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食地理:小吃中的世相
- 魏水华
- 718字
- 2025-03-19 16:54:11
麻花、馓子等油炸面食
宋代以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小麦栽培技术覆盖到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中国南方品类丰富的面点由此孕育而生。同时,红糖熬制、植物油冷榨等技术的成熟,客观上为制作更美味的麻花创造了条件。
今天,中国的麻花有很多品种:晋陕地区流行的原味麻花,更多地保留了麻花的本色、本味;京津地区流行的酥馅大麻花,带着“天子脚下皇城根儿”的贵气;湖北流行的小麻花,制作精良,个体细巧,体现了当地饮食的风格;江浙地区流行的红糖麻花,在新炸的麻花上裹上熬化的红糖,既能保持麻花酥脆的口感,又使其香甜美味。
好的红糖麻花制作工艺极其考究,面团里要加入一些藕粉。这种江南地区的特产,能促使麻花在油炸过程中充分焦化,给麻花带来更加浓郁的香味,并能平衡麻花的酥脆和嚼劲。
手工做红糖麻花的方法也很烦琐,融、揉、醒、晾、擀、切、搓、扭、炸、摊……每个步骤都蕴含着手艺人的匠心和智慧,这是机器制作无法取代的。特别是搓和扭,从光绪年间开始,就固定了搓出“两股”“四股”“六股”面条再扭等做法。股数越多、缠绕的结构越复杂,油脂和红糖的分布就越均匀,成品的口感也就越松脆、细腻,但结构越复杂对手艺人的要求也越高。
这是江南市井小吃才有的细巧风情。
中国流传着一种名为“馓子”的小吃和麻花有相似之处。馓子的制作过程是:用盐水和面,将和好的面搓成细条,将细条下入油锅中炸至金黄焦脆。馓子可以佐茶和配粥,具有不同的风味。
在生活物资匮乏的时代,这种油炸小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吃了它,人们就能有更多的能量抵御寒冷的气候,有更大的力气捕猎、采集、畜牧和耕种。无论今天的营养学家们如何以高热量、高负担等词定义油炸小吃,也改变不了它对我们过去生活的影响。

