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区高质量发展新逻辑:临港案例
- 阎海峰 李刚等
- 5字
- 2025-03-28 10:38:38
第一章
绪论
1
临港是谁?
临港是一个产业区。临港产业区毗邻上海浦东国际航空港,背靠世界上最繁忙的洋山深水港,是上海进入21世纪后规模最大的区域开发项目,也是上海继浦东开发开放后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简称“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新片区位于上海东南,北临浦东国际航空港,南接洋山国际枢纽港,是上海沿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
临港集团全称为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体。临港集团成立于2003年,是上海市国资委下属的唯一一家以产业园区投资、开发与经营和园区配套服务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临港产业区的土地开发、基础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功能配套等工作。在上海市国资委的企业分类中,临港集团被确定为功能类企业,在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重大任务和重大专项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
临港集团是开发临港的主力军,而临港则是临港集团的主战场。
多年来,临港集团通过“区区合作、品牌联动”“走出去”等举措,形成了深耕临港、立足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走向海外的园区布局。在上海,临港集团高举科创中心建设旗帜,承担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重要承载区建设任务,积极参与全市重点区域转型发展、镇域经济提质增效和工业遗存脱胎换骨,建设了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产业园区;在沪外,临港集团主动承担上海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任务,在贵州遵义建设遵义漕河泾科创绿洲,推动产业协作扶贫。2016年以来,临港集团又相继在美国旧金山、芬兰赫尔辛基、瑞典斯德哥尔摩设立临港海外创新中心,在香港设立海外管理总部,全球布局的帷幕逐渐拉开。
临港集团总股本为69.82亿元,大股东是上海市国资委,出资36.8亿元、持股52.18%;同盛集团出资12亿元、持股17.02%;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吸收工业投资公司、上海地产集团、工业投资集团的股份,持股22.29%;久事公司和南汇城乡建设开发投资总公司分别出资4.5亿元、1.5亿元,持股6.38%、2.13%。旗下拥有一家沪市主板上市公司“上海临港”(600848.SH),已作为样本股入选上证18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是资本市场上流动性好、行业代表性强、具有投资价值的优质上市公司。
1.1 临港之“港”
临港集团因港而生、因港而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筹划建设深水港,力求打造其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誓从“一个龙头、三个中心”跃升为“四个中心”。2002年,国家正式批准上海在洋山建立深水大港,同时要求在岸上建设20多平方千米的物流园区和生活配套区,定名为海港新城。伴随浦东国际航空港、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上海城市东扩、生产力东移,产业转型升级亟需新的承载空间。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形成新型产业体系,上海决定开发临港、建设临港产业区。2003年12月底,上海市人民政府以第16号令发布了《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明确由临港集团负责临港产业区的开发建设。
临港之“港”,肇始于上海东南角的一个小渔港——芦潮港。芦潮港坐落于上海南汇(2009年划归浦东新区)。据《旧唐书》记载,此地由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因其曲突入海,形状如嘴,故称“南汇嘴”,曾称“海曲”“南沙”。芦潮港南临杭州湾,东临东海。20世纪60年代,由于内河河道连通着东海,建造了上海东南最大的水闸,取名“芦漕港”。1984年,南汇县向上海市递交《关于建议在芦潮港建设港口的报告》(后简称为《报告》),希望在芦潮港近海建设一个港口(客货两用码头)。《报告》将芦漕港更名为芦潮港,象征着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1985年,南汇县政府批准《芦潮港总体规划》,对芦潮港的功能进行定位,决定在芦潮港建设码头等港口设施,并开通近海航线。1987年,芦潮港至宁波的航线开通。自此,芦潮港成为上海市发展海洋产业的重要焦点。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此后,建设深水港成为上海新一轮城市基础建设十大工程之首。1996年,国家从战略层面决定加快推进以上海为中心、以苏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作为直接影响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环节,更作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举措。站在更高起点,对标英国伦敦、德国汉堡、美国纽约、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定位,要求上海要以更深的水建设更大的港,由此孕育出了开发洋山深水港和临港地区的战略规划。
洋山深水港因大、小洋山岛得名,位于浙江嵊泗列岛以北,航道水深15米以上,海域潮流强劲,泥沙不易落淤,地理位置优越,西北距上海芦潮港约32千米,向东经黄泽洋水道直通外海,距国际航线仅45海里,扼守亚洲—美洲、亚洲—欧洲两大国际航线要道,是距离上海最近的深水良港。洋山深水港工程由深水港区、芦潮港海港新城和连接港区和港城的长约30千米的东海大桥组成。目前,洋山港最大可靠泊15万吨级的集装箱船舶,已远非昔日芦潮港可比。
在早期规划中,海港新城的定位是作为洋山深水港的陆域支撑城市,提供生活区和配套服务。为更好地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发挥浦东开发开放和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集聚辐射效应,2002年,根据上海市产业发展要求,临港地区的定位从海港新城升级为临港新城,融入产业功能。依托正在建设的深水港,建立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工作开始启动。
