的主张。四月,张浚派兵北伐。

五月,李显忠自濠梁渡淮水至陡沟,打败金右翼都统肖琦的拐子马军,收复灵璧。李显忠部入城不杀一人,宣布朝廷的恩德。中原不断有人归附。邵宏渊自泗州围攻虹县,不能下,李显忠派灵璧降卒,招降虹县金守将。李显忠军又渡濠登城,入城后展开巷战,斩首数千,将宿州成功收复。宿州大捷,鼓舞了士气,赵昚亲自写信给张浚说:“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灵璧、虹县、宿州等的胜利,取得了北伐第一战的成功。

联蒙灭金

南宋晚期,蒙古族为求向南发展,想利用南宋与金国之间的矛盾,联合南宋攻打金国。公元1232年,蒙古可汗窝阔台派使来到南宋,商议共同伐金。双方协议,灭金后黄河以南的土地归宋。1233年,宋发精兵与蒙古共同攻打蔡州(今河南汝南),这是金国最后的战略据点。很快蔡州城破,金国灭亡。但蒙古军不肯如约将黄河以南的土地归宋,双方由此引发了战事。

蒙古攻宋

公元1258年初,蒙古蒙哥汗(宪宗)发动三路大军侵宋。蒙哥亲率主力军向四川进发,皇弟忽必烈率军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又命侵入云南的兀良哈台军北上攻潭州,企图在鄂州与忽必烈会师。蒙哥准备侵入四川后,东向与诸路军会师,围攻南宋首都临安,旨在一举灭宋。公元1259年八月,忽必烈率领大军渡淮南侵,直抵长江北岸。九月,举兵渡江,向华中重镇鄂州进逼。此时,赵昀用吴潜为左相兼枢密使,贾似道为右相兼枢密使。赵昀命贾似道出兵汉阳,对鄂州进行增援,吴潜也调集诸路兵援鄂抗蒙。

七月,蒙哥在作战中负伤,回营后死在军中。蒙哥军围钓鱼城5个月不能下,蒙哥汗战死,大军只好撤退。忽必烈率军用尽一切办法,还是不能将鄂州攻陷,而兀良哈台又在潭州被困。忽必烈闻阿里不哥在和林阴谋继立,正准备退兵北还,而贾似道对敌情并不知详,竟遣使乞和,自愿称臣,岁奉银、绢各20万。忽必烈自然应允,然后匆匆北返。

蒙古军队退去以后,贾似道隐瞒求和真相,并向赵昀伪报大捷,赵昀不明事实真相,竟擢贾似道为少师,封魏国公。

红巾军起义

公元1344年,黄河决口,沿河郡县先遇水灾,又遭旱灾、瘟疫,灾民死者过半。1351年,朝廷强征15万民工,挖通河道,使灾民的负担更加深重。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组织灾民起义。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县)发动起义。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红巾军以推翻元朝,恢复大宋为宗旨,在淮河流域及长江流域有许多人积极响应,其势力发展迅速,很快就达到了10余万人。元顺帝曾多次派大军前往镇压,都被红巾军击溃。

1355年,刘福通攻下亳州(今安徽亳州),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建国号为宋。1357年,刘福通率红巾军分兵三路,进行北伐。由于红巾军忽视了后方建设与政权巩固,多采取流动的作战形式,并且各部之间又缺乏协同作战,内部又出现争斗的现象,此外,对于新兴的地主武装缺乏必要的警惕,所以1362年,红巾军三支北伐队伍相继失败。刘福通被迫撤出开封,转移到安丰(今安徽寿县),于1363年力战牺牲。

此外,在南方也兴起了红巾军。其中徐寿辉等人在蕲水(今湖北浠水)发动起义,建立政权,国号天完。他们所提出的“摧富益贫”口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353年,元廷集中兵力攻陷蕲水。徐寿辉在转战中被部将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自称皇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天完陇蜀省右丞相明玉珍,脱离了陈友谅,在四川重庆称陇蜀王。1362年建国大夏,改元天统。元末红巾军农民大起义,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端尖锐化的产物。在这次大规模的起义中,以红巾军为主力的农民军,给了元朝统治者以沉重地打击,为朱元璋最后推翻元朝创造了条件。

