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仰望苍生大医

对大多数人而言,步入中年之后,对童年的记忆就如清泉一样冒出。而在我记忆深处中最难忘的,就是童年农村的艰苦岁月。那时,除经济上的窘迫之外,就是害怕生病。

我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皖西南的贫困乡村,童年的我,天生体质不是很好,这让母亲日夜担心,怕我养不活。一方面,我出生时,母亲都40多岁了,没有奶水喂养我;另一方面,我经常性地小病不断。

大约在我6岁那年的夏天,一天夜里,我突然发了高烧,又哭又说胡话。母亲吓得紧紧地搂着我,不停地流泪。这时,她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以前当过村里的老师,后来不让他教书了,他便在家自学中医,自己上山采药,为村里左邻右舍看病。

深夜,母亲抱着我,推开了他的家门,央求他给我看病。

我至今仍记得,这位我记不住名字、母亲让我喊他叔叔的中年瘦高男子,摸了摸我的额头,看了看我的舌头,然后给了母亲一包他自己采制的草药,让母亲回家给我煎服。母亲感激地与这位叔叔告别。

回到家里,无精打采的我,喝完汤药之后就睡着了,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9点多钟。奇怪的是,烧也退了,也有精神了。母亲一个劲儿地说:“这人真是华佗啊!大家都说他又聪明又善良,是华佗再世!”

这是童年时的我,第一次听到“华佗”这个名字。

这个名字就像落在我生命里的一束光。

“谁是华佗,华佗是谁?”不谙世事的我心里产生了疑问。

不久,母亲告诉我:华佗是位古代名医,他不仅医术高,而且心肠好,他是大家心里敬仰的“神”。

母亲还说,华佗被称为“神医”,是因为他自幼聪慧,刻苦钻研,向老师学了医术之后,开始在民间奔走,免费为穷苦百姓看病,他亲口尝了很多的草药,努力钻研了上千个夜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被人尊称为神医华佗,以至于后来人们把杰出的医学人才称为“华佗再世”。

年少的我,从母亲的言语和神情中,已略略了解到华佗的情况。他就是我们生命的守护神,我对这位古代的“守护神”充满了好奇和敬意!

小学毕业后,我离开了村庄,到外地去上中学去了。回家时听村里人说,这位“华佗叔叔”已经去世了,是突然间离去的。当时,我读初中,放假时,母亲告诉我,让我到“华佗叔叔”坟前去烧个香。我心情沉重,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他的大名,这位同村的“华佗叔叔”我一直铭记在心中。

再后来,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了解放军总医院工作,接触医务人员也多了起来。

刚刚工作时,有一天,我睡觉后“落枕”了,头向一边偏。第二天一上班,同办公室的老大哥就带我到医院的中医科,找了一位中医专家,给我推拿按摩,后又找了一个针灸专家大姐,给我扎了针、拔了罐,症状很快就缓解了。在我就诊时,我看到中医科诊室里,墙上挂着好多锦旗,其中有两面写着“华佗再世 妙手回春”的字。我想,这次我又遇到生活中的“华佗”了。

安徽亳州华祖庵华佗雕像(罗元生摄于2023年9月)

这是我第二次近距离接触“华佗”,看到“华佗”的名字。

回来后,我就想,这些中医治疗方法对我还真是有效。难道这些技术是华佗传下来的?我要去好好查查资料,理解透华佗这位传说中的名医,了解一下他究竟对后人、对现代医学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文献资料来源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有现在的“百度”。当时,我根据手头能找到的相对权威的资料,从文字中得到一些童年时母亲告诉我的以外的、更多的有关“神医华佗”的情况:

华佗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位民间医生,在他母亲的教育引导下,少年时就立下志向,一定要修得精深医术,为天下百姓救死扶伤。为了这个梦想,虽然有机会被举孝廉,他却给拒绝了。《后汉书·华佗传》载:“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的医学精神,使他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研究。华佗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针灸简捷,手术神奇,疗效神速,善于养生,被誉为“神医”。

华佗怀揣着一副济世的心肠,精研岐黄,并通数经,终于成功了,来他家就医的人越来越多,他常常能出奇招,令患者药到病除,且很少遭罪。为了改善乡邻的体质,他深居简出,云游四方,通过观摩虎、鹿、熊、猿、鸟的习性,创编了养生健身气功“五禽戏”,至今仍被养生专家称道、世界各地仍在演练。

华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华佗所留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则,《华佗别传》中五则,其他文献中五则,共二十六则,在先秦和两汉医家中是较多的。他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麻醉药物的先例……

了解到华佗这些品德和才能,我眼前立即浮现出华佗顶天立地的神医形象。他,真可谓天下苍生的“救世主”,一身技艺,一颗仁心,无所不能。古往今来的医者,当以仁心治病救人,秉正气,行公正之道,担苍生之责,方可称得上“大医”,纵观在历史长河中那些医界的风云人物,华佗可配得上如此的称谓。