2003年2月,第十二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新高地建设,建设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上海新一轮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并且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出口加工的新型产业基地。至此,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与规划的海港新城整体发展的设想,以及海港新城发展规模和空间范围初步形成。7月,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定名为“临港新城”。
1.2 缘起漕河泾
临港集团并非白手起家。实际上临港集团首批成员中的许多人来自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后简称为漕河泾开发区)。
漕河泾开发区分别于1988年、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又成为APEC国际科技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984平方千米,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以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新兴技术为主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其前身是起步于1984年的微电子工业区,旨在利用上海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加快中国微电子(集成电路、半导体等)产业发展,赶上全球第三次科技浪潮。
1988年7月,上海市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开发公司更名为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统一负责漕河泾开发区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成立至今,漕河泾开发区始终走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漕河泾开发区大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兴办包括微电子、光纤通信、激光、生物工程、航天技术和新型材料等新技术产业。一批知名中外科技企业先后落户漕河泾开发区,如飞利浦照明、贝岭微电子、AT&T、法国液化空气集团、3M、大计数据、爱普生、英业达电子、施耐德电气、大唐移动、复星生物等。90年代末,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一个科技巨变的时代悄然来临。漕河泾开发区也迎来了“二次创业”。同时,孵化器基地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功能日趋完善,一批又一批的科技成果破茧而出,这一切令漕河泾开发区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2003年,开发临港的任务应运而生,初创团队是以时任漕河泾开发区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为首的、一大批来自漕河泾开发区的中层骨干和后备年轻干部,旨在把漕河泾开发区开发过程中积累多年的理念、文化、制度、模式等迁移到临港的开发建设之中。
2004年8月,临港集团股东会表决通过:同意股东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总公司以经资产评估确认的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的4.5亿元净资产以股权划转形式投资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同时,该4.5亿元作为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对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的出资。至此,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成为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漕河泾开发区成为临港集团开发建设的核心园区,并实现临港产业区与漕河泾开发区资源的互通共享。临港集团作为上海市唯一一家以产业园区投资、开发与经营和园区配套服务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开始以“漕河泾”和“临港”双品牌运营。图1.1为2004年的芦潮港。

图1.1 2004年的芦潮港
1.3 “上海临港”
临港集团成立之初资本金为30亿元人民币。在临港地区开发过程中,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及土地储备占用了大量资金,由于政府财力支持和前期开发投入不匹配、资本金规模与开发面积不匹配,集团合并报表资产负债率一度超过90%,限制了集团后续融资发展。在资本金规模限制和保持合理资产负债率的条件下,集团要应对进入全面发展期巨大的项目投资需求,亟需打开新的资金渠道。同时,集团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沉淀了大量优质资产,具有稳定现金流,但是依然处于“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状态,无法通过资本市场的价值实现机制盘活、放大资产价值,更好地吸引社会资金为园区开发建设所用。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由于市场化激励不足,体制机制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受制明显。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地产市场逐步开放,国内市场上形成了一些品牌开发企业。面向市场,政府在选择开发主体时,必定会优先考虑市场能力强、品牌信誉好的开发主体,未必是本地国有企业。另外,随着集团空间拓展、业务规模扩大,以及投资、运营手段的日趋多样,对资源多元化、操作市场化、人员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通过机制创新更大程度实现市场化平台、市场化考核、市场化激励、市场化约束,日渐成为集团进入全面发展期亟待破解的问题。而问题的本质就是,临港集团是否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是否要坚定地走向市场化道路?