土木堡之变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擅权,朝政日益混乱,边防空虚。这时,蒙古瓦剌部强大起来。也先继承瓦剌王位后,同明朝就开始发生摩擦。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二月,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王振怂恿英宗率50万大军亲征,以建君威,英宗接纳了他的建议,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野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然而仓促出兵,行伍不整,粮饷不齐,士气十分低落。八月初一明军抵达大同,也先假装败退,诱明军深入。明军先头部队中伏击而大败,王振听到前方军队失败,心里非常恐慌,急忙令大军撤退。在回军路上,王振不听大同总兵让英宗速入紫荆关的建议,反邀英宗到自己的老家蔚州巡游,以耀乡里。行40里后,王振又急令军队转道宣府,以避免大军踏坏他家乡的庄稼,而这样就耽误了许多时间。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十四日停驻在土木堡时,被瓦剌军队追到并团团围住,明军被围困两天,人马无水喝,陷入困境,英宗遣使请和。也先假装言和,当明军移营出城时,瓦剌军乘此机会将他们包围了起来。明军仓促间人仰马翻,死者无数。英宗被俘。战斗中,护卫将军樊忠义愤填膺,将王振一锤击死。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10万,文武官员也死伤50余人。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萨尔浒之战

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公元1618年,后金对明朝发动大规模进攻,攻陷抚顺(今属辽宁)等地。1619年,明朝以杨镐为辽东经略,集结10万兵力,分四路进攻后金首府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努尔哈赤集中全部八旗兵6万人,采取速战速决、各个击破的方针,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击溃明军主力3万人,杀死总兵官杜松。之后又打了几场胜仗。此役,明阵亡将领300余人,士兵45800余人。萨尔浒战役使辽东战局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此,后金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南明的覆灭

明朝灭亡以后,在南方各省曾先后建立福王弘光政权、唐王隆武政权、鲁王政权、唐王绍武政权和桂王永历政权,史称“南明”。南明政权从福王在南京被拥立为帝到永历帝在昆明被绞杀,一共持续了18年的时间。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统治被推翻。四月,在南京的故明大臣迎立福王为新君。福王朱由崧,是明神宗之孙(8岁时随父朱常洵入藩河南洛阳。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破洛阳,常洵被杀,朱由崧袭封福王)。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即位,以明年为弘光元年。十月,顺治帝福临在北京登基。

1644年(清顺治元年)冬,清军南窥苏北,弘光政权已经处在了十分险恶的境地,但文武大臣不但不思进取,反而内讧,自相残杀。大学士马士英把持朝政,与勋臣、镇将等相纠结,援引阉党余孽阮大铖等,排斥史可法、刘宗周。而清豫亲王多铎平定关中后,已移师江北。公元1645年四月,扬州陷落,史可法英勇不屈,最后被杀。清军渡长江,向南京逼近,弘光帝朱由崧慌忙向外逃窜。五月弘光帝不幸落网,被押回南京。翌年,在北京被杀。弘光政权覆灭后,在福建、浙江同时建立了唐王隆武政权和鲁王政权。顺治二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号“隆武”,顺治三年六月,清军渡钱塘江,攻入绍兴,鲁王非常幸运地逃过了此劫。后投奔郑成功,死于台湾。七月,清军由浙入闽。此时,军阀郑芝龙把持着隆武小朝廷的政权,他在私下里与清方洽降。隆武帝闻仙霞关不守,自延平走汀州,八月被清兵追及擒杀。

