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真皮修复创面治疗技术
- 陈欣 周业平主编
- 1412字
- 2025-03-15 03:02:39
前言
创面修复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近年来临床医学的热点之一,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方法的应用,使创伤、烧伤和各种慢性疾病所形成的急、慢性创面的治疗和修复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工真皮是以凝胶或支架为基本结构的体表创面修复材料,20世纪80年代美国Yannas和Burke首先报道并应用于烧伤患者的治疗,主要移植于切、削痂后血运丰富的创面,增加类真皮组织厚度,改善刃厚皮片、网状皮片移植后的外观和功能,在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治疗中,可以减少供皮区损伤,减少皮片的采集量,缓解供皮区不足。北京积水潭医院孙永华教授于1998年3月邀请了美国Yannas和Burke团队的外科医生Dr.Hiction做手术技术指导,在我院实施了国内首例人工真皮移植手术。应用人工真皮Integra和自体皮片移植,修复了1例6岁女童前臂至手背部广泛瘢痕挛缩造成的严重畸形。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让我们见证了人工真皮在中国临床应用的开端。2006年商品化的人工真皮引入我国,我们最先将人工真皮应用于基底血运不良的难愈性创面的修复,包括大面积骨外露、肌腱外露、骨关节腔开放及骨折处骨外露等创面,而既往此类创面的手术修复方法主要是应用各种组织瓣覆盖修复,手术风险高、修复代价大。我们通过在上述创面上移植人工真皮,诱导创面基底和周围正常组织中的种子细胞和血管芽长入人工真皮的网状结构内,形成血运丰富的类真皮组织覆盖肌腱、骨等外露组织,最后应用植皮的方法修复创面。我们还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骨外露创面移植人工真皮后,血管化的种子细胞和血管芽更多来源于创面周围而非基底组织,保留无感染的变性骨组织,创面仍然可以得到有效覆盖和愈合,减轻了骨缺损后的组织破坏,降低了修复难度,揭示了人工真皮修复骨外露创面的新机制。通过15年来2 000多例临床病例的积累,我们总结归纳了人工真皮修复创面的手术适应证、并发症和手术操作要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创面采取相应的手术措施,如在骨关节腔开放创面移植人工真皮时,联合应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应用人工真皮修复难愈性创面最大的优点在于减少了供区的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组织瓣的应用。通过临床实践,我们体会到人工真皮的优势,也看到了其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修复骨外露等难愈性创面时,存在材料降解快、厚度不足等问题,为此我们正在研究和探索满足不同创面修复目的的组织工程材料。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二章为概述部分,介绍了临床常见创面的特点和修复方法,阐述了人工真皮在不同创面中的修复机制,总结了人工真皮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对人工真皮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第三章至第八章通过50例临床病例详细介绍了不同创面应用人工真皮的修复效果,并对每个病例的特点、手术方法选择以及修复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点评,其中包括对6例失败病例的分析,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提高修复成功率。
本书在编辑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单位和专家的热情支持,提供了珍贵的临床病例,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有幸邀请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孙永华教授及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铃木茂彦教授为本书作序。孙永华教授是我国烧伤医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们非常尊重的师长,始终引领和关注着我们的研究和临床工作;铃木茂彦教授不仅是日本著名的整形和烧伤外科专家,同时也是人工真皮Pelnac的研发者,在人工真皮研究和应用领域是世界级的权威。能得到他们的关注和推荐,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和不足,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