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少康文集·第十卷:香港树仁大学教学讲义
- 张少康
- 11077字
- 2025-03-17 19:18:17
三
史学
1.史官和史学
中国古代对史学是非常重视的,自从有文字以来,我们就有史书的记载,三千多年的历史基本上有完整的记载,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在世界上可能也是少有的。史学和史书的繁荣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史官的建置,传说轩辕黄帝时的仓颉、沮诵就是史官(事见《世本》),他们又是文字的始创者,这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古代的史官是掌握文字能力最强的人。中国古代之所以重视史官建置,重视记载历史,是因为从历史记载中可以辨别善恶,区分贤与不肖,所以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刘知幾在《史通·史官建置》中说:“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根据《周礼》的记载,古代的史官有很多,分别掌管国家各方面事务的记载。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他们各有自己管辖的事务,也负责各方面的史事记载。大史,即太史,是史官之长,掌管天文及国之六典,凡有关天道之事和国家的重大事件,皆由他来书写记载。他要“掌建邦之六典(治、教、礼、政、刑、事),以逆邦国之治”。虽以著述为宗,而兼掌历象、日月、阴阳、历数。小史“掌邦国之志”,郑玄注说:“郑司农云:志,谓记也。《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之属是也。”凡国家除上述以外的一般事情,均由小史来负责记载。内史掌书王命,皇帝诏告臣下万民之事,均由他来书写。“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凡国家对外的各种事务,均由他来记载。“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他们没有其他专门管辖的事务,只是负责记录言和事。由此可见,古代的史官各有严格的分工,掌管自己的职事。传说早期的著名史官,如“孔甲、尹逸,名重夏殷;史佚、倚相,誉高周楚;晋则伯黡司籍,鲁则丘明受经。此并历代史臣之可得言者”(刘知幾《史通·史官建置》)。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家也都有史官,如上述“晋则伯黡司籍,鲁则丘明受经”。古代史官一般都选很正派而又有才华的人来担任,所以如果国君不仁,政治坏乱,他们常常会携史书而出奔。“夏太史终古见桀惑乱,载其图法出奔商。商太史高势见纣迷乱,载其图法出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亦以其图法归周。”“秦有天下,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章。此则自夏迄秦,斯职无改者矣。”(同上)至汉武帝置太史令,据说位在丞相之上,由司马谈任职,谈死,由司马迁继任。司马迁死后,汉宣帝时职位逐渐低下,太史令不专为记言记事,“若褚先生、刘向、冯商、扬雄之徒,并以别职来知史务,于是太史之署,非复记言之司。故张衡、单扬、王立、高堂隆等,其当官见称,唯知占候而已”(同上)。职务虽有变化,但是修史则始终是受到重视的。东汉时明帝命班固为兰台令史,主修《汉书》。兰台为著作之所。历代都以很有才华的大臣来做这个工作。曹魏太和中,设置著作郎,职隶中书,其官即周之左史也。晋元康初,又职隶秘书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专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宋、齐以来,称为著作佐郎。如曹魏西晋的华峤、陈寿、陆机、束晰,东晋的王隐、虞预、干宝、孙盛,刘宋的徐爰、苏宝生,梁代的沈约、裴子野,都是著名的史官。齐、梁二代又置修史学士。陈代因循,无所变革,若刘陟、谢昊、顾野王、许善心之类,也都是当时史官。北朝也都设有专门的史官,也有由他官兼任者。唐代专设史馆,以宰相为监修,他官兼任修史工作,亦有专任修史者,著名的政治家如房玄龄、令狐德棻、魏徵等均为重要史书编撰者。宋代以后均因唐制而有所变化,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亦为著名史书编撰者。宋、金、元均有国史院等,专门负责史书撰写。明清则以翰林院掌管史事。
