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人物传记讲读
- 刘国民
- 3685字
- 2025-03-28 20:35:48
第二节 平原君之养士
平原君赵胜是赵国诸公子,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平原君列传》少叙及其生平功业,而主要突出其好士、养士之事,犹以“毛遂自荐”的故事最为著名。
一、美人笑跛者
传文始叙述平原君一美人在楼上取笑跛者之事,颇有传奇性。
原文一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1},槃散行汲{2}。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 {3},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 {4},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5}。
注释
{1}躄(bì)者:跛者。{2}槃散:通“蹒跚”。汲(jí):从井中提水。{3}罢癃(lóng):残疾,足跛而背驼。罢,通“疲”。{4}竖子:小子,轻蔑语。{5}相倾:压倒对方。
传文叙写平原君因其美人取笑跛者而杀之,不免增饰夸大,其事未必是真,而情理存之,即表明平原君贵士而贱色。王伯祥曰:“正因为故意相竞,平原君乃做此矫情杀人的举动,来骇人听闻,邀取声誉。”(《史记选》)
二、毛遂自荐
传记着重讲述“毛遂自荐”的故事。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毛遂自信其才具,敢于为国所用,一方面是士为知己者用,另一方面也有承担国家之兴亡的责任感。
原文二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1},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 {2}:“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3}。”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嚢中,其末立见{4}。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嚢中耳。使遂蚤得处嚢中,乃颖脱而出{5},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6}。
注释
{1}歃(shà)血:古时会盟,双方口含牲畜血或以血涂口旁,以表信誓。{2}自赞:自我推荐。{3}备员:犹言“充数”,委婉之辞。{4}末:刀尖,刀锋。{5}颖脱而出:锥之锋芒全体脱出,非只是露尖而已,即充分地展现其才能。颖,锋芒。{6}废:借为“发”,即十九人目笑而口未发声,半信半疑之貌。
平原君使楚,欲与楚联合,共同抗秦。门下毛遂自荐。平原君并不信他,众门客也嘲笑他。毛遂颇为自信,且大放豪言,如果锥处囊中,则锥芒全脱而出。平原君五次称毛遂为先生,颇得累叠之妙。平原君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对毛遂的才具半信半疑。
本篇叙事先抑后扬,甚有波澜。
原文三
毛遂比至楚{1},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2},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3}。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4}。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5},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6}。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纵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7},所谓因人成事者也{8}。”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9}。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注释
{1}比:并列。或曰,比,及。{2}历阶:一脚一阶,即登阶不聚足,急遽的样子。{3}两言:利与害。或曰,两言,两句话。{4}悬:掌握,控制。{5}小竖子:无知如同童子。{6}恶:厌恶。孟子所谓“羞恶之心”。{7}:通“碌碌”,小石错落的样子,喻平庸。{8}因人成事,古语。{9}九鼎大吕:传国的宝器,喻其重。大吕,大钟。毛遂至楚,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即为天下所重。
平原君游说楚王合纵抗秦,言其利害,日出而言,日中不能决。楚王不能合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畏惧秦国;二是认为合纵是为了赵国,于自己没有什么益处。毛遂按剑而上,气势沛盛,不畏惧楚王的威权。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普通人会恐惧当时的威严气氛,而不敢言行,同去的十九人皆是。楚王斥责毛遂,毛遂按剑而怒,恐吓楚王曰,十步之内,王之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劫持楚王。接着,毛遂辩说合纵之利:先言楚国三战皆败于秦,丧权辱国,不知羞恶,且恐惧秦国,不能报仇雪恨;接着说明合纵表面上是为赵,实际上是为楚。在威逼与利诱下,楚王最终同意合纵抗秦。毛遂立即与楚王、平原君等诸客,歃血于殿堂之下。回来后,平原君甚慨叹,自以为善相士,食客众多,而不失天下之士,但失毛先生。“胜不敢复相士”,前后两次出现,深得累叠之妙。
传记描述的毛遂形象甚为鲜明,这是一位有胆有识而深藏不露的士人。梁启超说:“毛遂,一小蔺相如也,其智勇略似之,其德量不逮,要亦人杰也已。”(《饮冰室专集》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侍奉赵王与秦王会于渑池之事。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以刀杀)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蔺相如智勇超群,不辱赵王的尊严,不损赵国的利益。
原文四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1},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 {2}:“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3},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有百数,婢妾被绮縠 {4},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 {5}。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 {6},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7},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 {8}。”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9},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 {10},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注释
{1}矫:假,诈。{2}传舍吏:驿站小吏李谈(司马迁避父司马谈讳,改为李同)。{3}炊骨:以人骨为柴。易子:交换子女。{4}被绮縠(hú):穿绫罗绸缎。被,通“披”。{5}糟糠都吃不饱。厌:饱,足。{6}剡(yǎn):削尖。{7}飨(xiǎng):以酒食慰劳。{8}容易得到士人的感谢。《史记会注考证》引中井积德之言曰:“危苦,故小惠微恩足以结之。”{9}翩翩:鸟飞轻捷的样子,以喻人的才情和相貌出众。浊世:战国乱世。{10}赵孝成王四年,秦攻韩,韩王割上党之地归秦。上党守冯亭不欲降秦,而愿以上党降赵。平原君贪其利,劝赵王接受冯亭的投降。于是秦怒而攻赵,发动长平之战,坑赵卒数万人,不久又围困邯郸。司马迁在传记中不载冯亭之事,于“赞”中一言点出,或为平原君讳。
平原君好客,主要是为了拯救赵国之难。毛遂自荐至楚,赵与楚、魏合纵,以抗击秦兵,解除了邯郸之围。平原君听从李同的建议,散尽家财,以得三千人,作为敢死队,舍生忘死,一往无前,秦军后退三十里。恰逢楚、魏救兵也至,秦兵遂罢去,邯郸复存。平原君卒于公元前251年,其子孙与赵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