2019年的夏末秋初,为了写作《健康丝绸之路:中国国际卫生合作纪实》,我去安徽亳州进行采访。一下火车,就见到一尊华佗的铜像,我立即让同行的北京理工大学的陈昭彦博士用手机帮我在铜像前拍了一张照片。

亳州火车站广场华佗塑像(陈昭彦摄于2019年10月)

亳州,是华佗故里、中华药都。这座常年浸润着药香的城市,每天居民踏着或悠悠或匆匆的脚步从华佗铜像前走过,在他们心目中,华佗宛如一位慈善的邻家老人。

采访之余,我们到华祖庵参观。

华祖庵,原名华佗庙,坐落在亳州市谯城区,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是一代神医华佗的故居所在地。

这里诞生过无数的传奇故事,也见证了一代神医华佗的生死浮沉。

到华祖庵时,正值亳菊盛开。无数美妙的金菊绽放于洗药池边,在微风的吹拂中,略带苦意的菊香和阳光一样温暖,与洗药池的绿水青苔、摇曳老树及沉吟的曼陀罗一起,让人仿佛越过近两千年的悠悠岁月,走近了华佗的身边。

现有的资料已经无法考证华祖庵确切建于何代,重修据记录是在清朝嘉庆年间。

传说安徽巡抚朱粫爱子患病,百医束手,恰有游方郎中路过,一剂痊愈。朱粫大喜,欲重谢,那郎中却分文不收,问及姓名,只说姓华,亳州人,不辞而去。朱粫有一次到亳州巡视,向知州询问亳州华姓名医,知州却遍访不得。朱粫偶游华祖庵,见塑像虽破败,但神情酷似那游方郎中,遂恍然悟为华祖显圣,于是下令重修华祖庵,并亲题正殿对联:五戏转灵枢道本皇轩仙位业,四轮消劫运功参帝释佛菩提。

安徽亳州华祖庵大门(罗元生摄于2019年10月)

灰墙黛瓦的华祖庵里,绿荫葱郁,游人如织。

这里,有着被誉为中国第一块药圃的古药园,园内百草丰茂,各色地产药材都有种植。据说,华佗一直亲自种植药材,每到春夏之交,草色如茵,百花展妍。古药园边的洗药池里碧波荡漾,它是华佗当年洗药所用,当初华佗从古药园里刨出来药材,就在这里洗去尘埃,然后分类炮制,救济苍生。

华祖庵里,桂树葱茏,华佗的石像前,参拜者摩肩接踵。

据当地朋友介绍,每年这里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前来参拜华佗,只为求得心灵慰藉。洗药池青碧见底,游人在洗药池边纷纷弯下腰身,洗手净面,在洗药池里洗洗手,可以消融心中烦忧,还有洗尽人间铅华的意思,给人生留得一份怡然自得。

华佗之“佗”,有负载之意;负载者,以重物置其身也。这或许是他的命运与他名字的暗合。治病救人和仁心仁术成了他一生担负的行囊,于是有了《青囊书》《枕中灸刺经》,有了“五禽戏”,有了《内照图》,有了中医药文化在东汉末年的积聚与勃兴。

1962年,华祖庵增设了华佗纪念馆,并请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馆名写好之后,众人愕然。原来,郭沫若先生竟将“华佗纪念馆”的“佗”字写成了“陀”。

纪念馆负责人央人礼貌地询问郭沫若先生是不是写错了字。郭沫若先生答复:是故意为之。考虑到华佗先生的医术精湛,且有大爱之心,在人们心目中堪比活菩萨与佛陀,故而写作“陀”。这样一个字,浓缩了华佗一生的功德与世人对他的敬仰。

庵内有亭名为“自怡亭”,亭柱上刻一对联:自是闲云野鹤,怡然流水瑶琴。

华佗一生医患无数,有普通百姓,亦多达官贵人。如果他贪慕富贵,可以瞬间得到;如果他改了心志,也无人有权责难。但是,他没有。他一身书生风骨,神思如皓月朗朗,情致如白云悠悠。华佗是清风傲骨的,这是他成为苍生之大医的文化根基。

华祖庵有一副对联: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这或许是华佗生平的写照。

华佗一生都在亲近草根,咀嚼痛苦,穿越战争,亲历苦难,遭遇厄运,直面死亡。他的故事,在这华祖庵里,每天都在传诵着——

“大哉元化,德昭天下。万世医表,大爱无疆。无贱无贵,无少无长。妙手回春,恩泽四方。”

他的人生,还在另一种层面上延续着。那不绝的香火,那四季的青黄更迭,那生动传神的五禽戏,还有那精巧而灿烂的亳菊,都在告诉着我们:他就在这里,就在那药圃里的洗药池边,正洗着他的曼陀罗……

需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中涉及的一些古方和诊疗手段,只是历史资料,不能临床应用。

罗元生

癸卯年十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