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之路·卫生卷:健康中国
- 中国编辑学会组编
- 1546字
- 2025-03-15 06:06:26
(二)临床医学加快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临床治疗学的进步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20世纪50年代,实验诊断学发展迅速;70年代以后,超声诊断仪、内镜及医用电子仪器更多地被应用到临床中,丰富了临床诊断的手段。20世纪70年代前的X线片、胃肠道钡餐造影、泌尿系统碘剂造影及70年代后的CT、MRI,80年代后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磁共振尿路水成像(MRU)、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技术,不仅可以准确诊断疾病,而且可以协助制订治疗方案。
在外科方面,有学者认为20世纪是传统普通外科发展的极盛时期。在短短的50年中,新的领域被开拓,“禁区”被打开,带来了医疗技术上的巨大成就,这种成就又伴随尖端科技的进步而发展。20世纪50年代,吴孟超院士最先提出人工肝脏解剖五叶四段见解,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随后在肝脏外科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图1-3-1、图1-3-2)。

吴孟超院士谈医学教育

图1-3-1 医药卫生界向吴孟超同志学习座谈会

图1-3-2 卫生部医药卫生界向吴孟超同志学习座谈会合影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腔道泌尿外科,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和经尿道手术也逐渐发展并成熟。1985年,研究人员借助PUMA 560工业机器人辅助定位,开展了神经外科活检手术,这是首次将机器人技术运用于医疗外科手术中,标志着医疗机器人发展的开端,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医疗机器人已在神经外科、腹部外科、胸外科、骨外科、颅面外科等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口腔医学体系逐渐完备,在龋齿预防、义齿种植、颌面修复、错颌矫正、口腔材料等方面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妇产科方面,除原来的产科和妇科临床工作外,增添了计划生育、优生学、围生医学、防癌普查等多项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内镜和腹腔镜所构成的微创外科体系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成功震撼了外科学界。现代外科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和微创化。现代外科的微创化原则认为,在任何外科领域中的任何诊治措施都应该使用微创技术和贯彻微创理念,以此来有效减少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
与外科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之一是重症医学。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重症医学起步较晚、发展较快。1982年,在著名外科学家曾宪九教授的倡导和支持下,陈德昌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设立了第一张现代意义的重症监护病床。1984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建立加强医疗科。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重症医学学科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肆虐中国大地之际,重症医学为患者诊疗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学科首次被国内普通大众广泛关注,其重要性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于北京成立。
随着我国疾病谱的改变,肿瘤学的发展也成为临床医学值得重视的学科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的是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当时造成居民死亡前几位的疾病是感染性疾病或烈性传染病,对于肿瘤的认识才刚刚起步。这期间,在肝脏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肝门阻断下行肝切除术。随着1969年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的成立,全国性肿瘤防治机构纷纷建立,初步构建起了我国肿瘤防治体系的基本框架。1971年,应用甲胎蛋白对肝癌进行早期诊断,采用“量体裁衣”式的肝切除术,使肝癌外科治疗有了突破,并成为我国乃至亚洲的肝癌外科治疗模式。1985年,中国抗癌协会成立。1986年,全国肿瘤防治研究领导组和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重组。次年,第一个全国肿瘤防治规划纲要出炉,并基本完成了肿瘤防治体系的建设。2003年,《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正式颁布,其突出了公共卫生观念,强调癌症的早诊早治和提高癌症防治资源的利用效率。近年来,肿瘤的诊疗技术一方面朝着个体化治疗的方向发展,强调因人施治;另一方面,分子靶向治疗和生物学疗法的应用强调通过“特异性地杀伤”达到既杀伤癌细胞又保护正常细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