桂王朱由榔是明神宗之孙。顺治三年八月隆武帝败亡后,十一月称帝,改明年为“永历”元年,授何腾蛟、瞿式耒为大学士。何、瞿等抗清名将与明末农民军余部联合作战,苦苦支撑永历政权长达16年之久。但永历小朝廷朝政混乱,内部纷争不断。顺治十三年,李定国迎永历君臣移驻昆明。顺治十五年,在吴三桂等人的率领下,清军进取云南,李定国敌不过清军的强烈攻势,接连战败,抗清复明大势已去。顺治十六年初,永历帝出逃永昌,奔入缅甸境内。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吴三桂率军入缅将永历帝俘获。1662年(康熙元年)四月,吴三桂遵旨将永历帝及其太子用弓弦绞杀于昆明。永历朝廷的覆亡,标志着南明政权的结束。

嘉定三屠

1645年六月,清军攻破南京城。随后清军下达剃发令,命令江南人民在十日之内一律剃头,并严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江南百姓纷纷起来反抗。清嘉定知县强制百姓剃发,起义即时爆发。黄淳耀、侯峒曾被百姓推选为抗清领导人。原明降将李成栋率清兵猛攻,城中居民冒雨奋战,坚守不屈。清军用大炮轰城,很快就将城攻破。黄淳耀自缢,侯峒曾投河,城中无一人投降。李成栋下令屠城,将城中三万多人杀害,然后离去。四散逃亡的民众再度聚集,再次将嘉定控制在手中。李成栋派遣部将徐元吉镇压,凡是抵抗的乡镇几乎被烧杀殆尽。此为嘉定第二屠。随后绿营把总吴之藩造反,李成栋又一次派兵进行镇压,嘉定城再遭浩劫,城内城外又有两万多人遭到屠杀。此为嘉定第三屠。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把台湾作为其域外领地。1661年,郑成功召集诸将讨论收复台湾。在此之前,由于岛上人民不堪忍受荷兰殖民者不准岛上人民与大陆交通联系的禁令,纷纷渡海,并带来了详实的台湾军事形势图,促使郑成功下定收复台湾的决心。四月初一,郑成功的军队顺利抵达台湾海面,在何斌的引导下避开荷军的炮火,利用涨潮,于荷军疏于防守的北航道淤浅地带顺利地从鹿耳门登陆。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四月五日即迫使普罗民遮城(今台南赤崁楼)守军出降。

在取得普罗民遮城作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荷军将领拒绝投降。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其顽强的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同时对热兰遮城采用长期包围的战略。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到达,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还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火药和补给品。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十二月,郑成功下令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

1662年2月1日,荷兰统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投降。至此,非法占领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人被赶了出去,台湾从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三藩之乱

清朝入关后,封明朝三位降将吴三桂、尚可喜(后为其子尚之信)、耿继茂(后为其子耿精忠)为王。三藩各拥重兵,久据数省,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1673年(康熙十二年),康熙帝下令撤藩。朝廷的撤藩令下达后,“三藩”之首的吴三桂非常气愤,便密谋叛清。1674年(康熙十三年)一月,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等清朝官吏后,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进犯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随即,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等部纷纷起来呼应。至此,三藩之乱形成。

三藩之中,吴三桂的势力是最强的,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他目光短浅,并没有乘势追击,贻误战机。康熙帝从容迎敌,并清楚地认识到三藩之中吴三桂是祸首,三桂灭、诸藩散。战斗进行了两年多,战场形势逐渐发生逆转,西面叛军王辅臣投降;东面耿精忠作战不力,势穷乞降;不久广东、广西的尚之信也放下武器。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藩。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恢复。1681年(康熙二十年),昆明被清军攻陷,吴世藩自杀。尚之信在1680年被赐死,耿精忠被俘后解至京师处死。这场历时8年、蔓延10省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下来。

施琅收复台湾

公元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将荷兰殖民主义者一举击败,收复了台湾,被封为延平郡王。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任。此时,清朝的统治日趋巩固,全国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同时,郑经集团日益腐化,并勾结荷兰殖民主义者,妄图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里分离出去。公元1681年,郑经病死,次子郑克爽继任延平郡王,台湾处于“人人思危”、“众皆离心”的局面。