中国古代的史学有十分优良的传统,这就是不惧权势而秉笔直书。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董狐、南史。董狐是晋国的史官,当时赵宣子赵盾为大夫,晋灵公无道,曾多次欲杀赵盾,后赵盾出奔不远,尚未离境,闻其昆弟赵穿弑灵公,随即回国,赵穿欲拥立其为国君,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赵盾不服,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于是赵宣子命赵穿从周迎公子黑臀回来,立为国君。黑臀,是晋文公小儿子,其母为周之女。孔子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左传·宣公二年》)赵盾如果越过国境,则君臣之义绝,可以不讨贼,也就不会有董狐说的罪名了。根据《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五年齐国的崔杼作乱弑其君齐庄公,齐国的史官“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南史是齐国的史官,当时在外,听说国内的史官因为直书而一再遭崔杼杀害,乃执简而还。这说明作为史官,在何种情况下都绝对不允许隐藏君臣的任何罪恶。因此,董狐、南史才受到历代的赞赏,而有良史之名。实际上,史学著作对当时的帝王起着一种监督作用,《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中国古代的史学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秉笔直书”传统。这种传统在汉代司马迁写作《史记》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成为“实录”的史学写作原则。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中国古代的史书原来有为一些自己尊重的人隐讳其某些缺点的做法,如《公羊传》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在当时的等级社会里,这是不算什么的。但是,司马迁的《史记》则非常鲜明地突破了这种做法,他为项羽立本纪,为陈涉写世家,为孔子写世家,非常严格地按“实录”的原则去写,对项羽并不因为他失败而贬斥他,而是在很多方面歌颂了他,让大家看到他的英雄本色。对汉高祖刘邦肯定他创下统一天下伟业,能知人善任、深谋远虑,但是也敢于揭露他的虚伪、狡诈、无赖等不良品质。他敢于在《史记》中对当时的皇帝汉武帝进行揭露,所以《魏书·王肃传》说:“汉武帝闻迁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所以现在《史记》中的《景帝本纪》和《武帝本纪》乃是后人所补撰的。或谓是汉元帝、成帝时的禇先生(少孙)所补写。
史书的体例从先秦、两汉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编年史,如《春秋》《左传》等,一为纪传体,即《史记》《汉书》等。两种写法各有优劣。刘知幾在《史通》中说:“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世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异也。”“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序其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沬,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自汉以后,官方的正史基本上是以《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为主要形式的。编年体的史书后来也有发展,如《汉纪》《后汉纪》等也用“言行趣舍,各以类书”的方法,记载了一些历史人物。至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历史人物的卒年下,也略述其生平事迹。
2.《史记》和《汉书》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完整的史书,而最有代表性的史书是《史记》和《汉书》。《史记》是记载自上古至汉武帝太初元年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十二本纪是以编年体的方式记载最高统治者皇帝的事迹,同时带有概要叙述历史发展大事的意思。司马迁自己说是:“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太史公自序》)表是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共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三类,如《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秦楚之际月表》等。书是关于天文、地理、历法、财政、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共八篇。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和汉代著名功臣的传记,共三十篇。列传是记载历代有影响有贡献人物的专门的传记,共七十篇。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后来各朝代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是按照《史记》的体例,当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