2014年,“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明确了“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为核心,全面推进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改革方向,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制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借此国企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东风,2015年,临港集团通过借壳“自仪股份”推动“上海临港”上市,实现了部分园区资产证券化并顺利兑现三年盈利承诺,不仅推动了集团更好对接资本市场,降低资产负债率,提升经营业绩,还有力地推动了集团治理结构和管理架构的优化,加快破解了制约集团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推动了集团的转型发展。
1.4 临港新片区
为了更好发挥上海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2019年8月6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简称为《总体方案》)正式印发,标志着临港新片区正式设立。按照《总体方案》的部署,临港新片区将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试验田和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显然,临港新片区的设立担负着继续扩大开放的国家战略,是对标国际最高水平经济规则的压力测试区,也是顺应全球生产链重新布局的战略高地。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
作为上海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港新片区可谓“天生丽质”。中央交付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中,一项就是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新片区与上海西侧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一同,并称为“东西两翼”,是上海城市空间格局重塑的重大手笔。而新片区肩负的第一道使命就是“打造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打造安全、完整、可靠的世界领先产业集群”。
在2022年版的上海市产业地图上,临港是上海的5大区域之一,是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增长极。聚焦前沿产业,打造“4+2+2”产业体系,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四大核心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新能源汽车两大优势产业,氢能、绿色再制造两大未来产业。
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当天,新片区第一家公司——临港集团上海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公司注册成立。作为临港产业区开发的主力军,临港集团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新片区开发建设主体和各园区平台公司的管理总部。公司根据“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等要求,以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和建设“现代化新城”为目标,致力建设国际一流的金融和贸易集聚区。全面构建开放型现代服务业生态体系,提升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进一步拓展跨境金融服务、促进离岸业务发展、提升新型国际贸易、优化新片区营商环境。成立以来,公司先后设立了临港新片区创新金融服务中心、新型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国际航运促进中心、法律服务中心、国际教育发展促进中心、国际人才交流促进中心,通过搭建功能平台来构建产业生态。
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功能开发引领形态开发,以开放开发助推产业开发,以增量开发提升存量开发,以主导开发引导合作开发,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完成分区规划、功能塑造、产业导入、土地和物业开发等各类任务,致力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开放区、全球协同创新区、新兴产业引领区、特殊综合保税区、高品质国际社区等重点功能分区,实现各功能分区在产业、功能、形态上的有机融合、联动发展,形成以创新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离岸经济为主的新片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框架。
用临港集团自己的话说,就是:
围绕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依托现代服务业开放区和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设立新型国际贸易、创新金融、国际航运和国际法律等服务型功能平台,统筹在岸和离岸业务,为提高我国要素市场定价权和人民币国际化做贡献。包括在滴水湖北岸建设现代服务业开放区,强化核心区域高密度开发。充分发挥新片区境内关外优势,发展大宗商品的离岸交易,开展全球资产管理业务,打造多元化、国际化的跨境金融、跨境贸易、航运服务功能载体,吸引贸易运营、结算、国际采购等总部型功能机构集聚,建设境内关外的国际会展中心、国际免税品展示交易中心等服务载体,发展高端国际服务贸易。
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以临港科技城扩区为契机,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大科技创新领域开放度,建设以开放创新为核心的全球协同创新区,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建设高品质国际科学社区,吸引国际研发总部、科技银行、研发和转化功能性平台、国际化教育医疗机构、科技孵化服务机构等入驻,探索创新源头“最先一千米”与产业化“最后一千米”的对接,打造功能定位科学、创新载体互联、生态宜居宜业的全球创新协同区。
围绕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瞄准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产业发展方向,以特色园区建设为抓手,积极布局新赛道,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聚焦临港新片区“4+2+2”前沿产业和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民用航空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通过先进产业引领,推动创新资源集聚,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关键材料,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三链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同时,把握产业创新跨界融合发展趋势,推动人工智能装备、产品与核心部件、系统协同发展,促进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新业态发展。
围绕开放枢纽门户,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浦东机场国际航空港和信息飞鱼国际数据港的区位叠加优势和海陆空铁水一体化集疏运体系的交通配套优势,发展高能级的航运服务和更便捷的数据跨境流通服务,拓展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为此,临港集团必须以特色化高品质服务,赋能上述“四大功能”建设。比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建设高水平特色载体空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配置特色创新资源;以及围绕国际化高端人才对环境、居住、教育、医疗、商业等各方面的需求,探索国际化条件下社会治理新模式,规划建设产城融合的世界一流国际社区,等等。
1.5 今天的临港
2021年11月1日,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以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为研究方向的顶尖科学家联合研发中心正式启动开工建设,标志着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全面启动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区聚焦发展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蓝色经济等前沿科技产业,加快集聚总部经济,以制度创新引领加快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将发挥“海内外人才集聚、国际创新网络节点、创新策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产城生态融合”五大功能优势,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今天,临港集团在上海范围内已经逐渐形成了“2+4+3+X”的园区布局。即临港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和漕河泾重要承载区两大核心区,松江、浦江、桃浦、临港四大科技城,南桥、康桥、金山三个区域科创中心,以及包括位于宝山、静安的若干新业坊。集团下属园区在功能上涵盖了生产制造、生产性服务业、总部商务、商贸物流、创新创业等全产业链园区品类。此外,临港集团还与全国各地开展合作,如在长三角开发建设了漕河泾海宁园区、盐城园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合作示范区,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建设双创园,在贵州遵义建设遵义园区等。
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体系,集聚全球创新资源,集团在美国旧金山、芬兰赫尔辛基、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地设立了海外创新中心,在香港设立海外发展公司,并建设临港香港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