在这种形势面前,康熙皇帝启用爱国将领施琅再次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命他收复台湾。施琅抱定收复台湾的决心,制定了“先取澎湖,又扼其喉”的进军战略,于公元1683年六月十四日,率领大小战舰300余艘,水师2万余人,直取澎湖。在激烈的海战中。施琅身先士卒,勇猛杀敌,在右眼被铳击伤后,“以帕浸血”,“督战益力”。清军将士受他的鼓舞,舍生忘死,一举攻克澎湖诸岛,首战告捷。

康熙得知喜讯后,当即颁布谕旨,只要郑克爽集团回归,朝廷既往不咎,并从优叙录,加恩晋爵,施琅坚决贯彻康熙旨意,表示只要郑克爽等回归,一定“当即赦之”。郑克爽和冯锡范等台湾决策人经过认真思考,终于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表示愿意结束抵抗,使台湾回归祖国。

公元1683年八月十三日,施琅赴台湾进行接管工作。他首先到郑成功庙中致祭,接着又发布了《谕台湾以安民生示》和《严禁犒师示》,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安抚民众,受到台湾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戴。尔后,施琅兑现了他的承诺,妥善安置了郑氏政权的全部人员,让他们各得其所,心悦诚服,至此,宝岛台湾在一度分离之后,再一次回到祖国怀抱。

鸦片战争

1840年6月,英国以中国禁烟为借口,派出一支由48艘军舰、4000名士兵组成的侵略军对中国发动侵略性的鸦片战争。由于林则徐在广东做了充分准备,侵略军为了避免在广东作战,沿海北上,转攻厦门,被邓廷桢率领的爱国官兵击退,侵略军又转攻浙江,侵占定海,继而进攻天津海口,对北京形成威胁。昏庸无能的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主降的琦善到广州议和。琦善同英军签订了《南京条约》,答应割让香港和赔款给英国。道光帝认为这个和约有损清朝尊严,于是下令备战,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务。

1841年1月7日,英军发动进攻,虎门战役开始。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并击败清军水师。和之前的表现相比,守军作战还比较勇敢,共计战死282人,受伤462人,沉没战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后才开始后退。英军仅受伤38人。1月8日,琦善要求重开谈判,英军同意,暂时停战。2月24日,谈判宣告破裂,英军再次进攻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奋力反抗,激战中,老将关天培壮烈牺牲,清军400多将士全部战死,虎门要塞落入敌手。此后,战事不但扩大,英军舰艇驶至南京下关江面,陈兵南京城下,逼迫清政府谈判。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

虎门之战

1841年2月24日,英军司令伯麦向关天培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关天培放弃虎门各炮台。关天培不予理睬。25日,英军占领未加设防的下横档岛,安设炮兵阵地。26日,英军向虎门横档一线清军发动猛攻。关天培在靖远炮台指挥清军作战,顽强抵抗达一个半小时。手下兵士伤亡惨重,他也身负重伤。在战斗最危急时,他命仆人孙长庆将印信送回省城。孙长庆徘徊不忍去,关天培拔刀逐之,并说:“吾上不能报天恩,下不能养老母,死有余恨。汝归告妻子,但能孝事吾亲,吾目才瞑。”孙长庆抱印离去,至半山,回首见敌炮已击中关天培。当日,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失守。