班固的《汉书》是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亦称为《前汉书》,详细地记载了西汉皇朝的历史。《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汉书·叙传》)。从汉朝建国到太初元年的差不多一百年,班固的《汉书》基本上是沿用《史记》的内容,也有很多调整和补充。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太初以后的一百三十年左右的历史之记载。从体例上说,他取消了世家,把书改为志。《汉书》是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计一百篇。后来或把它的篇幅过长的分为上下,则有一百二十卷。后历代史书也仿照《汉书》取消世家,改书为志。《汉书》在撰写的指导思想上和《史记》不同,班固说司马迁写《史记》是“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大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而《汉书》的写作则是完全遵照儒家观点的。
3.二十四史的编撰
自从《史记》和《汉书》之后,历代都编有专门的史书,不只是有官修的正史,而且有各种各样民间的野史和专题史书。这个修史的传统,对于保存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作用。这里我们给大家简要地介绍历代史书的编撰情况。
我们习惯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前四史。这不仅是因为它们是非常优秀的史书,而且为后来史书的编撰奠定了基础,确立了基本体例和编写原则。班固的《汉书》只写到西汉末年,记载东汉历史的著作被称为《后汉书》,它的作者范晔(398—445)生于南朝刘宋时期,是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其祖范宁为晋豫章太守,父范泰为宋侍中、国子祭酒,爱好文学。范晔少有文才,受家学影响,又善识音韵。他曾为尚书吏部郎,后被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其体例参考《汉书》,而观点则颇接近《史记》。他对东汉时盛行的谶纬学说委婉地表示了不满,所以特别记载了桓谭、郑兴等反对读谶的事迹。《后汉书》设立《党锢》《独行》《逸民》《列女》等传,并不把历史全部看成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这是对《汉书》的一个重要突破。在范晔写《后汉书》之前,关于东汉的历史,已经有很多史书出现,纪传体的,如晋代的薛莹《后汉纪》、司马彪《续汉书》、华峤《汉后书》、谢沈《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等;编年体的,如晋袁宏《后汉纪》、张璠《后汉纪》等。这些自然对范晔《后汉书》的写作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现在流传下来的完整东汉史书只有范晔《后汉书》和袁宏的《后汉纪》,一为纪传体,一为编年体。
《三国志》的编撰比《后汉书》要早。作者陈寿(233—297),三国时人,字承祚,祖籍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陈寿曾为蜀汉的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因黄皓弄权,他屡遭贬斥,西晋时受张华赏识,为著作郎,编《诸葛亮集》。后收集大量三国资料,撰写成魏、蜀、吴三书,后人合为一书,即《三国志》。陈寿的《三国志》明显是尊魏而抑蜀、吴的,称魏君主为帝,有武帝、文帝、明帝和三少帝纪四卷,称蜀汉二主为先主、后主,对吴仅称孙权为吴主权。分三书来写,正确反映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还能够从全局的眼光来写各个不同部分。不过,《三国志》的叙述是比较简略的,后来东晋末年的裴松之(372—451)为之作注,收集了当时很多其他史书的资料,对陈寿的《三国志》从史料角度作了大量的补充,并且为史书注释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从一般音韵训诂的注释转向增补史料的注释,其意义是重大的。
晋代的史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有二十多种,有纪传体也有编年体,都属于私家撰述。如谢灵运、臧荣绪、萧子云、沈约等皆有《晋书》,陆机、干宝等有《晋纪》,习凿齿有《汉晋春秋》,孙盛有《晋阳秋》等。至唐初尚存十八家,唐代重修《晋书》是以臧荣绪的《晋书》为基础的,但到宋代以后,臧书失传。唐初的重修是由房玄龄主持,而有禇遂良等人参加,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比臧书增加二十卷。但是大部分是对臧书修订补充而成的。
