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肾脏病理学
- 梅长林 陈惠萍 周新津主编
- 3997字
- 2025-03-14 15:40:43
第4节 C1q肾病
C1q肾病(C1q nephropathy)是一种在肾小球系膜区以C1q沉积为主的肾小球疾病,主要依据免疫病理进行诊断。临床表现为肾病范围的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可伴有血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光镜下呈微小病变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或表现为各种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诊断需排除同样伴有明显C1q沉积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及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因对糖皮质激素依赖或抵抗,需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治疗反应差。
一、流行病学
C1q肾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肾小球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和性别的患者。研究报道,C1q肾病在行肾活检患者中占0.2%~2.5%,在行肾活检儿童中占2.1%~9.2%;也有报道最高比例占16%,在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和持续性蛋白尿的患者中占16.5%。C1q肾病在儿童和年轻人中多见,比成人发病率高,平均发病年龄为17.8岁,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发病率相同。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C1q是正常健康人血液循环中的一种蛋白质,是补体C1多聚体复合物中分子量最大的一个亚基。因在起始阶段C1q与抗体Fc段相结合,使C1q构型发生改变,从而依次活化C1r、C1s,活化的C1s分别使C4、C2裂解,裂解物结合形成C5转化酶,在级联激活反应作用下形成攻膜复合物,最终启动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因此,C1q是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重要的启动分子。
C1q肾病的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普遍认为,C1q通过与肾小球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结合,引起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为C1q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由于C1q能够识别抗体Fc段的补体结合位点,与之结合开始启动并激活补体,而抗体Fc段则存在于抗原与IgM或部分IgG亚基结合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中,因此人们推测,C1q肾病系膜区C1q的沉积可能是由于C1q与系膜区的IgM或IgG抗原-抗体复合物相结合而导致,故C1q肾病除高强度的C1q在系膜区沉积外,还可见少量的IgM、IgG的沉积。当正常血液循环中C1q沉积于肾组织,顺序活化C1启动补体经典途径,激活免疫系统,引起肾小球炎症反应,导致大量蛋白从尿液中排出。
另外,C1q受体也存在于多种细胞中,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肾小球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也可与DNA、RNA及脂多糖等相结合,这种直接的关联也可以导致肾小球损伤。
目前对于C1q肾病是否为独立疾病仍有争议。由于电镜表现为足突的广泛融合,大多数研究认为C1q肾病可能是微小病变肾病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的一种“变异”;也有人认为光镜表现为增生性病变的C1q肾病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近年也有学者通过重复肾活检发现,即使C1q肾病患者肾组织沉积的C1q已清除,也不能逆转肾脏损伤的进展。因此,C1q肾病是独立的一种临床病理类型还是一个更复杂的疾病过程,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三、病理
(一)光镜
1.肾小球
光镜下呈多样化:①微小病变:肾小球病变轻微,或仅见节段系膜区轻度增宽;②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球呈局灶节段性硬化性病变(图9-4-1A),可见塌陷型、细胞型和非特异型三种亚型;③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常见肾小球局灶或节段性、轻重不等的系膜区增宽,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也可见膜增生性病变、膜性病变、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病变等。另外也出现其他病理类型的报道,如表现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2.肾小管间质
可病变轻,亦可在硬化的肾小球区域出现肾小管萎缩、基膜增厚;肾间质增宽,单个核细胞浸润,以淋巴单核细胞为主,或出现肾间质纤维化。
3.血管
无特异性,可表现为血管慢性病变,如动脉内膜纤维样增厚,细动脉壁透明变性等。
(二)免疫荧光
免疫荧光见肾小球系膜区有高强度C1q为主的沉积,可伴或不伴毛细血管袢沉积,呈颗粒样、团块样。以高强度C1q在系膜区为主的沉积作为C1q肾病重要的诊断依据(图9-4-1B)。
C1q沉积的强度一般≥2+,呈弥漫性分布,可伴有少量IgM(占58%)、IgG(占48%,以IgG1及IgG3阳性率较高,IgG4阳性率低)、IgA(占34%)及C3(占60%)、C4(占25%)沉积,但荧光强度均不超过C1q。也有30.6%以增生性肾炎为病理表现,免疫荧光呈现“满堂亮”,但仍以C1q沉积为主。
(三)电镜
电镜下可见系膜区为主的高密度电子致密物沉积,这也是C1q肾病诊断的必要条件。内皮或上皮下电子致密物罕见(图9-4-1C)。当光镜下微小病变型肾病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时,电镜下还可见足突弥漫融合;以增生性病变为主时可见足突呈节段融合。



图9-4-1 C1q肾病
注:A.光镜下非特异型FSGS,左侧节段硬化区域基质大量增多,并与鲍曼囊粘连,右侧非硬化区毛细血管袢腔开放尚好(PASM×400);B.免疫荧光C1q在系膜区沉积,伴节段毛细血管袢沉积(IF×400);C.电镜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外周袢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肾小球系膜区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EM×3 000)。
四、临床表现
C1q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可多样。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肾病范围的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病理改变以足细胞损伤为主;可伴血尿,或有以单纯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为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时,临床表现为急进性肾炎快速进入ESRD;可伴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高胆固醇血症。目前也发现与病毒感染或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继发性C1q肾病的个案报道。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病理诊断
