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北齐示威!文武之比!【二合一】

由浩然正气凝聚的威严面容耸立在云麓书院上空。

四周风云汇聚,这样的场景生平难见。

“不止是武者能搅动风云,儒道若是走到高处,同样也拥有毁天灭地的能力啊。”

陆渊心中感慨。

“殿下,要不要通知金吾卫过来?”

这位北齐大儒,是来示威的!

“没必要。”

陆渊摇了摇头。

两国谈判,大周作为战胜国,本就站在高位,掌握有主动权。

北齐想要示威,挫一挫大周的气势,尽量将二者拉到平等的地位谈判,谋取更多的利益。

但这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

若是示威不成,北齐的气势绝对会遭受更大的打击。

因此,武景帝才允许他们的“闹事”。

“且看看就好。”

与此同时,一道怒斥声从书院内传出:

“墨鸿!你这究竟是来祭拜亚圣,还是来我书院闹事?”

齐远从江南还未归来,书院如今做主的是李浮白和方孝和两位大儒。

他们从竹林中走出,快步来到山门前。

两人先是抬头看了看苍穹上翻涌的浩然正气,有些忌惮,同样也有些羡慕。

北齐小皇帝年幼,大权掌握在太师闻天擎的手中,文坛鼎盛,儒道修士能够在朝中担任要职,得气运加持,修行起来可要比大周的儒道修士顺利太多。

这位墨鸿能够能够入北齐儒庙的供奉,不仅在文学上的造诣,声望能够称为大儒,在修为实力上,同样也是大儒境!

他们深吸一口气,将目光投向阶梯下的墨鸿。

直到这个时候。

墨鸿身上狂涌的清气方才缓缓收敛,半空中的那张威严面容也缓缓随风消散。

“老夫早就听闻云麓书院的盛名,对程亚圣提出的‘天理人欲’之论更是尊崇无比,今日有机会来大周一趟,自然是要来祭拜,若有叨扰,还请两位兄台见谅。”

墨鸿微微拱手。

李浮白和方孝和相视一眼。

北齐使团来京的消息,他们也从赵承口中得知。

墨鸿究竟是来祭拜程亚圣,还是来书院闹事,他们心中也有所猜测。

但人家都到家门口,也不可能闭门不见。

再怎么说,云麓书院也是曾经的天下第一书院,这点气量还是要有的。

方孝和神情淡漠,侧开身子:

“圣人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墨夫子远道而来,我云麓书院自然是欢迎,请。”

墨鸿收敛身上的浩然正气,没了刚才的威严,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教书先生。

他迈步登上阶梯,进入云麓书院。

先前的动静,也惊动了书院内的学子,三三两两的站在亭台楼阁中,神色不善的看着他们。

“云麓书院不愧是曾经的天下第一书院……”

墨鸿打量着四周。

翠竹山的环境优美,有清气环绕,好似人间仙境。

在方孝和与李浮白的带领下,一行人向着亚圣宫走去。

“殿下!”

在路过紫竹林时,两人看到正在院落中的陆渊,连忙止步行礼。

“殿下?”

墨鸿也向着院内投来目光。

一席青云纹的儒衫,眼缠三尺黑缎,手握青玉竹杖,惹人注目。

他脸上露出一抹笑容,微微拱手:“敢问可是大周九皇子殿下?”

大周作为北齐的死对头,对于朝中的消息也都有所耳闻。

传闻大周第九位皇子陆渊,真灵不全,目不能视,被排挤出权力边缘,送入云麓书院读书。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陆渊身上倒是有股如数日儒雅温和的气质,如果不是方孝和的称呼,看起来还真的和“皇子”扯不上什么关系。

“两位夫子,你们这是……”

陆渊起身。

“这位是北齐儒庙供奉墨鸿,随北齐使团来我大周,祭拜亚圣。”

方孝和解释了一句。

陆渊的心眼自然早已看到墨鸿和他的两位学生。

和书院学子不同,这些人身上除了中正之气外,还有一股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傲气。

陆渊只是轻轻点了点头,没有多言。

“叨扰殿下了。”

方孝和拱手告辞,带着墨鸿等人继续向着深处的亚圣宫走去。

“你们大周这位九皇子还真是……随和。”