南北朝的史书,当时不是很完整。南朝的史书有沈约的《宋书》和萧子显的《南齐书》。早在宋文帝元嘉时,就有何承天修的《宋书》一部分,后有山谦之、苏宝生等继续撰修,至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由著作郎徐爰续修成六十五卷的《宋书》,此后仅过十几年宋代就灭亡了。南齐永明五年(487),沈约奉命撰修《宋书》,沈约是在徐书基础上改编的,主要是补充了后十几年的内容,但是书的作者署名是沈约。其书共一百卷,内容偏重豪门世族。唐代刘知幾在《史通》中说:“其书既行,河东裴子野更删为《宋略》二十卷。沈约见而叹曰:‘吾所不逮也。’由是世之言宋史者,以裴略为上,沈书次之。”但是,裴书为编年体著作。南齐只有二十多年,其间亦有修史书者,后萧子显据之而修成《南齐书》,共五十九卷。萧子显是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王萧嶷之子,生活在齐梁两代,其书亦多为其家属隐讳。但是《宋书》和《南齐书》在史书编纂方法上有一个重要发展,这就是带叙法和类叙法的运用。有些人不必立传,而其事附见于某人传内,在叙说其事时附带说明其简要履历。同时,一传不必只一人,而可以类叙数人。这种方法后来为史书所广泛采用。北朝的历史相当复杂,永嘉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氏、羌等,先后入据中原建立政权。北魏统一北方后,史书有崔鸿撰写的《十六国春秋》一百二十卷,影响比较大。其书约在五代至北宋初年亡佚。《魏书》的编撰者是北齐的魏收。北齐建国后于天保二年(551)命魏收编写《魏书》,经数年之后撰成一百三十卷的《魏书》。但是由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而魏收属于东魏北齐系统,所以遭到另一方的强烈反对,其书经二次修订后方成。《北齐书》是唐代的李百药修撰的,共五十卷,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始成。《周书》是由唐代的令狐德棻主持编撰的,共五十卷,属于官修的史书。
《隋书》也是唐代的官修史书,是由魏徵主持的,有孔颖达、颜师古等帮助,其中的序论多出自魏徵之手。在唐初盛行的修史高潮中,《隋书》是比较好的一部,因为其主修和辅修者均为历史上著名的大臣和学者,内容丰富,文笔简练,评价也比较公正。唐初编修的史书比较重要的还有《梁书》《陈书》和《南史》《北史》。《梁书》和《陈书》是由姚察、姚思廉父子完成的。姚察原为陈时吏部尚书,曾受命修史,陈亡后入隋,更奉命撰修梁史与陈史,但未成而卒。其子继承父业,继续修二史。姚思廉唐初为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唐太宗有诏书命魏徵总领修史事宜,要求撰写好南朝梁、陈和北朝北齐、北周,以及隋代的历史,共为五朝史书。《梁书》《陈书》即由姚思廉撰写。梁代史书曾有沈约等的《梁书》一百卷,许亨的《梁史》五十三卷等当朝修的史书,陈史修得较少,但也有顾野王和傅縡撰写的《武帝》和《文帝》两本纪,陆琼的《陈书》四十二卷,而姚察的遗稿则是姚思廉编写的主要依据。这两部书都是只有本纪和列传,《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一般说。姚书比较客观,文笔简洁,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史书。唐初还编写了南朝和北朝的通史,即《南史》和《北史》,是由李延寿撰写的。李延寿的父亲李大师,在唐初曾立意编写南史和北史,但未完成。李延寿继承父志修成《南史》和《北史》,这两部通史对原来各朝史书的相互重复之处做了删节,补充了很多史实,也纠正了某些原来的错误,文笔也简练了,因此是很有功绩的。
唐代很重视撰修本朝的史书,如长孙无忌、令狐德棻等撰写的《武德贞观两朝史》八十卷,吴兢、韦述等的《唐书》一百三十卷,编年体的唐史,如柳芳的《唐历》四十卷,吴兢的《唐春秋》三十卷,韦述的《唐春秋》三十卷,陆长源的《唐春秋》六十卷,陈岳的《唐统纪》一百卷等。唐末的动乱使唐朝的史书损失相当严重,也为后来唐史的编写带来了困难。正式的官修唐史是后晋的刘昫主持编写的《旧唐书》。但是实际上,刘昫并没有执笔写,书是在他之前由原宰相赵莹监修,史官张昭远、贾纬、郑受益、李为先等所撰写。开运二年(945)书成后,赵莹改任晋昌节度使,刘昫继任宰相,由他奏上,故以他的名字为作者,全书共二百卷。其书前密后略,大致代宗朝以前(779年前)比较有条理,内容也充实,德宗至武宗朝(780—846)叙事还算简明,而宣宗朝以后(860年以后)则甚为简略,总的说是比较粗糙的。唐末五代有《旧五代史》,是北宋初年宋太祖诏令编撰的,监修人为薛居正,同修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人。五代时期政治动荡,但是史官组织比较稳定,所以有很多史书,各朝都有实录,因此《旧五代史》完成得比较顺利,共有一百五十卷。不过,《旧五代史》常为各朝统治者回护,颇多不实。所以到了北宋仁宗年间(1023—1063),就有了重修的唐史和五代史,称为《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新唐书》是由官方指定欧阳修和宋祁合编的,《新五代史》则是欧阳修私撰的。宋祁在仁宗天圣后期已经开始撰写《新唐书》,在庆历五年(1045)贾昌朝提议重修唐史,宋祁为刊修官,即出其撰写的列传一百五十卷。至和元年(1054)欧阳修为刊修官,撰成本纪和志、表等部分,并负责列传部分的刊定,参加撰写的还有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等人,但主要撰者为欧阳修和宋祁,故以他们作为作者。全书共二百二十五卷,分本纪、志、表、列传等部分。它恢复了史书原来的体例和传统,后来史书均依此例。