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是由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导致的一场内讧事件。公元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继西征战场转败为胜之后,又先后攻破了威胁天京数年之久的江北、江南两大营,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与此同时,其领导集团的内部却出现了矛盾,终于导致了内讧。东王杨秀清被胜利冲昏头脑,居功自傲,一切专擅,竟于8月逼洪秀全封其为“万岁”。洪秀全表面上答应了他,暗中却密令韦昌辉、石达开等回京,寻机将杨秀清除掉。9月1日,韦昌辉率3000余人从江西秘密回京,次日晨将杨秀清及其家属杀死,并乘机把事态扩大,残杀杨秀清部众2万余人。石达开从湖北赶回北京,责备韦昌辉滥杀无辜,韦又欲杀石。石达开出走安庆,准备起兵讨韦,其家属则被韦昌辉全部杀害。11月,洪秀全处死了韦昌辉及其同伙约200人,然后召石达开回京辅政。月底,石达开抵天京,受到军民的拥护和欢迎,但洪秀全对石达开仍然感到不放心,“不授以兵事”,且加以牵制、监视。石达开遂于1857年5月底负气离京出走,并带走太平军精锐10万余人。从此,石达开走上了与太平天国公开分裂的道路,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此后,太平天国即由前期的战略进攻转变为后期的战略防御。

中法战争

1873年,法军侵占越南河内等地,1882年法军再次入侵越南北圻,先后占领河内、南定等地。1883年8月,法军攻占越南都城顺化,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使越南成为法国的“保护国”。12月,法军向派驻越南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战争很快扩大到东南沿海。1885年2月,法国陆军进逼镇南关(今友谊关),清军老将冯子材率军抗战。3月25日,法军发动猛攻。冯子材身先士卒,跃出长墙,冲向敌阵。清军将士大受鼓舞,个个奋勇杀敌。结果法军被杀得溃败而去,死伤1000多人。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又乘势收复了谅山等地。但此时清政府却下令停战,以胜求和,与法国缔结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中法新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在广西和云南边境开辟两处通商口岸,允许法国商人在那里居住;中国在广西、云南修筑铁路,应由法国人承办。从此,法国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广西和云南等西南各省。

马尾海战

马尾(也称马江)港是福建水师的基地。1884年7月中旬,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队驶入福建马江,与福建水师同泊一港。福建官员根据清廷“不可衅自我开”的禁令,对法舰毫不阻拦,并令中国海军不得主动进攻,否则虽胜亦斩。8月23日8时,法国驻福州领事向闽浙总督何璟下了战书,何璟对此感到非常慌乱,不仅向福建水师隐瞒,还幻想法军改日开战。下午1时3刻,福建水师遭到法舰的突然袭击。福建水师仓促迎战,水军士兵进行了英勇抵抗。旗舰扬威号在管带张成的带领下,炮击法舰伏尔泰号,后被鱼雷击沉。振威号和福星号也奋起反击,重创敌舰。广大爱国官兵将生死置之度外,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甲午海战

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赶忙向清政府求助。在清政府派叶志超率军进入朝鲜后,日本也趁机派兵在朝鲜仁川登陆,并很快将汉城占领。东学党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出朝鲜,日本蛮横地拒绝了这一要求。随后,日本政府借口要帮助朝鲜政府改革内政,继续增兵,数量上已经大大超过了清军。7月23日,日军俘虏了朝鲜国王,而后又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牙山口外未岛海面附近的清军船舰。没过多久,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清军发起进攻,挑起了战争。8月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4年(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三日,在李鸿章的命令下,招商局用轮船五艘运兵12营前往增援平壤清军,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定远号”等16艘北洋舰艇护航,于十八日上午返航途中,被日本海军中将伊东祐亨率领的“松岛号”等12艘日舰袭击。丁汝昌果断下令迎战。在战斗中,日舰利用炮位多、航速快的优势,在新式战舰“吉野号”的带领下,避开北洋舰队两主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绕到后侧攻击两翼小舰,以首炮狂轰定、镇两舰背面,将北洋舰队的战略队打乱,使其陷于被动。丁汝昌负伤后,仍然坚持在指挥线上指挥旗舰“定远号”炮击敌船;“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看见军舰重创,不能继续战斗,于是命令开足马力撞向“吉野号”,要与之同归于尽。然而非常不幸的是,“致远号”被日舰发射的鱼雷击中,全舰官兵250多人壮烈牺牲。这场战斗共持续5个小时。北洋舰队战舰损失5艘,死伤官兵1000余人,日舰损失战舰数艘,死伤600余人。