墨鸿回望了一眼,颇有深意的说道。

方孝和听出了他的画外音,同样意味深长的回道:“殿下乃真君子,为人谦逊,与那些伪君子自然不同。”

墨鸿笑而不语,只是抬头看向不远处巍峨的亚圣学宫。

陆渊元神蜕变,再施展心眼时,足以辐射整个云麓书院,如同天目一般,站在高处,将这些人的一举一动都收入眼中。

学宫门口。

墨鸿和两名学生都收敛了身上的傲气,神情变得肃穆。

虽说这一次是带着任务来大周,可面对一位儒家圣人,还是从心底里尊敬。

越过香炉,进入殿内。

七米高的红漆立柱撑起穹顶,正中央供奉着程亚圣,是近千年以来儒道唯一一位接近圣人的存在。

程亚圣的雕像穿着青色对襟儒衫,戴着高高的儒冠,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搭在前腰,目眺远方。

墨鸿上前,带着学生恭敬的行了一个弟子礼。

完成祭拜后,他深深的吐出一口气,目光环顾四周,最终落在大殿左右两侧一人高的石碑上。

“程亚圣惊艳才才,乃是近千年以来我儒家唯一一位圣人境的。”

墨鸿上前,抚摸着石碑,语气感慨。

“亚圣潜心研究圣人经典,重新为之集注,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创建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体系,以此晋升圣人级,影响后世。”

说到这儿,他转身看向书院两位大儒:“不知两位兄台,可还记得亚圣之论?”

李浮白与方孝和相视一眼。

这是来论学的?

李浮白当即道:“亚圣出自我云麓书院,我等弟子怎么会忘记?”

“亚圣认为,世间万物都依循着某个规律,这个规律叫‘理’,理是世间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最正确的。”

“万物依存于理,才能在这方天地中生存发展,但世间纷纷扰扰,人心复杂,功名利禄,财色权武诱惑,会迷失其中,迷失理。”

“因此,要存天理,灭人欲!”

这就是亚圣所创立的思想流派。

听罢,墨鸿嗤笑一声:“程亚圣给你云麓书院留下如此宝藏,可惜你们却不会应用。”

“亚圣为圣人集注,制定规矩,天下读书人遵循这套规矩,便不会出错,便是正确,便能应和天地规律。”

“忠,孝,节,义,皆为天理。”

“何为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说!”

“何为孝?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为大义舍生,为保节而死!”

“这才是亚圣思想流派的作用!”

他走到碑前,忽然伸手,一把刻刀凭空出现。

而后不待李浮白与方孝和开口制止,便看到墨鸿在石碑上刻下一句诗文:

“仗义死节报君恩,流芳百世万古名!”

字迹工整,不飘逸不潦草不浮夸,给人一种中正大气磅礴的之感。

就在这一句诗文留下。

一股汹涌的浩然之气从他体内爆发出来全部灌注进面前的石碑中。

整个亚圣学宫都开始剧烈摇晃起来。

“你干了什么?!”

李浮白和方孝和连忙上前,抬手向着石碑按去。

可下一刻。

清气狂涌,如同重拳般落在他们胸膛上,将他们震飞。

陆渊的心眼笼罩此处,将发生的一切都收入眼中。

“仗义死节报君恩,流芳百世万古名……”

那浩瀚的浩然正气尽数纳入这句诗文中,也深深印刻在石碑上,入石三寸,无法抹除。

晃动的亚圣宫平稳下来。

再抬头看去。

原本有浩然正气环绕的亚圣雕像黯淡下去,青色的对襟儒衫变得黯淡,甚至能够清晰看到上面出现裂纹。

雕像失去了鲜活,变成一块死气沉沉石头。

“墨鸿!你做了什么?!”

方孝和从地上爬起来,看着几乎要崩裂的亚圣雕像,怒从心中起,呵斥道。

墨鸿收起刻刀,平静道:“老夫念亚圣之恩,留下这句话,若你们云麓书院能参悟透,日后必然能够重回天下第一书院的位置。”

“老夫……这是为你们书院好啊!”

为云麓书院好?

方孝和快步来到石碑前,面色阴沉。

石碑与亚圣雕像上的浩然正气和灵性被这句诗文镇压下来。

如果不抹除墨鸿留下的诗文,便无法沟通亚圣雕像。

这意味着什么?

