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务先行的智慧化经营管理体系研究:数智化赋能一流发电企业
- 孟勋彪 叶小建
- 3739字
- 2025-03-28 11:23:42
1.1 数字经济社会
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智慧化的重要工具,数字化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管理模式升级服务和优化运营的关键。建设数字经济社会,凸显中国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快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实现数字经济助力实体经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1.1.1 数字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相较于传统生产组织方式,数字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分工协作模型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数字经济在基础设施、生产要素、生产和服务方式等方面具有全新的特征,既体现出技术属性,又包含新经济形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需要深刻理解其中的内在逻辑。近年来数字改革建设受到了各地区、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部分地区的数字建设初见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新模式的创新优化,数字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推动了数字经济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首先,5G具有超高速(十倍于4G)、低时延(毫秒级传输)、广链接(千亿级终端)等特点,是人工智能、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物联网等数字经济前沿技术的前置性技术。5G带来网络智能硬件设备的根本变化,产生了海量的数据资源,重构了新一代国家和城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了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跨越,开启了数字经济新一轮的创新浪潮。其次,人工智能推动了人与智能机器交互方式的变革,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也逐渐普及,人们将会以更加自然的方式和智能机器交流,未来人机交互方式将更加多元、无处不在。人工智能为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层面带来巨变,传统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将不再处于舞台的中央,新型的人工智能芯片、便捷高效的云服务、应用开发平台开放的深度学习框架、通用的人工智能算法,将成为新的基础设施。下一阶段人工智能将作为数字经济融合实体经济的催化剂,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再次,大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开放的数据生态体系使得数字价值充分释放,驱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新业态的培育发展,大数据在与各领域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催生出了许多新型业态。最后,我国云计算产业快速推进,涉及交通、物流、金融服务业等多个方面。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有关数据,中国数字技术与各行业不断融合,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保持强劲增长。如图1.1所示,从2017年起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呈现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19年年末2020年年初疫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我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依旧保持强劲增长,于2020年达到39.2万亿元,较前一年增加3.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有效地支撑了疫情防控下的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

图1.1 2017—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统计
随着新型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大数据、区块链、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实体数字经济的转型面临新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规模逐渐提升。根据中国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达到60万亿元左右,数字经济进一步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除此之外,根据数字经济的发展结构,预计2025年中国数字产业化规模将达到9万亿元左右,产业数字化规模将达到51万亿元左右。数字科技正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丰富的服务,大幅降低创新投入成本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门槛,催生各领域大数据的创新应用,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优化数字经济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1.1.2 数字经济促进新经济模式发展
近年来,中国数字技术专利数量显著增加。在数字技术专利数量增长成就的背后是中国科技领军企业在改革开放中的不断成长,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在中国蓬勃发展,不断重塑经济新格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并与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深度融合、群体跃进的方向加速演进。数字技术进一步彰显“头雁效应”,其深度应用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变革正在加速产业分工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大重构。数据这一关键生产要素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作用日益凸显。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深入推进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做大、做优、做强中国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强调“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下,中国数字技术创新呈现出强渗透、广覆盖的突出特征。一系列“互联网+”经济新业态相继诞生,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成为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持续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数字消费持续释放居民需求潜力,数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时空限制,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模式发展畅通了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借助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动力,为新经济模式的发展提供了领先市场和应用场景,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快数字技术对经济的赋能作用。一是要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特别是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进一步释放数字化红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要以数字技术应用赋能共同富裕。数字化方式将有效打破时空阻隔,提高有限资源的普惠化水平,促进教育、医疗、服务等的均等化。三是要大力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优势,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提升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活力。
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借助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帮助企业提升盈利水平、运行效率和创新能力。换言之,数字经济能够提升科技创新、强化产业竞争力,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大数据驱动+微观行为重构”产生颠覆性的发展效应,驱动全国统一市场由大向强转变。
1.1.3 数字经济推进经济结构演化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数字经济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数字化正在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构,互联共享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途径,数字化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结构。数字经济在改善、改变中国经济结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人,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正在加速推进,“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工业技术升级换代,加速了人、机、物全面链接的新型生产方式普及。当前,中国启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基建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经济体系。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模式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驱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加快经济结构的演变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经济数字化转型体现了新理念,采用了新要素,拥有了新结构、新模式、新动力,加快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力变革和动力变革。转变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显然是适应发展阶段演变的基本规律,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历史机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经济结构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等,为传统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加快形成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和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体系。
作为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动力,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实体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建设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直接作用到实体经济上。数字经济利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激励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传统产业经济不断升级,加快重塑产业结构的形态。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技术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数字经济的支柱力量,丰富产业结构的内涵。另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影响实体产业供需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来间接推进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的商业模式顺势发展,相较传统的以企业价值创造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数字技术催生出基于互联网创新以客户价值创造为主的商业模式,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增加商业利润,激发商业活力等,演变成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
总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推动经济结构演变升级的基础。如今,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经济结构也在加速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当前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仍在发展中,推动立法强化基础研发、加快创新型数字人才培育,推进经济结构数字化转型,持续扩大国际化合作,以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抓手,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