1985年,Jennette和Hipp将C1q肾病定义为免疫荧光染色以系膜区高强度C1q沉积,可伴有或不伴有其他荧光沉积;临床上缺乏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证据。此C1q肾病的诊断标准目前仍沿用至今。
肾活检仍然是诊断C1q肾病唯一的手段,免疫病理检查是确诊C1q肾病的重要依据。按免疫荧光强度(阴性~++++)为标准,可见在肾小球系膜区有高强度C1q为主的沉积,C1q沉积强度一般≥2+,呈弥漫性分布,可伴有少量的IgM、IgG、IgA及C3、C4沉积,但荧光强度不超过C1q,且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其他伴有C1q沉积的疾病,即可诊断为C1q肾病。
(二)鉴别诊断
1.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C1q肾病的病理改变可表现为微小病变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鉴别主要根据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通常可以做出鉴别。
2.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1q肾病在临床上诊断率不高,这是因为C1q肾病在组织学表现上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非常相似,因此,诊断C1q肾病首先要与同样伴有高强度C1q沉积的狼疮性肾炎相鉴别。后者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抗核抗体和ds-DNA阳性,病理上免疫荧光除C1q沉积外,一般呈现“满堂亮”,光镜及电镜可见多部位嗜复红物(即电子致密物)沉积。在临床上,必须首先除外伴有C1q沉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才可考虑C1q肾病的诊断。
3.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也可伴有系膜区高强度C1q沉积,但其病理上多以膜性肾病和膜增生性肾炎为主,最主要的鉴别要点是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抗原阳性,尤其是在肾组织上直接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沉积。
4.Ⅰ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上多伴有血尿、血清补体降低;光镜下系膜细胞和基质重度增生,沿内皮细胞下向毛细血管壁广泛插入,基底膜弥漫双轨征形成,电镜可见除系膜区外内皮下的电子致密物沉积,而免疫荧光以C1q系膜区高强度的沉积为主仍然是主要的鉴别要点。
5.IgA肾病
也是依靠病理诊断的肾小球疾病,也可伴有C1q系膜区沉积,因此二者需要鉴别。IgA肾病通常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蛋白可阴性或至肾病综合征范围,病理可见以IgA系膜区沉积为主,不管是沉积部位或强度都应强于其他免疫球蛋白(IgM及IgG),并且可伴有补体C3沉积,当伴有C1q沉积且强度>++时,应排除继发性肾小球病。而C1q肾病中也可伴有少量IgA沉积,但强度及沉积范围都不应超过C1q。
六、治疗
C1q肾病的治疗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治疗主要依据肾穿刺病理光镜结果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主。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仍然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案。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可给予此方案,但只有少数患者可缓解,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糖皮质激素依赖或抵抗,这也使得C1q肾病有别于常见的微小病变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C1q肾病对激素的耐药与病理类型无关。并发急性肾衰竭患者必要时需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予以透析治疗或肾移植等。此外,应予以低钠饮食、利尿消肿、抗凝预防血栓形成等对症治疗。而在儿童C1q肾病治疗中普遍认为,如果临床表现为孤立性镜下血尿可密切随访观察,出现蛋白尿时首先予以激素治疗,激素耐药型或反复复发的患儿需评估后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目前用于C1q肾病临床治疗的药物如下。
(一)糖皮质激素
C1q肾病初始治疗的首选药物。泼尼松1mg/(kg·d)顿服,最大剂量60mg/d,起始足量,缓慢减量,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糖皮质激素依赖或抵抗。
(二)免疫抑制剂
依病理类型需要或激素抵抗时治疗C1q肾病的联合用药,包括环磷酰胺、雷公藤多苷、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和他克莫司等。
(三)利妥昔单抗
利妥昔单抗成功治疗C1q肾病也有报道。其作用靶点为B细胞表面抗原分子CD20,通过影响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一系列小型研究表明,对于激素依赖或抵抗的C1q肾病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能够获得更好的临床缓解。可能原因是由于抑制了与C1q结合的病理性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或与在肾小管间质及系膜区浸润的B细胞相结合。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降低蛋白尿,降低血压,减轻肾小管间质损伤。
(五)他汀类药物
使用他汀类药物适当的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脂质毒性和血管通透性因子,并增强机体对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的反应等多种机制治疗肾病综合征。最新研究报道可通过使用他汀类药物、低密度脂蛋白血液清除疗法可成功治疗C1q肾病。
(六)中医药
中医药通过“清热养阴”的中医理论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在C1q肾病的临床治疗中加用昆明山海棠、雷公藤多苷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尤其对糖皮质激素抵抗患者的治疗有辅助作用。
七、预后
C1q肾病预后虽然与肾脏病理类型相关,但是目前缺乏大样本的统计学证据,故预后结论不一。研究报道有C1q沉积的微小病变性肾病,虽然对激素敏感,预后较好,但是复发率较高。部分病例报道C1q肾病可迅速进入CKD,甚至ESRD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尤其是病理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但激素抵抗的大多数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长期预后较差。
(俞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