甲午陆战

公元1894年7月,日军侵略朝鲜,左宝贵奉命率军进驻平壤。在攻守问题上,左宝贵态度非常坚决,主张予以回击。8月初,他准备南下与进驻牙山的叶志超、聂士成部联合行动,对敌人进行南北夹击,但因叶志超部战败而计划落空。9月初,左宝贵集合马步15营共7000人分左、中、右三路向平壤南日军出击,集中3000人向平壤北日军出击,以优势兵力将敌人各个击破。但叶志超探闻一部日军进攻平壤后路,急将南北出击部队召回,遂丧失了主动进攻敌人的有利战机。日军畅行无阻,很快便将平壤包围了。少数清军将领贪生怕死,见敌人来势汹汹,主张弃城逃走。左宝贵慷慨陈词,表示与平壤共存亡的决心。

9月15日凌晨,日军对平壤发起总攻,平壤保卫战正式开始。为表示死守平壤的决心,左宝贵“遵回礼,先期沐浴,誓临阵死节”。会战期间,左宝贵亲自至城上指挥战斗。平壤城北的牡丹台、玄武门一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清军在玄武门外共修五处堡垒,内层为牡丹台,牡丹台外围构筑四处堡垒。在日军炮火的猛攻下,四处外垒纷纷落入日军之手。日军从东、北、西三面包抄牡丹台,并集中全部炮火,攻克了牡丹台。正在玄武门指挥作战的左宝贵,见牡丹台失守,“乃衣御赐衣冠,登陴督战”。营官杨某见城上危险,欲挽宝贵下城,宝贵击以掌,并亲燃大炮向敌军轰击。部下受到激励,拼死抗击,给日军以巨大杀伤。正酣战间,忽飞来一炮弹,宝贵肋部受伤,不退,裹创再战,血染战衣。没过多久,又一弹飞至,宝贵中弹倒地,被抬下城就英勇就义了。日军占领了玄武门,清军从此溃败。

嘉义保卫战

1894年10月11日,日军对台南的门户嘉义发起猛攻。徐骧和刘永福在城外兵营中,埋下大量地雷,然后弃营进城。敌人不知是计,进占兵营,半夜地雷爆炸,炸死700多人,日军吓得丢掉枪炮,仓皇逃命。途中,又遭义军伏击,死伤很多。第二天,日军集中炮火狂轰嘉义城,一小时发炮达180多发。轰坍城墙后,义军与窜进城中的敌人浴血巷战。日军近卫师团师团长在这次战役中重伤毙命。

辽阳保卫战

1895年1月中旬,日军开始进犯辽阳。辽阳东南吉洞峪练总徐珍在当地组织了抗日乡团,扼守在吉洞峪南部要地韩家岭、宋家岭,狙击敌人,保卫辽阳。1月17日,日军再犯韩家岭,乡团奋力还击,击毙敌人数十人。1月28日,敌人进攻犁宝沟岭口,结果又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乡勇们晚上点燃火把,白天在岭上插满旗帜,出没往来,虚实兼用,日军畏缩观望,此后一个多月,敌人没敢再来侵犯。

广州起义

1910年秋,孙中山与同盟会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同盟会员为骨干(先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与赵声负责筹划起义。

1911年1月,黄兴与赵声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正副部长分别是黄兴和赵声,负责领导起义。原定起义时间为4月13日,由于同盟会员温生才8日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省城戒严,起义没能按原定时间发动。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建立起义指挥部,并决定将4月27日定为新的起义时间。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敢死队成员林时爽、方声洞、林觉民、朱执信等120余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当时总督张鸣歧已经逃走,黄兴于是率众焚烧督署后冲杀出来,并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卫队发生十分激烈的巷战。他右手断两指依然坚持指挥,最终只剩下1人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

这次起义因未广泛发动群众,加上陈炯明以及姚雨平没有率部及时响应,从而导致起义失败,参加起义的人大多数已经牺牲,其中包括林时爽、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