其书以先王之道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比较注重经学的原则。《新唐书》重视文字表达,而于史实反有些不如《旧唐书》,故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较多取材于《旧唐书》。《新五代史》是一部私修的正史。欧阳修编撰此书得尹洙的帮助很大,他们原来一起编写过《十国志》。仁宗嘉祐五年(1060),范镇奏请把此书征取入史馆,欧阳修称尚未写完,不肯献出。在他死后,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方征取入朝,并于熙宁十年正式颁行天下为正史。全书共七十四卷,分本纪、列传、世家、四夷等部分。此书完全出自欧阳修自己手笔,文笔流畅,且能直书而不回避,是比较优秀的史书。
宋、辽、金三史是元顺帝至正年间撰修的,均是在三个朝代的国史实录基础上编成的。《宋史》共四百九十六卷,《辽史》一百一十六卷,《金史》一百三十卷,三史均有本纪、志、表、列传四部分。三史由元顺帝时宰相脱脱为监修人和都总裁。《辽史》完成比较早,由脱脱领衔奏上,《金史》和《宋史》完成较晚,脱脱已罢相,由继任监修人阿鲁图领衔奏上,但是脱脱为都总裁,故三史均署名脱脱。这三史都有重量不重质的缺点,虽史料丰富,篇幅庞大,而质量不高,重复之处较多,文笔不够简练。
《元史》相比较说,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粗率的一部。明朝洪武元年(1368),大将徐达率军攻入大都,得到从元太祖到宁宗的十三朝实录,运回应天府,明太祖朱元璋即命撰修元史,由李善长领衔奏进,共一百五十九卷。但是顺帝一朝无实录,无法撰写,于是再派人到北方收集资料,后又撰成五十三卷,两书合在一起,编成了二百一十卷(本应二百一十二卷,因列传有合并者,故少两卷),另有目录两卷。此书篇幅很大,而编撰时间很短,所以比较粗糙,而且按照朱元璋的要求,不写论赞,所以后人或谓其不够完整。
明史的编写比较复杂,因为满人入主中原后,欲以编写《明史》来拉拢汉族官吏、文人,而明遗臣在抗清无功后也想要编写《明史》,遂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让他的学生万斯同以私人资格参加修史,从康熙十八年(1679)开始到康熙三十年写成初稿,共五百卷。但是一直未能定稿,万斯同死后,由史馆总裁王鸿绪对万斯同原稿略加删改,为三百一十卷,题为《明史稿》,以横云山人名义刊行。至雍正二年(1724)又命纂修《明史》一直到乾隆四年(1739)方最后奏上,时张廷玉为总裁,即署他的名字,共三百三十二卷。其书收集资料比较广泛,叙述也比较全面,应该说还算一部比较好的史书。
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退位,清朝即结束了其统治。公元1914年,当时的北京政府设立清史馆以纂修清史,任命赵尔巽为馆长,缪荃孙为总纂。1919年缪荃孙死后,由柯劭忞继任总纂。但是编修工作因时局动荡和经费不足,不能顺利进行,未能定稿。至1926年,馆中主事为袁金铠和金梁,乃由袁氏提议以《清史稿》名义刊行初稿。袁任总理刊行事,金主持校刊。至1928年全部印成,共五百三十六卷。该书是以清代所修的国史为基础编成的,原国史于同治以前的本纪、列传已经完成,而志、表亦已初具规模,所以它实际上只是保存了清代官方历史记载的一部分,其观点仍是倾向于清代官方的。
这里我们还要提到的是在编年史方面的一部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就是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今河南固始县)。他出生于官宦家庭,在王安石实行变法时期,他是坚决反对新法的,是当时保守派的领袖。变法失败,神宗去世后,曾出任宰相。他是北宋前期的著名史学家,他认为大量史籍,浩若烟海,故“病其烦冗,常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进〈通志〉表》)。他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编成一部历史大事年表《历年图》,其起讫与《资治通鉴》是相同的,上进于朝廷。又于治平三年撰成《通志》八卷,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迄秦二世三年(前207),这就是后来《资治通鉴》的前八卷。英宗十分赞赏,后神宗即位,亲改《通志》为《资治通鉴》,并提供宫廷藏书,让司马光继续编撰下去。司马光历时十九年,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资治通鉴》全书,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终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规模巨大的编年史。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他编撰此书,是因为“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为此,他要“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为可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使皇上得“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其所参考之史籍有二三百种之多,不仅史料丰富,而且选用精当,态度严谨,卷后有《考异》,还保留了很多珍贵史料。