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简:1859-1861
- (法)吕多维克·德·加尼耶·戴加莱 (法)热纳维耶芙·德尚 (法)奥迪勒·巴赫 (法)蒂埃里·戴加莱
- 1511字
- 2025-03-28 19:00:53
前言
热纳维耶芙·德尚
奥迪勒·巴赫
蒂埃里·戴加莱

戴加莱伯爵将军(布面油画,安德烈·姆尼塞克[André Mniszech]公爵绘)
祖屋的阁楼往往是藏宝之地,那里堆满了一代代人随手丢下的各种物品。现今出版的这部《中国书简:1859-1861》,以及最早的战地摄影师菲利斯·毕托(Felice Beato)1860年所拍照片的相册,就是在一个鲜有人去的阁楼里找到的,它们整齐地放在一只箱子里,几乎被人遗忘。但这批150年前的信件仍保持着巨大的文字魅力和历史价值。现在,它们终于出版了。
我们的曾祖父,吕多维克·德·加尼耶·戴加莱,当时是拿破仑三世军中的年轻少尉。1859年12月17日,他从布雷斯特启程,加入冒险的远征队伍,先是到达中国,而后又前往交趾支那。于他而言,一方面这场冒险是天赐良机,是他军旅生涯的良好开端,但另一方面,他当时才22岁,远离亲人也让他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在漫长的离家岁月里,他接连不断地写着家书,记下他的所见所闻。
吕多维克在远征途中写给亲人的信件是珍贵的文字资料,早在当时,他的父亲菲利克斯(Félix)就想到要保存下来,于是,他逐字逐句地誊录了一份,供家人闲暇时反复阅读,而不至于损坏原件。原始信件所用纸张又薄又脆,字迹纤细拥挤,有时候行列歪歪斜斜。因此,编辑本书时所依据的底本是菲利克斯的抄件。之所以放心地使用这个抄本,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吕多维克后来重读过这些抄件,还在某些地方加了注释——我们认出了他的笔迹——并划掉了几个段落。

菲利克斯所抄信件的精装册
菲利克斯的抄件共928页,用波尔多皮革精装,页面净尺寸为17.5厘米×22.5厘米。扉页上写着:
远征中国与交趾支那回忆
1859-1861
(吕多维克)路易·玛丽·德·加尼耶·戴加莱的信
(由其父菲利克斯誊录)[3]

菲利克斯

路易丝

菠莉娜

卡米耶

贝尔特

吕多维克

亨利

玛格丽特
从布雷斯特启程后写来的每一封信,菲利克斯都注明了收到的日期和地点“里昂”(Lyon)或“荣希”(Jonchy),因为收信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信大约需要两个月才能寄达。每提出一个问题,要等四个月才能收到答复。
菲利克斯抄录的信件,都是吕多维克写给最亲密的家人的:父亲菲利克斯、母亲路易丝(Louise),几位姐妹以及弟弟亨利。1860年,大姐菠莉娜(Pauline)28岁,二姐卡米耶(Camille)25岁,三姐贝尔特(Berthe)24岁,弟弟亨利(Henri)21岁,最小的妹妹玛格丽特(Marguerite)18岁。而家里第四个孩子吕多维克当时22岁。
为出版的需要,我们对此数量庞大的通信集有所删减,但删减处均未涉及重大事件。另外,我们也注意保持通信在时间上的连贯性,同时力求从各个方面呈现这份文字见证的原貌。
几乎没有来自中国的东西流传到我们手中,但吕多维克远行归来时,带回一些珍贵的照片:如在几个停靠站买的风景照,而尤为珍贵的是菲利斯·毕托[4]拍摄的十二幅“美景”。菲利斯是摄影师,远征期间为英国人效力。照片是吕多维克请一位在北京驻扎时间更久的朋友帮他搞到的。我们还在吕多维克的旅行记事本中找到了几幅他自己画的画,以及他的朋友、才华横溢的内维尔雷(Néverlée)少尉所作的几幅速写。

十九世纪荣希雪景
为了丰富本书内容,我们还在《远征中国图集》(Atlas de l’expédition de Chine,从我们的存档中找到的)以及1860年、1861年的《画报》(L’Illustration)杂志中广泛选取素材。在来信中,吕多维克多次要求家人关注当时的每一份杂志,并为他保存所有能找到的关于中国的图像资料。
让-菲利浦·雷所作的概括性导言,把《中国书简:1859-1861》重置于它的历史背景之上,并通过附录中对家庭成员的介绍,更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书简:1859-1861》作者的性格。
我们的曾祖父最终以戴加莱将军的高位结束军旅生涯;在我们这些曾孙看来,他当年英俊的形象今天又有了一副新面孔。那是一位22岁的年轻少尉,勇敢、热忱、满怀理想;他如此引人入胜,如此情真意切的书信,也终于经我们之手呈献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