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的雕花木门被晨光推开的刹那,林半夏的手指抚过门楣上斑驳的“大医精诚“匾额。这是祖父临终前用银杏叶汁液重描过的,叶脉的金黄在龟裂的漆面下游走,像人体经络般蜿蜒。
“小林大夫,我家小囡咳了整宿......“晨雾还未散尽,抱着孩子的妇人已等在乌木药柜前。半夏的指尖划过抽屉上褪色的药材名,党参、紫苏、枇杷叶,黄铜拉手被百年来无数医者的掌心磨得发亮。
急诊科的陆明远就是在这时闯进来的。他白大褂口袋里还插着听诊器,目光扫过诊室里正在针灸的老者,“林医生,3床那个哮喘患儿,雾化治疗效果不理想。“
药碾子在青石臼里有节奏地转动,半夏将炙麻黄细细筛过,“陆主任可愿试试麻杏石甘汤?“她打开手机里的电子古籍库,“《伤寒论》第三十五卷......“
“我要循证医学证据。“明远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药柜的铜制合页,上面还留着昭和年间空袭时的弹痕。
两人的争论被救护车的鸣笛声打断。社区广场的义诊现场,突发心梗的老人躺在地上,半夏的银针已经刺入内关穴。明远跪在地上做胸外按压,忽然察觉到患者颈动脉的波动与自己的按压节奏产生了奇妙共振。
暮色渐沉时,医馆新置的智能经络检测仪亮起微光。音乐家程砚秋看着屏幕上游走的蓝色光点,“这是...我的十二经络?“半夏调整着太渊穴的传感器,“程先生常年拉小提琴,手太阴肺经的气血瘀滞,正应了您久治不愈的胸闷。“
窗外飘起春雨,明远站在滴水的檐下,望着诊室里跳动的经络图谱。电子药柜的显示屏与百年樟木药斗相映成趣,当归的香气在潮湿的空气里愈发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