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设计

本书旨在解码优秀秘书的职业能力素质,构建一个中国情境下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通过文本分析、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等方法,我们对秘书从业人员、组织管理者、HR(人力资源) 、高校秘书学专业教师进行调研,在整合数据、利用相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拥有完整体系并兼具组织方向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具体的研究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路线

二、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主要是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收集、整理、统计与分析,从而形成一种对现有事实较为科学与全面的认知,是一种古老且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1该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对古今中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较为全面地掌握某一研究问题或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该问题或该领域的历史发展脉络形成较为清晰的认知,同时,该方法还具有安全、方便、快捷、低成本与高效率等优点。

就本书而言,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秘书的职业流变、职业结构以及岗位特色等相关文献进行研读、梳理与归纳,尝试较为全面地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秘书职业能力的相关研究。同时,本书还对胜任特征理论、KSA理论模型以及能岗匹配原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以期对本书所涉及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此外,在对秘书职业能力素质指标的抽取过程中,本书选取了《秘书工作》《秘书之友》等国内外秘书学研究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杂志,抽取其中所涉及的典型案例为主要蓝本,同时还检索、统计、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中华英才网、找工作网等招聘网站中的有关公司秘书/助理/服务于领导(管理者)职位招聘的信息,基于KSA理论模型的基本逻辑,抽取相应的秘书职业能力素质指标,进一步丰富本书所构建的秘书职业能力素质指标库。

(二)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以有效的数字实现复杂宏观世界中的现象或问题的精确把握的科学方法,是为解决问题、改进现况并计划未来提供现实依据的研究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调查者以事先设计好的问卷为工具,通过被调查者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回答,来了解情况、征询意见的一种调查方法。当前,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在社会调查中广为使用的资料收集方式,它以其众多的优点,越来越受到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以及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2

本书共涉及两次问卷调查工作,第一次是在秘书职业能力素质指标的抽取过程中,主要是基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秘书学系2016年、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使用“秘书学专业社会需求市场调查问卷” (见附录四)所获得的样本数据,包括不同行业用人单位对秘书从业人员思想品德、文化素养、业务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从中提取相应的秘书职业能力素质指标;第二次是在研究工作的后期,为了确定秘书职业能力模型所包含指标的权重,进一步验证所构建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书设计了《秘书职业能力调查问卷》,并从领导者、秘书从业者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者三个与秘书职岗相关的角度,对不同组织、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秘书/助理/服务于领导(管理者)职位进行调查,涉及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金融证券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制造业、文化传媒业、高新技术等诸多行业。通过对相关样本数据的数理性分析,确定能力素质指标的权重,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进一步验证所构建模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深度访谈法

访谈是收集调查资料的一种常见方法,与问卷法不同,它不是让受访者亲自阅读并填答问卷,而是通过调查面访,记录回答。所谓访谈法,就是调查者通过委派访问员,以口头提问方式向被访者收集资料信息,并将资料信息记录下来的一种社会调查方法。3它包含以下要素: 第一,访谈具有明确主题。第二,收集资料信息的方式通过交谈问答来完成。在这种过程中,访问员和受访者之间会发生交谈或问答,因此调查双方或多或少地会由于问题的深入而发生互动交流,“人”的要素作用会大大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深度访谈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对于研究问题深度信息的收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在秘书职业能力模型的构建过程中,笔者依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秘书学系,开发社会关系资源,从用秘书、管秘书、作秘书三个角度选取对象,进行了相应的深度访谈。一是在秘书职业能力素质指标的抽取与解码过程中,通过书面访谈的形式,邀请了70位来自北京市企事业单位的秘书从业者(作秘书)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人员(管秘书),按照KSA理论的基本逻辑,对秘书这一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进行解码,进而得到中国情境下的秘书职业能力素质指标库;二是在秘书职业能力模型的初步构建过程中,邀请了9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与秘书这一岗位联系较为密切的相关人员进行小组座谈。其中4位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 某私企董事长、某跨国企业市场总监、北京市某城区区长、某央企副总经理(用秘书);3位为从事秘书管理工作的人员: 某跨国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某猎头公司人力资源总监、IT(信息技术)企业总裁办副主任(管秘书);2位为从事秘书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师,均为首都师范大学秘书学系专职教师(培养秘书)。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的基本逻辑,对解码所得到的秘书职业能力素质指标库进行分类,从而初步得到三维度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

(四)经验归纳法

笔者所在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秘书学系于1995年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涉外文秘方向招生,首批招收了一个本科班、一个专科班,共80人。在北京市属“211”高校中,成为唯一一所开办文秘专业方向的学校。从1996年至今,高级涉外文秘方向全部招收本科生。 1996—2000年,每年计划招生80人左右。 2001年起,因本科招生数量调整,本专业方向每年招生人数在40人左右。截至2022年7月,秘书学专业方向依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科优势,注重多领域提升、宽口径发展的复合型课程体系设计,累计培养毕业生1400多人,遍布中央和省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跨国企业及私营企业等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秘书学专业从2011年开始,对本专业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测评,整套测评包括: 社会能力测验( Social Competence Scale,SCS) 、社会动机测验(Social Motivation Scale,SMS) 、个人价值观量表( Personal Value In-ventory,PVI) 、潜能情境测试( 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 of Potential,SJTP)四项测试。学生在大学二年级进入专业学习之初,进行首测,并基于测评结果开展专业培养与培育方案的微调。 2016年,在首测心理素质数据的基础上,对秘书学专业学生在大四学年进行复测,对比两次测评数据,对专业教育与培养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综上,每届学生完成两次测评,间隔两年。两年间学生经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培养,心理素质、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都有明显提升。此外,还根据学生测评结果所反映的学生成长以及社会就业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秘书学专业培养方案,4更有针对性地为社会输送高水平专业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秘书学系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高素质多学科背景、校内校外联合构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直秉持理论为基、素养为本、技能为用的理念,采取“双导师”(校内导师+业界导师)全过程直接指导、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同步进行的模式,造就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结合、具有多领域提升和宽口径就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本书的设计、写作与修订过程中,笔者与本专业老师进行多次讨论。因此,本书所尝试构建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也是专业团队对自身多年工作实践的认真总结,将多年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与研究问题直接相关的文字成果,从而进一步扩大研究的深度。

1 曾忠禄,马尔丹. 文本分析方法在竞争情报中的运用[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8):47-50.

2 谭祖雪,周炎炎.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105-106.

3 风笑天. 方法论背景中的问卷调查法[J]. 社会学研究,1994(3): 13-18.

4 详细内容可参阅: 高凯山. 秘书教育蓝皮书: 秘书人才市场与人才培养研究报告[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