日后大周儒林文坛哪怕再出现有才之士,也无法获得浩然正气洗礼。

要知道。

大周儒林比起北齐,南楚本就衰弱。

再失去亚圣洗礼这条“捷径”,未来将会更加艰难,更是要被北齐与南楚死死压在头上,不得翻身!

“欺人太甚!”

方孝和怒不可遏。

李浮白虽然心中也愤怒,但尚还有理智在,连忙拦住他,低声道:

“墨鸿是以北齐使者身份来大周,若伤了他,恐会再挑起两国之战,受苦的将是天下百姓。”

“况且,他能在石碑上留下诗文,也证明是亚圣认可。”

方孝和怒目圆瞪。

他心中也知晓这个道理,可是墨鸿这般做法,是要镇压云麓书院!镇压大周儒林!

墨鸿悠悠道:

“这是老夫穷读亚圣所留经典感悟,若你书院有人能驳斥,老夫愿自此退出儒林,辞去儒庙供奉之位,从此隐居山林,再不出山!”

如果反驳不了,那只要这句诗文在一天,那云麓书院,大周儒林就一天胜不过北齐。

这就是北齐使团给大周的第一道下马威!

方孝和与李浮白脸色难看。

一位儒庙供奉,穷读圣人经典悟出来的感悟,要是那么容易驳斥,那整个北齐儒庙也都些无能之辈了。

抛去情绪不谈。

至少他们在看到这句诗文时,心神都有被触动。

将程亚圣留下的思想,完全化作君王的附庸,为君王服务。

儒道想要走到巅峰,必须入朝为官,借助皇朝气运修行。

亚圣思想意在修持自身,而北齐儒林,却将其化作服务君王的体系,自然会得君王赏识,在官场一路亨通。

说实话。

方孝和与李浮白都有些心动。

如果真能按照北齐的做法来的话,云麓书院必然会迅速摆脱现状,得到武景帝重用。

但理智又告诉他们,他们寒窗苦读,不仅仅只是要成为权力的附庸,还应该做更重要的事情。

深吸一口气。

两位大儒冷静下来。

“一句诗文,我大周文坛虽弱,但底蕴尚在,就不信没有人能解开!”

方孝和略微思索,便尝试在石碑上题字反驳。

可随着字迹落下,就被诗文上的浩然正气震散。

几次都没有成功。

李浮白同样如此。

两人不信邪,又召集书院学子,或许有人能突发奇想,留下题字。

紫竹林内。

陆渊收敛元神心眼。

“仗义死节报君恩,流芳百世万古名……”

他口中喃喃。

这就是北齐的下马威?

“这句诗文一日不除,云麓书院一日便无法胜过北齐儒林。”

已经不仅仅是示威了。

“听说此次使团中还有闻天擎的门下弟子,应该不止书院这边遭受北齐的试探和挑战吧?”

陆渊心中想到。

而也正如他意料。

除却云麓书院,在东城的神武阁前,也立起了一座擂台。

一位年轻人自称是书生弟子,大放厥词,说要挑战大周武道高手。

当天便有神武阁内的武道天才出面应战。

如今大周和北齐的战事刚刚结束,民间议论纷纷,热情高涨,听闻有热闹看便蜂拥而去。

可看了整整一天,竟然无人能打下那座擂台!

一时间,各种说法在市井中流传。

内城,一座酒楼内。

几桌百姓,江湖客聊起此事,刚开始只是两三人的闲聊,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

“都一天时间了,那北齐武者竟然一场未败?神武阁不是自诩大周武者心目中的圣地吗?怎么连一个败军之将都打不过?”

“你一个平头百姓懂什么?那北齐武者乃是太师闻天擎的徒孙,修炼的功法极其古怪,岂能小觑?”

“原来如此,北齐武者果然厉害,与之相比,我大周差太多了。”

“神武阁也就对内镇压江湖武者厉害,对外就成了软脚虾,实在没眼看。”

“武不行也就算了,文也弱,我今日上午看到有北齐儒庙供奉进云麓书院了,没过多久亚圣宫就出现动摇,听说那位儒庙供奉一句诗词,就压住了整个书院。”

“啊这……文武都比不过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