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盛世初显,隐患暗生

大楚大地,历经战火后的重建与发展,已然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都城长安,街道宽阔整洁,两旁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清晨的阳光洒在城墙上,金色的光辉与朱红的城墙相互辉映,更显巍峨壮丽。

集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摊位,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市井画卷。

萧逸尘身着一袭明黄龙袍,端坐在皇宫的御花园中,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看着眼前国泰民安的景象,他心中感慨万千。这一切,都是大楚君臣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个为大楚付出的人,都功不可没。

“陛下,这盛世如您所愿,如今大楚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实乃我朝之幸啊!”身旁的老太监刘福满脸笑意,恭敬地说道。

萧逸尘微微点头,目光望向远方:“这只是一个开始,大楚要走的路还很长。虽然如今表面繁荣,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还有诸多隐患潜藏其中。”

刘福微微一怔,面露疑惑之色。

萧逸尘见状,缓缓开口:“近年来,各地虽大力发展农业,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一旦遭遇洪涝干旱等灾害,粮食产量必然受到影响。再者,商业虽日益繁荣,可商税征收却存在诸多漏洞,不少富商巨贾偷税漏税,致使国库收入受损。”

正说着,户部尚书钱穆匆匆赶来,行礼后神色略显凝重:“陛下,臣刚收到各地税收报表,发现今年商税收入较预期少了许多,臣已派人着手调查,怀疑是有不法商人勾结地方官员,暗中篡改账目,逃避纳税。”

萧逸尘闻言,眉头微微皱起:“此事绝不可姑息,务必一查到底,严惩相关责任人。税收乃国家财政之根本,若任由这些乱象滋生,大楚的繁荣又能维持多久?”

钱穆领命而去,萧逸尘陷入了沉思。

与此同时,在长安城外的一处庄园内,一位身着华服的中年男子正悠闲地品着茶。此人正是长安城内有名的富商王财。

“老爷,听说朝廷开始严查商税了,咱们之前那些事儿,不会被发现吧?”管家小心翼翼地问道。

王财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屑:“怕什么?那些官员哪个不是收了我的好处?只要咱们把账目做得滴水不漏,他们能查出什么来?”

然而,王财万万没想到,他的一举一动早已被暗中监视。负责调查此事的官员赵刚,经过多日的明察暗访,已经掌握了他偷税漏税的关键证据。

这天夜里,赵刚带领一队官兵,悄悄包围了王财的庄园。“王财,你涉嫌偷税漏税,证据确凿,跟我们走一趟吧!”

赵刚一声令下,官兵们迅速冲进庄园,将王财及其管家等人控制住。

王财脸色苍白,瘫倒在地,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避税手段”竟如此轻易地被揭穿。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偷税漏税案件浮出水面,涉及的官员和商人也越来越多。

萧逸尘得知此事后,雷霆震怒,下令将所有涉案人员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一时间,朝廷内外震动,那些企图钻法律空子的人纷纷收敛起来,商税征收逐渐步入正轨。

解决了商税问题,萧逸尘又将目光投向了水利设施。他召集工部官员和水利专家,商讨如何对全国的水利设施进行修缮和升级。

“陛下,臣认为当务之急是对黄河、长江等主要河流的堤坝进行加固,防止洪水泛滥。同时,在各地修建灌溉渠道,确保农田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工部尚书孙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萧逸尘表示赞同:“此事关乎国计民生,务必尽快落实。所需人力、物力、财力,户部全力配合。一定要让百姓们不再受水患之苦,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

在萧逸尘的大力推动下,一场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工程在大楚各地展开。无数工匠和百姓投身其中,他们不畏艰辛,日夜奋战。

经过数月的努力,一条条坚固的堤坝拔地而起,灌溉渠道纵横交错,延伸至每一片农田。

然而,就在大楚稳步发展之际,北方边境却传来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一支神秘的游牧部落逐渐崛起,他们的势力不断壮大,频繁在大楚边境附近活动。

这些游牧部落擅长骑射,行动迅速,给大楚的边境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边境守将李猛察觉到了这一情况,立刻派人向朝廷上报。

“陛下,北方这支游牧部落近期频繁在我边境徘徊,其意图不明,臣担心他们有进犯之意。”李猛在朝堂上忧心忡忡地说道。

萧逸尘闻言,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加强边境防御,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立刻派遣使者前往探查,了解他们的实力和意图。同时,传令边境军队,做好战斗准备,不可掉以轻心。”

朝堂之上,大臣们也纷纷议论起来。有人主张主动出击,趁游牧部落尚未壮大,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有人则认为应先采取怀柔政策,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避免战争带来的损失。

萧逸尘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意见,心中权衡着利弊。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但战争关乎生死存亡,不可轻易发动。先派使者前去,若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自然是最好。若对方冥顽不灵,妄图侵犯我大楚疆土,我大楚军队也绝不畏惧,定将其击退。”萧逸尘做出了决定。

很快,使者便踏上了前往北方游牧部落的征程。而在大楚国内,萧逸尘一边关注着边境局势,一边继续推动各项改革和发展措施。

他深知,只有国家足够强大,才能在面对各种挑战时立于不败之地。

在文化教育方面,萧逸尘大力推广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他下令在各地兴办学校,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国家的未来,在于人才。只有培养出更多有学识、有品德的人才,大楚才能长治久安。”萧逸尘常常这样对大臣们说。

在他的倡导下,大楚的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文人。

经济上,萧逸尘鼓励商业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他批准了一些商人提出的开办钱庄、发行银票的建议,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更多便利。同时,他还推动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拓宽了大楚的市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边境的局势愈发紧张。使者传回消息,游牧部落对大楚态度傲慢,毫无和平谈判的诚意,似乎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发动进攻。

萧逸尘得知后,果断下令边境军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同时开始在国内征兵,储备粮草,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盛世之下,危机四伏。大楚虽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

萧逸尘站在皇宫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默默祈祷:大楚的百姓,千万不要再遭受战争的苦难,朕定当竭尽全力,守护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