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关于发展要素

一、人口与人力资本

1.人口红利

在一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中,当劳动年龄人口占有较高的比例时,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会产生较大的经济利益,这种情形被称为“人口红利”( demographic bonus) 。

2.就业不足

就业不足是指一个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少于他愿意并能够工作的时间。

3.伪装的就业不足

劳动者做的是全日制工作,但他们所做的工作只需要较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发展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伪装的就业不足”。

4.隐蔽性的失业

劳动者因无工可做而选择非就业活动。比如,有些人本已从某级学校毕业,但由于无就业机会而继续留校学习,或者由于无机会参加工作而只好留在家庭中做家务劳动,于是,学校和家庭就成为“最后的雇主”。这种情况当属失业,但不易察觉,未列入失业统计之内,因而称为“隐蔽性的失业”。

5.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

人们受教育后,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从而增加了对新的工作机会的适应性和在工作中发挥专门才能的可能性,这称为知识效应;人们受教育后,改变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纪律性,加强对工作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了参加经济活动并做好工作的积极性,这叫做非知识效应。

6.教育深化

发展中国家劳动市场供过于求,为了在劳动市场拥有竞争优势,人们去接受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但是,人们毕业后发现,原以为具有学历竞争优势的工作,已经被高一级文凭获得者占据了,不得已继续接受教育,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图取得下一轮竞争优势,可是,毕业后所面对的还是与此前相似的情形。发展经济学家把这种由于劳动市场竞争而被动升级接受教育的现象,称为教育深化。

7.教育过度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 ( Richard B. Freeman) 在其著作《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中正式提出“教育过度” ( over-education) 的概念。他把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归结为“教育过度”,即教育供给超过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教育过度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受教育者失业;二是技能低效,即受教育者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超过他们工作的要求;三是受教育者相对于历史上接受相同教育水平的人,收入水平和经济地位下降。

8.知识失业

知识失业 ( educated unemployment) 是教育深化的伴生现象,或者说,是教育深化问题的一个侧面。由于受教育者供过于求,用人单位越级雇佣受教育层次的毕业生,原本小学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现在雇佣中学毕业生;原本中学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现在雇佣大学毕业生;以此类推。

9.智力外流

在发展中国家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工程师、科学家、医生、教授等,迁移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现象,称为发展中国家的智力外流。

10.人力资本

以各种方式提高了的人的素质、智力和劳动技能,被称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包括正规学校教育、电视教育、职前训练、在职训练、农业技术推广、成人识字、基本技能短期培训、职业市场信息传播、职业研究,以及营养卫生、人口流动等方面的投资。与物质资本不同,人力资本不能脱离人身而独立存在。舒尔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本的增加。

11.健康人力资本

1960年,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首次提到,寿命的延长即意味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其收益就是一种追加的人力资本存量。后来,研究者们将“健康人力资本”等同于“健康资本”,它具备与教育等其他人力资本共同的特点。健康资本不仅是人力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其他形式人力资本存在和发挥效能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