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向更高层次推进,职业秘书作为组织管理者的参谋和助手,起着辅助决策、协调关系的重要作用,社会对秘书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更为突出,同时,对秘书职岗能力的要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具备现代秘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办公技术,具有一定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成为秘书职业必需的素质。然而调查显示,科学、明确、完整的秘书岗位招聘标准尚未建立,有效的秘书职业发展培训与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作为秘书岗位招聘标准的参照、秘书职业发展培训的有力依据,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此外,在党政机关和商贸、金融、教育等企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各行各业也正在推行“学历文凭+资格证书”并重的用人制度。社会各界对秘书人才需求量增大的同时,对秘书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秘书人员自身对集中掌握秘书专业知识、快捷把握秘书专业技能的渴望也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各大高校为专业秘书人才的培养设计了越来越全面的培养方案,许多秘书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还必须从头学起,花费很长时间才能真正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面对这种秘书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轨的现状,必须进一步加强秘书职业能力需求与培养关系的研究,对秘书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做出具体分析,进而构建科学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

2006年8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了《秘书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秘书职业资格考试就此拉开了序幕,这表明了秘书职业已自成体系并随时间不断发展与完善。具体来看,秘书作为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其职责是为居于领导地位的机构或个人决策时提供信息或意见,并为决策的贯彻执行提供必要的事务性服务。从传统意义上讲,秘书要做好参谋辅助工作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 一是秘书的政治思想素质,二是秘书的知识技能,三是秘书的身体、心理素质。

美国全国秘书协会章程中提出了对秘书的九条基本要求: 像心理学家一样善于观察和理解他人,像政治家一样有灵敏的头脑,像外交家一样有潇洒的风度,有调查各种棘手问题的丰富经验,有良好的速记能力以及文字功夫,谙熟各种商业往来中的法律关系,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具备相当的金融和税务方面的知识,能熟练地对各种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归类。1

我国的秘书学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987年至1993年的起步阶段,1994年至2004年的发展阶段,以及2005年至今的稳定阶段。2而无论在哪个阶段,秘书职业能力一直是秘书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应用研究方向,国内大多数研究都是以——秘书职业人才市场现状调查,一个合格的秘书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培养这些能力的途径有哪些,用来评价能力达到程度的量化标准等——为着眼点,这类研究不乏真知灼见和实践应用性,但在此过程中,学界并没有对胜任秘书这一岗位的核心能力素质指标进行梳理,系统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尚未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亦未形成,使得大多数有关秘书职业能力的探索呈现出杂乱无章的局面,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

因此,本书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解决职业秘书人才培养的实践问题为目标,基于胜任特征理论、KSA理论模型以及能岗匹配原理,通过科学调研、量化分析的手段,立足秘书职业特点以及岗位任职资格要求,解码秘书职业能力素质指标,并做出具体的分级行为描述,尝试建构出新形势下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完善秘书学基础理论体系,以此确定秘书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规律和建设方案,来推动秘书学专业的内涵建设与持续发展。同时,本书成果还可以作为秘书岗位招聘、职业培育标准的参照,指导我国秘书职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为高校秘书学专业学生培养以及企业秘书职业技能提升提供借鉴。

二、 研究意义

在秘书学专业研究领域,秘书的职业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应用研究方向。本书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方面,现有研究中关于秘书职业能力的探讨,大多数以秘书职业人才市场现状调查、一个合格的秘书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以及秘书职业能力培养的获取途径等为着眼点,缺乏对现阶段中国情境下秘书职业能力的系统探讨,特别是以企事业单位为样本的结构性研究更为稀少。本书通过对现阶段秘书职业能力素质指标库的提取来构建其能力模型,无疑为秘书职业能力本土化的深入探讨提供了有力支持。

另一方面,本书依托能力模型构建的基本方法,从组织管理者、秘书从业者、院校培养者等层面进行调研,参考秘书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及人才市场需求,使用科学量化分析的方法,建立系统、完整、科学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进一步明确了优秀秘书从业者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补充了秘书职业胜任力的相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情境下秘书职业能力模型的研究理论。

(二)实践意义

本书通过对我国企事业单位领导及人事管理者的访谈及组织中秘书从业人员的实地问卷调查,尝试构建并验证中国职场情境下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对了解现阶段我国秘书职业发展实际,指导实践中的秘书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秘书学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一定要充分尊重市场需求。在系统研究秘书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秘书职业能力模型,帮助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等秘书人才培养机构更为清楚地了解现阶段用人单位对于秘书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并以此确定秘书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规律和建设方案,来推动秘书学专业的内涵建设与持续发展。同时,在秘书职业能力素质及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建构高校秘书学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体系以及质量考评方案,能够更为准确地对接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层次新型秘书人才。

其次,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秘书职业能力模型的构建能够明确优秀秘书人才的标准,为社会组织选拔、使用以及培育秘书人才提供依据。现阶段用人单位对秘书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早已不只是做好日常服务性工作。本书所构建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能够为我们更为清晰地展现优秀秘书人才所应该具有的能力素质,帮助用人单位更好地招聘与选拔秘书人员。同时,秘书职业能力模型还能够为秘书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思路,其所包含的能力素质指标体系能够延伸为一张学习地图,指导组织更为有效、有针对性地培训秘书人才。

最后,服务是秘书工作永恒的主题,追求完美的服务是秘书人员不懈努力的方向。对于广大秘书职业从业者来说,本书所构建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进一步验证了秘书职业“应用导向”以及“服务导向”的特点,这对于秘书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了解自身岗位要求,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标秘书职业能力模型,还能够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摆正自身的职业发展定位,从而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对秘书这一群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安忻. 秘书工作概论与实务[M]. 北京: 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 112.

2 庞宇飞,刘永,荆欣. 中国秘书学理论70年研究综述[J]. 档案管理,2019(6):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