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国民法典》的适用范围

(边码44)《德国民法典》(及其附属法)原则上可适用于所有民法上的争议。但是,其适用范围在物(相较于州的私法)、时间(相较于此前适用的私法)和空间(相较于外国的私法)层面均受限制。与此相关的规则规定于《德国民法典施行法》(EGBGB)。

1.物的适用范围

(边码45)根据《德国基本法》第31条的规定,作为联邦法的民法典优先于各州的私法(联邦法打破州法)。尽管在联邦未对其立法权加以利用之前以及未作利用的范围内(《德国基本法》第72条第1款、第74条第1项),原则上由各州享有民法领域的立法权能。[50]然而,随着民法典之制定,民法已经被综合性地调整,这使得各州立法仅在《德国民法典施行法》允许例外存在的范围内(《德国民法典施行法》第55—152条)才有其空间。今天,仍有个别法律事项(尤其是在土地法领域),留给各州民法调整。为此,各州均颁行了针对《德国民法典》的施行法。

2.时间适用范围

(边码46)随着《德国民法典》在1900年1月1日生效,其便取代了此前适用的,主要以邦法形式设置的私法规则。《德国民法典》针对其生效前产生的法律关系之适用性的问题今天也已经不会再出现。但也许会出现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以及民法典之适用延伸至民主德国区域的问题。为此已经创设了过渡性条款(《德国民法典施行法》第230条及以下)。

3.空间适用范围

(边码47)当案情事实具有涉外性(Auslandsberührung)时,《德国民法典》之适用可能会存在疑问。比如,当一方当事人的住所地在国外或该当事人是外国籍人,或合同在国外缔结或履行时,即是如此。在此类案件中,德国的准据法抑或外国法的准据规范能否适用,以及在多大的范围内适用,要按照国际私法的规范来确定(IPR)。国际私法包含冲突规范,冲突规范则确定实际上应予适用的实体法规范,即所谓的准据法规范。尽管其名称会引人误解,但国际私法在很大范围内仍属各个国家的法,因此因国而异。德国的国际私法规定于《德国民法典施行法》第3—49条。其他法律渊源便是国际条约。但是,德国的国际私法劣后于欧盟的国际私法。尤其是通过《罗马-I法令》与《罗马-Ⅱ法令》在合同责任与合同外责任领域实现了规则的统一化。[51]其间,也已经增加了关涉家庭法和继承法的《罗马ⅡI-V法令》。

(边码48)为将一个与多个法秩序存在关联的案情事实归属于特定的法秩序之下,或是德国的法秩序,或是外国的法秩序,国际私法必须与某一特定因素相连接。此种连接点可以是当事人之人身性因素(Person)(国籍、住所地或者行政总部所在地、经常居留地),当事人之意思表示(比如,约定适用某一特定的法律,所谓的法律选择)或当事人的行为地[比如,侵权行为结果地(参见《罗马-Ⅱ法令》第4条第1款)]。在人法、家庭法和继承法领域,国际私法主导性的连接工具则是国籍。

例如:按照《德国民法典施行法》第7条第1款第1句之规定,外国人的行为能力依其国籍国法确定。若其为17岁,但依其国籍国法已有完全行为能力,则其亦可在德国有效地实施法律行为。若其为19岁,但依其国籍国法(不同于德国法,参见《德国民法典》第2条)却仍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那么为了保护德国境内的法律交易,只有当合同相对人于缔约时知悉或应知此种行为能力欠缺的状况时,其才能主张自己欠缺行为能力。这一规则规定于德国《德国民法典施行法》第12条第1句。

(边码49)于债法合同的情形,按照《德国民法典施行法》第27条第1款第1句(或者《罗马-I法令》第3条第1款)的规定,适用自由法律选择(freie Re-chtswahl)的基本原则。换言之,可以由当事人来确定,该合同适用何种法律,比如合同应当受德国法抑或奥地利法调整。但是,此种基本原则并非毫无限制。法律选择不得导致保护消费者或劳动者的强行性条款被规避(参见《德国民法典施行法》第29条、第29a条、第30条或《罗马-I法令》第6条、第8条)。如果当事人没有进行法律选择,那么按照《德国民法典施行法》第28条第1款第1句或《罗马-I法令》第4条之规定,该合同适用与之有最密切联系国家的法律。为此,又适用特定规则。

例如:若一个德国的歌剧院与一位生活在法国的歌剧导演缔结了一份关于舞台表演的合同,但却未进行法律选择,则此时应适用《罗马-I法令》第4条第1款b项或第4条第2款。据此,该合同应受服务提供者经常居留地所在国的法律调整,本案中便是法国。由此,该合同将会适用法国法。然而,按照《罗马-I法令》第4条第3款或《德国民法典施行法》第28条第5款之规定,若从情事整体状况中可以确定,该合同明显与另一国家有更加密切的联系,前述规则便不再适用。由于导演的给付应在德国履行,而且还必须由歌剧院给予协助,故应认为该合同与德国存在更加密切的联系,从而应当适用德国法。

参考文献:Canaris, Grundrechte und Privatrecht, AcP 184(1984),201;Canaris, Grundrechte und Privatrecht-eine Zwischenbilanz,1999;Doralt, Rote

Karte oder Grünes Licht für den Blue Button? Zur Frage eines optionalen europäischen Vertragsrechts, AcP 211(2011),1;Grigoleit, Der Verbraucherac-quis und die Entwicklung des Europäischen Privatrechts, AcP 210(2010),354;Hattenhauer, Die geistesgeschichtlichen Grundlagen des deutschen Rechts,3.Au-fl.1983;Herresthal, Die richtlinienkonforme und die verfassungskonforme Ausle-gung im Privatrecht, JuS 2014,289;Hommelhoff, Zivilrecht unter dem Einfluss europäischer Rechtsangleichung, AcP 192(1992),71;Krause, Der deut-schrechtliche Anteil an der heutigen Privatrechtsordnung, JuS 1970,313;Laufs, Die Begründung der Reichskompetenz für das gesamte bürgerliche Recht, JuS 1973,740;Leenen, Die Auslegung von Richtlinien und die richtlinien-konforme Auslegung und Fortbildung des nationalen Rechts, Jura 2012,753;Lüderitz, Kodifikation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 in Deutschland 1873—1977:Entste-hung, Entwicklung und Aufgabe, FS„Vom Reichsjustizamt zum Bundesministeri-um der Justiz“,1977,213ff.;Müller-Graff, Europäisches Gemeinschaftsrecht und Privatrecht, NJW 1993,1;Neuner, Privatrecht und Sozialstaat,1999;Rüthers, Die unbegrenzte Auslegung,6.Aufl.2005;Wieacker, Privatrechtsge-schichte der Neuzeit,2.Aufl.1967(Nachdruck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