全书略古详今,并博采众长,纠正了故去史籍记载中的一些错误,文笔精美,确实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史学力作。继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之后,编年体史书得到极大的发展,南宋时期有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九百八十卷,专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之历史。李心传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接李焘之《长编》,记载高宗一朝之事。徐梦莘有《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记载宋徽宗、钦宗及高宗三朝,以及和金的和战之事。其体例都是仿照《资治通鉴》的。南宋的著名理学家朱熹编有《资治通鉴纲目》,取材于《资治通鉴》,以编年形式,每事均系以纲要和细目两部分,眉目非常清醒。其书成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南宋初年的袁枢撰有《通鉴纪事本末》,将《资治通鉴》纪年之事,汇列为二百三十九个专题,每题之下依时间顺序,直录《资治通鉴》原文,共四十二卷,明末张溥于每条后附一论,重新析为二百三十九卷。
以上我们把以正史为中心的史学发展情况作一个十分简要的介绍,此亦可见我们史学之丰富和充实,实为世界各国所少见。
4.正史和野史
中国古代的史学著作是相当丰富的,一般说众多的史学著作可以分为官修史书和私家撰述史书两类。从性质上说,则有正史和野史之不同。正史全面地记载一个朝代的历史的整体面貌,《史记》《汉书》以后基本上都是官修的。但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私家撰述的史书是主要的,如《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司马迁虽是太史令,但是《史记》也是属于私家撰述的著作。班固写《汉书》,开始也是属于私家撰述性质,后来才纳入官方。一般把撰写皇朝史称为正史,而其他一些较为杂驳的史学著作称为野史,后来把文学上的小说也称为稗官野史。正史最重要的是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二十五史,这是为官方所肯定的。但是也有很多民间流传的正史,他们大多是可以为官方的正史写作提供很多材料的。刘知幾在《史通》中把那些非正史的史学著作列出了十类:“榷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一曰偏记,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什么是“偏记”呢?他说:“夫皇王受命,有始有卒。作者著述,详略难均。有权记当时,不终一代,若陆贾《楚汉春秋》、乐资《山阳公载记》、王韶《晋安陆纪》、姚(最)《梁后略》,此之谓偏记者也。”什么是“小录”呢?他说:“普天率土,人物弘多,求其行事,罕能周悉,则有独举所知,编为短部,若戴逵《竹林名士》、王粲《汉末英雄》、萧世诚《怀旧志》、卢子行《知己传》,此之谓小录者也。”什么是“逸事”?他说:“国史之任,记事记言,视听不该,必有遗逸,于是好奇之士,补其所亡。若何峤《汲冢记年》、葛洪《西京杂记》、顾协《璅语》、谢绰《拾遗》,此之谓逸事者也。”什么是“琐言”?他说:“街谈巷议,时有可观,小说卮言,犹贤于己。故好事君子,无所弃诸。若刘义庆《世说》、裴荣期《语林》、孔思尚《语录》、阳松玠《谈薮》,此之谓琐言者也。”什么是“郡书”?他说:“汝颍奇士,江汉英灵,人物所生,载光郡国,故乡人学者,编而记之。若圈称《陈留耆旧》,周斐《汝南先贤》、陈寿《益部耆旧》、虞预《会稽典录》,此之谓郡书者也。”什么是“家史”?他说:“高门华胄,奕世载德,才子承家,恩显父母。由是纪其先烈,贻厥后来。若扬雄《家牒》、殷敬《世传》,孙氏《谱记》、陆宗《系历》,此之谓家史者也。”什么是“别传”?他说:“贤士贞女,类聚区分,虽百行殊途,而同归于善,则有取其所好,各为之录,若刘向《列女》、梁鸿《逸民》、赵采《忠臣》、徐广《孝子》,此之谓别传者也。”什么是“杂记”?他说:“阴阳为炭,造化为工,流形赋象,于何不育?求其怪物,有广异闻。若祖台《志怪》、干宝《搜神》、刘义庆《幽明》、刘敬叔《异苑》,此之谓杂记者也。”什么是“地理书”?他说:“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如各志其本国,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弘之《荆州记》、常璩《华阳国志》、辛氏《三秦》、罗含《湘中》,此之谓地理书者也。”什么是“都邑簿”?他说:“帝王桑梓,列圣遗尘,经始之制,不常厥所。苟能书其轨则,可以龟镜将来。若潘岳《关中》、陆机《洛阳》、《三辅黄图》《建康宫殿》,此之谓都邑簿者也。”这就说明,民间私家撰述的史学著作是非常之多的,并成为一种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