辛亥革命

1911年爆发了以武昌起义为代表的一系列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因为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所以称之为“辛亥革命”。1911年春夏之交的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同年9月,文学会和共进会的革命党人在武昌宣传革命,为起义作准备。由于反动势力的破坏,革命党人决定提前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晚间八时,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11日上午,起义军一举解放了武汉三镇。随后,各省相继发起武装起义,纷纷宣告独立。1912年3月,革命党人逼宣统退位,推翻了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政府。

护法战争

为了维护《临时约法》,对抗由北洋军阀操纵的北京政府,1917年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任海陆军大元帅。

段祺瑞派北洋军进攻护法军,决定以武力消灭护法军政府。护法军进攻湖南、四川等省,打败北洋军,占领长沙、衡阳、重庆等地,湖北、浙江、山东、山西等省宣布独立。段祺瑞被迫下台。冯国璋上台,调遣北洋军将护法军击败。护法军战败,遂与北洋军阀媾和,并改组护法军政府,排挤孙中山。孙中山被迫辞职,护法战争失败。

北伐军攻占汀泗桥

1926年8月27日,北伐军攻占汀泗桥后,吴佩孚的军队退至贺胜桥。吴闻讯亲抵贺胜桥,枪毙旅、团、营长9人,当晚命令部队向汀泗桥反扑,并派大刀队督阵。在吴军的猛烈反攻下,北伐军不得不撤出。28日晨,北伐军再次将汀泗桥占领,后敌马济部又将其夺回,两军激烈拉锯。蒋介石此时也来到前线,由于战况惨烈,有将领请求暂停进攻,蒋说:“北伐成败关键,在此一战,如果稍一泄气,以后就再也没有争取胜利的机会。吴佩孚的军队,已经是孤注一掷,只要我们能坚决坚持到最后一分钟,一定能获得胜利。”29日,国民革命军总预备队第一军参加战斗,汀泗桥被彻底攻克。

喜峰口之战

1933年春,日军占领热河,进驻承德。驻防通县、遵化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奉命急行军赶到长城要塞喜峰口抗战。宋哲元经过仔细分析后,决定以夜战、近战之战术取胜。深夜,选五百名大刀手奇袭喜峰口。将士们右手持刀,左手攀登,爬至山头,冲入敌营,用手中的大刀砍杀日军,塞上千名日军全部毙命。翌日晨,日军炮兵轰击二十九军阵地。然而在这之前,宋哲元已率部撤离阵地,虽然炮击持续了三小时,但宋部却毫发未损。待炮停,宋又率部回到原阵地备战。晚间,宋军头裹白毛巾,分两路包抄敌阵,酣睡中的日军仓皇应战,结果又被大刀队杀得落花流水。从此,宋哲元的大刀队威震全国,令日寇胆寒。

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下旬,日本精锐第五师团和关东军察哈尔兵团向平型关至茹越口的长城防线进犯。经侦察得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将经过平型关后,林彪、聂荣臻立即率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冒雨赶到平型关公路两侧高地,决定利用平型关的有利地形伏击敌人。25日7时,日军第21旅一部和大量辎重车辆进入一一五师的设伏地区。由于道路狭窄,雨后路面泥泞不堪,日军车辆人马十分拥挤,行动迟缓。——五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集中火力向敌人开火,并趁敌人混乱之际发起冲锋,与敌人展开白刃战。一一五师一部分歼其先头部队,阻其南窜,一部分包围敌后尾部队,断其归路。经过激战,全歼被围日军。平型关大捷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歼敌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消灭了日军精锐第五师团21旅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襄樊战役

1940年,襄樊战役,张自忠任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在敌人飞机大炮的轰击下,中国军队伤亡严重。但他并未退缩,依然在前线指挥战斗。后来敌人炮火逼近,他不幸身中数弹,血染军装。一个日寇军官手举战刀向他杀来,张自忠因身负重伤,虽紧射数枪,终无力将敌人击退,最后以手枪对准自己头部,砰然一声,壮烈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